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前半小时做做这事,还愁没东西可写?

 一树樱花 2022-06-20 发布于河南

文 | 叶伟民

上次介绍过「微练笔」,每天晨更百字,一是给大脑热热身,准备一天的创作;再是即使你忙成狗,也有颗粒入账。

别小看了100字的力量,一年3万6,三年也够出本书了;

即使不出版,一日一思,也利于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

后台有人吐槽了:起不来啊!想着一会上班打卡,脑子啥想法都没有了。我知道你会这么说,因为我每期写作课上,这类理由都惊人地相似。不怕,我还有招儿,晨间「微练笔」的姐妹篇——晚间日记。

晨间「微练笔」,精髓在微,微到你可轻松驾驭,日复一日,积沙成塔。不过,既然是刻意训练,就不是剪刀手自拍这类,而是需要积累、整理、提炼,而睡前是非常好的时间。

晨间微练笔与晚间日记就像接力,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日记中消化萃取,即提炼出次日微练笔的内容。如此循环,源源不断。

文章图片2

那晚间日记到底要记什么呢?

市面上的日记方法不少,但有些我认为太复杂了,一般人坚持不了多久。我们抓住核心基准点就好。

或者说,你希望通过记日记解决什么问题?我自己有三点:时间管理,素材积累,输出练笔。

于是,我对应把日记设计成三部分:流水账、闻见知行、微练笔。

流水账:记录原装生活+时间管理

在写作里,流水账似乎不是什么好事,但记日记,却是头等好事。

为什么呢?有一期专栏,我说:「生活是个好导演,却不是个好编剧,因而情节常比小说还精彩,编排得却漫不经心。作家的使命就是从日复一日无尽的漫流中,捕捉戏剧性因素,展露一些真相,传递一些道理。」

不过,这句话是对作品说的。作品是给人看的,但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且只有留下生活的本真,提炼才有意义。

村上春树也爱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我觉得立志当小说家的人不该迅速得出结论,而应该尽量原封不动地收集和积攒素材。」

其次,流水账可以暴露效率陷阱。很多人一天看着忙忙乎乎的,剥开来却很吓人:刷手机、八卦、发呆、煲剧偷去了很多时间。那就和它们摊牌。

最后,流水账是最自然省事的形式,写起来不费脑,先易后难,逐步升级。

格式上,我建议用「时间段+重要事件」罗列,例如:

10:30-12:30 写5月期刊专栏,主题:如何建立写作数据库;

15:00-16:30 准备周末直播课讲义、PPT,主题:练文笔、定风格:好的语言自带烙印;

16:45-18:00 批改上周学员作业;

……

我们会发现,中午到3点前有大片空白,干了啥也不太想得起来,那基本是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被手机摄了魂。这是时间管理上的bug,必须修,而且要不断修。得像吝啬的掌柜,每天对一对账,看着溜掉的时间,就像数着亏了的钱那样心痛才好。

文章图片3

闻见知行:学习的本质

重温一天自然是不够的,还要有总结和转化,这就需要有效的认知模型。有些方法实在过于复杂,单是思维导图,已经绕得像迷宫。

可持续执行的模型,一定是简单的。我往老祖宗的智慧里找,荀子主张「闻见知行」,主张学习必历经这四个阶段。

闻,即听来,包括阅读、交谈、听课、看纪录片等,是最基础的信息来源。

见,即看到,与闻一起构成学习的起点。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认为「见」在除了被动看见外,还应有两层主观延伸:一是目睹、体验;再是探寻、验证。

例如,我们从小就知道「囊萤映雪」,此为「闻」。大多数人也就记住成语,到此为止了,但某个孩子比他人多了一念:这靠谱吗?于是捉了一瓶子萤火虫做试验,发现根本不可行。

他就超越了「闻」与「见」,就会思考:还有哪些历史讹传呢?想到这,思维的大门就推开了。

知,即认知。很多人觉得,只要把重要信息记住了,就是知道了。不,那还只是停留在「闻见」阶段。

费曼学习法这两年挺火,其精髓在「以教致知」:如果你把知识点嚼烂吃透,再用自己的话教会小白,那才算真正的「知」。小白不懂或把自己绕进去了,回炉再学,再教,直至小白能听懂。

于是,「闻见」之后的「知」,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且延伸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行,即实践。古有「知行合一」,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是前面知识整理工序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对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实践、修行、创新等。

最后,在「行」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闻见」,又开启新的循环。

这个模型很自洽,也流传千年。因而,日记的第二部分,我便让一天有价值的输入经此四步整理加工,提炼为素材和「微练笔」内容。

这部分我爱用表格来做,把模板提前设计好,每天调用即可。例如(手机转90度)

文章图片4

看!「闻见知行」非常轻松灵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用面面俱到,仅有「闻见」也行,仅有「见知」也行。总之,就像煎牛排,你喜欢几成熟就几成熟。

微练笔

日记的第三部分,就是「微练笔」。既然你在「闻见知行」表格中已经过重重思考,组合成百来字的文案已经不难。无非改头改尾,拧紧逻辑,让行文准确简练,如还能留些余韵就更好了。

以上述表格内容为例,第二天的微练笔就有了:

文章图片5

总之,晨间微练笔+晚间笔记,能将你的输入输出进入良性循环,而且时间精力成本极低。其本质是收集生活的馈赠,加以思考和二次创作,既丰富你的素材积累,也能高频练笔,保持笔尖温度。

很快,你会发现,它已融入你的习惯,不干完浑身不得劲,而且也会完成得越来越轻松。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加量,从微练笔到小文章,再到更长的创作,不断摸高,不断追寻新的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