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先生的真诚:对萧军萧红的牵引与援助

 濠上三寻 2022-06-21 发布于河北

萧军在《鲁迅书简》中展示了鲁迅先生写给他与萧红的53封书信,每一封信背后,都潜藏着一个或多个故事片段。

这些片段全都是萧军记忆库中的宝贝,永远占据他生命中最耀眼的位置。

1934年,萧军萧红离开哈尔滨,他们从大连乘坐日本邮轮到达青岛,并在那短暂停留。

那年,萧军27,萧红23。前者正在酝酿《八月的乡村》,后者已在奋笔《生死场》。

两人都是鲁迅的粉丝,都渴望有一天能与偶像面对面交流,如果后者能看看他们的作品,并给出指导意见,那就更完美了。

那时鲁迅已在上海安家,身体日渐衰弱,生命步入倒计时。

但他完全没有把身体当回事儿,依然奋战在笔仗第一线,四面树敌,左右开弓,比《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还枪法精准,还身手敏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与他交锋的,无论是经验老道,还是初出茅庐,都很快败下阵来。

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武艺超群的剑客,左手干将、右手莫邪。凡惹他者,虽远必诛。

​在文学江湖,他早已成为传说。在萧军萧红这些小迷弟小迷妹心目中,他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凡与他有过交集的,无论是找他决斗,还是向其表白,只要能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一抹痕迹,就可以在文学江湖掀起一层水花,有些甚至是浪潮。

萧军萧红就是借鲁迅上位的典型代表。

在青岛写完各自的作品后,他们给鲁迅寄出第一封信,大段的浓烈的深情告白,外加两个问题。

第一,向鲁迅请教当下流行的文学主题,以便核对自己的作品是否贴合。

第二,问鲁迅是否方便看看他们的作品,并作点评指正。

两个来自东北、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在青岛像浮萍一样无所寄托。

一人怀揣一把用心血打磨而成的“宝剑”,他们渴望有一天能得机会,利剑出鞘,横扫江湖。

可是,这机会从哪儿来呢?

在那个处处喊觉醒、人人望出走、激情满天飞的裂变年代,文学更是抓住百年一遇的历史夹缝野蛮生长。

1918的《狂人日记》,就像是从天而降的原子弹,瞬间引发剧烈的“新文化运动”浪潮。

从那开始,到1934,16年间,各类期刊,各种流派,各路高手,从各个神仙洞府、书香门第、蓬荜茅舍、犄角旮旯,向四面八方不断喷涌。

鲁迅,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第一个吃白话文创作“螃蟹”的幸运者,一直稳占那个短暂迅猛又火光四射的文学黄金时代的C位。

每天都有人从他身边经过,有些透着仰慕,有些怀着嫉妒,有些甚至藏着杀机。

鲁迅就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流里,颠沛沉浮,奔波劳碌。

他真的很忙,忙到连身体都顾不上。

可他却给萧军萧红回信了,不但回了,还回的十分认真,特别真诚。

我也曾给欣赏的作家写过信,但石沉大海,仿佛对方比鲁迅还要名气大,事儿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