分享

做事可以“不择手段”,但不能忘记本心!

 谋略那些事 2022-06-20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41卷,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

【原文】

帝使来歙持节送马援归陇右。隗嚣与援共卧起,问以东方事,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燕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辨,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邪!”

【译文】

刘秀派遣来歙持符节送马援回到陇右。隗嚣和马援一同睡觉、起床,询问东方的情况。马援说:“先前到朝廷,皇上接见我有数十次。每次接见,都在一起闲谈,从晚上一直到天亮。他的聪明才智,勇气谋略,不是他人所能匹敌的。并且心胸开阔,坦率真诚,无所隐藏,豁达而注重大节,和汉高祖很相像。他博读经书,政事处理得条理清楚,前世的帝王没人能够和他相比。”隗嚣说:“你认为他和汉高祖相比,怎样?”马援说:“不如。高祖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而当今皇上喜好处理政务,行动符合规矩,又不喜欢喝酒。”隗嚣感到不高兴,说:“要像你说的那样,皇上反而比高祖更高明了!”


【解析】

昨天说了马援见刘秀,前天也提到刘秀和刘邦对比。

今天的内容算是到了正文。

马援在见到刘秀后,基本上算是站队刘秀了,至于回到陇右多半也是带着任务。

比如,拉拢地方豪强投靠刘秀,挖隗嚣墙角。

比如,游说稳住隗嚣,让其短期不站队公孙述。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马援的确也是做到如此。

上面这段材料,则是马援回到陇右后,与隗嚣抵足而眠、促膝长谈。

从材料中可见,马援对刘秀是推崇备至,说了不少好话。

如此好话,让隗嚣都有点不高兴。

于是问出了,千古名句:

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

马援的回答算是对刘秀比较中肯的概括,而对刘邦则是一句”无可无不可“回答。

这个”无可无不可“出自《论语·微子》中。

而马援引用这句话,其实同样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明面上的,无可无不可

,刘秀这人的确是好领导,各种好素质都有。

不过和刘邦一比就差了那么点。

刘邦是做事不拘泥于形,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招无定数,随心而发,往往在嬉笑怒骂、轻松惬意间将事情给办了。

刘秀就差了点味道,他需要努力、加班、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千叮咛万嘱咐的才能把事情办好。

这就好比,你在学校,天天早起晚睡刷题背单词,年底考了个前五名,很牛逼吧,努力获得了回报。

还有一个人,天天上课睡大觉,下课打游戏,回家不看书作业也不写,年底考试全靠蒙,结果人家也考了个前五,很牛逼吧,你说人家是运气,可人家次次都如此,就是天赋了。

用郭德纲的话来说,这就不光是老天爷赏饭吃,而是老天爷在给他喂饭!

所以,从这里来看,刘秀与刘邦的差别就是,前者辛辛苦苦把事情给办了,后者玩着玩着把事给办了。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其二,则是一种暗示,尤其是对于古人说话那种含蓄拐弯抹角

马援引用”无可无不可“,作为儒生,又精通经书的隗嚣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出处的。

其出处大概意思是。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降低意志、不屈辱身份,不食周栗而死;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意志,屈辱身份但在权位上却不忘本心。虞仲、夷逸隐居,随意自如,洁身自爱,离开权威。孔子认可这些人的选择,而他自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其核心不能因为有没有权位、为了权位而忘记本心,放弃道德节操。

这话在内涵隗嚣,毕竟其摇摆的态度,马援是看得一清二楚。

马援认为刘秀是英主,希望隗嚣顺应大势彻底站队刘秀,但隗嚣却认为自己占据陇右,似乎能搏一把,而派遣马援出使蜀中公孙述联合即为此。

在见过公孙述后,马援对此很不看好,想点醒隗嚣,但这个话又不能直说。

因此有上面的引用,一方面即是降低隗嚣站队刘秀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隗嚣不要因为权位而忘记本心。

结果隗嚣很不爽。

并不是说马援给刘秀评价很高,而是马援的内涵他听懂了,心中不爽,觉得马援在说他为了权位忘乎所以。

【闲扯】

讲实话,马援对隗嚣那番话,真正有意思的还是前两天说的,刘邦和刘秀的区别,之前那个说的多一些。

今天,其实算是捡了个前面的尾巴,也把马援隗嚣对话彼时的环境给梳理了一下。

其实就如孔子那段话一样,不因为环境变化而忘记、改变本心。

而这个本心,如果放到现实语境,个人觉得有两层含义。

其一,你要什么即为本心

就好比说,刘邦、刘秀区别,前者轻松,后者辛苦,但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也没有说谁就真的更高一筹。

以目的结果为导向,两人其实都把事情给办好了,结果就是本心,手段不过是达成目的的方法

只要达成目的,实现你想要的,那么你就符合本心。

其二,内心底线即为本心

如果只看上面,那么就容易变成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

某种程度,我是认可如此的,但现实环境不可能如此,道德、法律存在的意义也是如此。

因此这个本心就是自我良知,即你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但你的手段必须是又有所限制。

在法律框架内,这个东西的底线就是你的本心。

什么是你的本心不好说,但是本心的底线你可以感受得到。

比如做某件事,其所用的方法,注意是用的方法,并不是做本身,你不会感觉到内心的纠结、抗拒,就没有触碰到。

但如果你感觉到不爽、抗拒、厌恶那就是这个方法触碰到了你的本心底线。

如果你从这一点看去为什么大多数小人很畅快?

因为本心底线极低,什么下三滥的手段在他看来都很正常,所以不会有内心的反感。

而你有本心底线,自然不会用这些手段,所以不但厌恶小人的手法,而且还被小人搞很头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