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的一天,一件疑似于1937年底从明宣宗朱瞻基景陵盗出的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以1.2亿港元的破纪录价格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成交。无独有偶,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博物馆等处同样收藏有数件宣德年间的金器,经过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临生的考证,这些均来自朱瞻基景陵,而景陵极有可能在卢沟桥事变后惨遭盗掘。随着大量最新史料和文物的发现,无论是朱瞻基景陵规制还是朱瞻基本人生平,均刷新了后人对明史的基本认知。 为了歌颂朱瞻基所谓的勤俭,明人曾形容“献陵最朴,景陵最小”,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从1435年正月开始修建,到1463年3月竣工,景陵施工时间长达28年,动用士兵和百姓达十万人。嘉靖年间朝廷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仅祾恩殿一项,殿内就新增有“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和金碧丹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以修葺十三陵的名义,将景陵祾恩殿缩小重建,等到了民国年间,除方城明楼外,景陵其他地面建筑均毁于战乱之中。 有明一代,为了守卫和祭祀景陵,朝廷专门成立了景陵卫,日常驻扎在陵园外围的官兵达上万人之众。不仅如此,景陵还设有神宮监和果园等机构,其中神宮监由太监主持,掌管祭祀事务,果园由陵户农民负责,种植祭祀用的蔬果。这当中有极大的油水,正统年间景陵神宫监右少监阮菊擅伐陵园古树百余株并私自贩卖木料和供果致富,持续时间长达数年,最终东窗事发,明英宗朱祁镇大怒,下旨将其斩首。 不过久而久之,景陵周围也形成了村落,即今天的北京昌平十三陵镇景陵村,村民均为当年驻军和陵户后代。现在景陵村内尚存保存完整的神宫监监门和门厅,尤其是门厅采用失传的砌上明造做法,其单步,双步梁以及各檩和枋均绘有旋子彩画,是十三陵仅存的明朝陵监门厅。而景陵村西口的龙王庙为十三陵地区仅存的水神庙,院子西南角的古槐则见证了朱瞻基死后景陵的变迁。 关于朱瞻基的死因,最新说法为慢性中毒,毕竟从1435年1月发病开始算起,朱瞻基病情先是头疼和恶心,紧接着身体发麻和呼吸困难,到了1月30日已经不省人事。好在清醒前朱瞻基及时做了最后部署,命群臣于紫禁城文华殿参见皇太子朱祁镇,并将太子托孤给母亲张太后,第二天朱瞻基就溘然长逝,年仅36岁。鉴于朱瞻基生前喜欢斗蛐蛐和鉴赏香炉,而蛐蛐罐和香炉所含的金属成分就包括铅和汞,正是慢性中毒诱发的根源。 朱瞻基死后,有多达十位妃嫔被迫殉葬。这当中就有明朝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女郭爱,入宫仅二十余天就赶上朱瞻基病逝。临终前郭爱留下绝笔,感叹人生“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尽管死后朱瞻基的谥号中含有诸如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和宽仁纯孝的字样,传统《明史》也用仁宣之治来形容他的作为,但从新发现的史料来看,朱瞻基实在是愧对他的祖父朱棣。首先朱瞻基主动放弃领土,就给明朝带来了极大边境隐患。面对鞑靼和瓦剌的双重威胁,朱瞻基不惜派使臣向鞑靼太师阿鲁台传递口信,声称只要鞑靼“宁心静志,安居边塞”,明朝就不会派重兵围剿。为了进一步对鞑靼示好,朱瞻基更萌生出通过放弃昔日元朝上都开平卫来换取和平的设想,1434年原开平卫驻守明军总计3032人都搬到内陆独石口,从此开平卫不再属于明朝版图一部分。 没想到等1434年明军完全撤离开平卫后,鞑靼一方面立即出兵占领,将其作为放牧场所,另一方面又得寸进尺,把目标瞄准河套平原,攻占威宁海,将当地明军驱离。1435年瓦剌首领脱欢则将阿鲁台杀死,立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封为丞相,预示着瓦剌和鞑靼开始合流,从而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伏笔。 第二朱瞻基放弃交趾布政司,让中原政权永远失去安南故土。1427年当安远侯柳升阵亡后,朱瞻基没有派援军支援,而是批准了同叛军首领黎利的议和。最后朱瞻基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的借口,宣布放弃交趾布政司十五府,三十六州和一百八十多个县全部领土,并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 此外朱瞻基在位期间还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读书,并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处理政务,结果朱瞻基死后仅数年,明朝出现第一个宦官王振专权,险些为明朝带来灭顶之灾。 上世纪九十年代,十三陵官方曾用遥感勘测技术,发现朱瞻基景陵地宫结构完好,但内部情况不详。景陵是否真的被盗过,流失海外的宣德金器究竟来自何方,依旧存在未解的谜团。 本文参考资料:《宣德皇帝大传》,《剑桥中国明代史》 ,《明史纪事本末》,《明代帝王陵》 ![]() ![]() ![]() ![]() ![]() ![]() ![]() ![]() ![]() ![]()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