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开篇新解 关于道德经开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直以来都因袭王弼、河上公两注,认为“道”、“可道”与“恒道”三个“道”字,字同而义异。通常把“可道”中的“道”字,解释成“言说”,盖引《正韻》“道”字“言也”之释义。 道德经不能死扣字眼,要“融化”着来看。其实“可道也”与“非恒道也”是一个意思。“可道”即“非恒道”,“可”即“非恒”。那么“可”为什么是“非恒”的呢? “可”,肯也(《说文》)、许可也(《广韵》)、可者,否之对(《韵会》)。《庄子·天运》:“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又有合适、符合之义。因此“可道”就是人们肯定的、认可的、适合的、认为是的“道”,就是“非恒之道”。 释义过来就是:道,认为对的那个道,不是永恒的道。这是道德经的精髓,讲的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发人深省。“道”是真理,“可道”是相对真理,“恒道”是绝对真理。“可道”是加入了人的认知性的“道”,是相对的、变化的;“恒道”是脱离于人的思维意识独立存在的“道”,是绝对的、不变的。 接下来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则讲的是物质的运动性。“名”、“可名”与“恒名”同样一直被解释成三个“名”字同而义异,盖将“名”解释成“名称”之故。要想真正理解这里的“名”的含义,必须首先了解“无名”与“有名”之间的关系。道经曰:“道恒无名”。“无名”指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万物之始、无欲以观之,是内在的、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乎其微的,是恒久的。“有名”指万物形成后的状态,万物之母、有欲以观之,是外在的、看得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无名”,不分明之时,即混沌状态,万物形成前的状态,“恒名”也;“有名”,已然分明之时,即清晰状态,万物形成后的状态,“可名”也。 在有形的时候才能够“名”,无形的时候就不能“名”。所以,在这里用现代语言“名”可以解释成“状态”。“可名”就是人们肯定的、认可的、适合的、认为是的状态,就不是恒久不变的状态。“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释义为:状态,确定的那种状态,不是永恒的状态。真正的恒久的状态是“无”。 因为物质都是不断循环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下面的无欲与有欲,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内外之分。无欲观内在之“妙”(指本质),有欲观外在之“徼”(指现象)。二者同出于“道”,“道”微妙无形,微妙之中还有微妙,是一切事物本质的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