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藏有一枚如下图的圆铜钱: 币面字“一刀” 币背:光背 币侧面 该币径16mm,厚2mm,重2.13g。形状似饼。 查1938年丁福保编印出版的《古钱大辞典》第一册第181页“圆钱类”中“一化”的钱币(系战国晚期的铸品) 在华光谱编《中国古钱大集 甲 (第2版)》p137载图例的钱币如图。 这种钱属战国“圆钱”形制。字体中“一”在圆钱右部,“刀”字形似一把镰刀,在横笔画的左下部用“.”替代一撇。 这种圆钱应是战国时期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铸造(具体铸造时间、地域,无史料记载。有说是“燕王喜退守辽东时所铸”)。此钱 被定位九级。
“一化”圆钱(也称“一货”、“刀””),是燕国晚期铸造使用的方孔圆钱。因钱小、铸造时间短,加之钱体薄小,存世多数品相不佳,向来不被人们重视。 “一化”圆钱属于战国晚期货币,是燕国货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燕国的货币从青铜曲刃刀削,尖首刀,早、中、晚期明刀,方足布币,明四、明化、一化圆钱,演进非常脉络清晰。早年 “一化”圆钱少见,但近年来有多次出土,逐渐清晰地反映出燕国末期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状况。因而,对“一化”钱币的研究,也是对燕国以及先秦货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化”圆钱的铸行,还反映了燕国造币理念的进步和造币工艺的进化。燕国“一化”钱,是在“明化”钱的基础上减重而成的。它与“明化”的最大区别在直径和重量上,但在铸币工艺上也是一次革新。 “一化”采取了钱币正面铸有内外廓的全新工艺,这对于钱币的加固防止钱文磨损、杜绝磨边取铜都有着重要作用,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钱币形态。 燕地出土的圜钱存世很少,近年出土的有3种:“明四”、“明化“和“一化”圜钱。均作圆形方孔,背平素。“一化”圆钱面有郭,径17-19mm,重I-2克左右;“明化”圆钱径25-28mm,重一般为2.5-4.5克。材质有铜、铅之别。 在已发现的“一化”圆钱中,有厚重达3.6g的精美饼钱,也有重不足1g的薄小劣品,说明此钱时不断减重铸造。而出土和流通地点遍及内蒙、河北、辽宁、吉林以及朝鲜部分地区。甚至在山东齐国晚期的窖藏的齐刀及“益化”圆钱中也混有。 一般的“一化”圆钱价值目前不是很高。2021年的公开报价在200元以内,看来不是很值钱。但这枚“一化”已经2000多年,但底部和字体还是金光闪闪,我分析是铸币材料中掺有重黄金的缘故! 在藏家已发现并公示的“一化”圆钱中,尚无鎏金的“一化”圆钱的报道,此币稀罕少见,价值应稍高。 2022年6月20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