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我国GDP总量冠军,但广东内部经济差距非常之大,并非21个地级市都是发达地区,很多人不知道,全省21个地级市可分成两部分:珠三角9市和非珠三角12市。两部分之间,夸张点说甚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下表有明确的数据: 整体来看,2021年,非珠三角12市常住人口合计占广东全省38%,但GDP仅占全省的19%。非珠12市总人均GDP折合7646美元,相当于广西(7643美元)。如果把非珠三角看成一个省份,其人均GDP排名全国倒数第四。 官方的表格看起来虽然很详细,但我还是想通过气泡图的形式,一张图就把其给说明白。 气泡的大小为各市的GDP绝对值,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最高,河源、潮州和云浮最低,最高的深圳是最低的云浮的29倍。可以看出来,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省份,广东的地域发展也还是不平衡的。 横轴代表人均GDP,仍然是深圳最高,紧跟着的却是珠海,广州被挤到了第三,佛山和东莞占据了第四、第五位。人均GDP上没有绝对数差距那么厉害,最高的深圳是最低的梅州7.5倍左右。 竖轴代表的是GDP名义增长率,体量最小的云浮有点飘,占据了最高点,接着是广州、阳江和清远;茂名、佛山和揭阳排名最末。 不过,公允点说,广东内部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并不是非珠三角地区如何如何不行。从地理条件来看,除了珠三角有较大块的平原,土地生产力强,广东其他地区大部分都是丘陵山地和被分割细碎的小块沿海平原,地形与周边其他山区较多的省份并无二致。非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跟周边的广西、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也都差不多。大家都很普通,相互没有多大差距。 所以,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差距大,主要还是因为珠三角太强了。他们同属广东省,自然显得省内差距大。非珠三角地区的面貌,就只是典型华南普通地市的水平。把他们拉出来按发达地区标准一顿批判,有点不公平。 那么非珠三角地区,或者叫粤东西北地区,有哪些规模尚可的产业呢?下面简单概括一下: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 先看粤东的潮汕地区。平心而论,汕头作为我国较早一批的经济特区,如今发展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汕头、揭阳都是市域人口超过500万的人口大市,GDP分别排名非珠地区第3、4位。潮汕平原各市县都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建成区,且已开始连成一片,但很多都是杂乱的自建房,城建品质不高。 潮汕地区民营经济比重高,小厂遍地,情况有点类似弱化版的东莞。其中汕头纺织服装、化工塑料、玩具等方面的工厂比较多,合起来增加值超过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一半;揭阳的企业则以纺织服装、制鞋、金属制品为主;潮州的支柱产业是陶瓷产品,年出口额占该市全部出口额的42%。 汕尾,即海陆丰地区,起点虽低,但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在深汕合作区的带动下,引进了一些电子信息企业(如信利光电)。 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云浮 粤北各市人口普遍不多,GDP总量处于省内中后位置。各市传统产业主要有:烟草,分布在梅州、韶关,知名品牌如梅州五叶神、韶关红玫王;钢铁,主要是韶关的韶钢松山;建材,各市都有分布,如梅州的塔牌水泥、云浮的石材等。 粤北五市中,清远、河源距离珠三角最近,具有率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近年来,河源引进了许多电子厂,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已占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一。 清远与珠三角的联系则更为紧密。其市区地处珠三角平原与北部山区结合部,到广州市中心直线距离仅65公里,比肇庆还近(肇庆被官方划入珠三角)。清远传统产业有水泥、陶瓷、有色金属冶炼(铜、铝)等,如今与广州合作建立产业园,各类企业全面对接,成为珠三角发达地区版图的外延。 粤西:湛江、茂名、阳江 从GDP数据上看,粤西3市在非珠三角地区表现突出。茂名、阳江分别是非珠三角人均前两名,而总量前两名则是茂名、湛江。为何如此? 石化产业是刷GDP的利器,而石化正是茂名和湛江经济的重要支柱。茂名本身就是解放后因石油而生的功能型城市,从一片荒坡上兴起(老茂名县城是现在的高州县级市)。2021年,茂名原油加工量1922万吨,石化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近70%。湛江原油加工量1504万吨,石化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55%,此外,湛江还有钢铁(占工业比重12%)、造纸等产业。 最后看阳江,该市主要产业是合金材料和电力。阳江与珠海合作建立产业园,上马不锈钢、球墨铸铁、镍合金等产能,2021年合金材料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一半。电力方面,火电、海上风电、核电、水电等一应俱全,是省内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推荐福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