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以喜為補?這句話可能不適用於你!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健康是一種價值觀

它決定我們以何為重

引導著我們的飲食生活

影響著我們從業擇偶

牽引著我們生命的方向

左右著我們心緒情動

胃以喜為補,是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的傳世名言。

只是養生原則更適合陰陽平衡的平人,然而這種平人在當下是稀少的,大多數的人是口饞心欲,想吃的未必是胃真的喜歡的。

就拿我自己之前一個例子來說,我不大喜歡吃垃圾食品,但薯片是例外,一起來停不下口,一大包一個人就可以解決。

但後來總結了一下,當我想吃薯片的時候,多半是心癢,也是身體要上火的前兆,每次吃完薯片,也必定會上火。

這種情況下,就不是胃喜,而是心中有邪念,就像吸毒的人上癮一樣,家無內鬼引不來外賊。

後來素食後,飲食清淡的居多,想吃薯片的次數好像就越來越少了。

像我之前這種情況,我想很多人自己也有親身經驗。比如,一個朋友講她女兒喜歡吃餅乾,一吃就停不下來。

她也很著急,我就說,那就讓她一次吃個夠,吃傷了也就不吃了。她說,那不會,她吃到嗓子沙啞了,還是會繼續吃。

還有人喜歡吃冰淇淋也是如此,一個解饞,兩個清涼,三個透心涼,四個嘴都冷木了......還不夠,那就來一個家庭桶裝吧!這明顯就是吃到覺感缺失了。

每次遇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說起飲食,我都建议他们少吃肉,多吃五谷杂粮,多吃蔬菜,然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样营养够吗?”

其实这样的反应,透露出一点:恐惧感

因为害怕自己营养不够,所以,就会尽量多吃点,吃“好”点。

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比如像我們父母、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他們曾經過怕了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吃菜咽糠的苦日子。

那種被飢餓追趕的心理陰影,至今還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習慣,一方面是不願意浪費食物,剩菜剩飯捨不得倒;一方面,又要做很多,即便是吃不完也在所不惜,就像我同學的媽媽說的那樣,我吃不了,但是我看著心裡舒服。

所以,這樣的人吃東西,除了填飽肚子,還有一個層面在填飽心裡的空虛感。

那回過頭來說說“胃以喜為補”這話適合哪種情況呢?

通常來說,一般大病初愈人,身體就會告訴他想吃什麼,就像我爸爸,做完手術,不想吃別的,就只想喝碗清稀飯,那真是喝在口裡,舒服在心裡。一連好些日子,就覺得炒泡菜下清稀飯是最美味的。等他身體漸漸恢復了些,就想吃粘稠一點的粥了,再後來想吃乾飯了......

所以,往往在身體比較虛的時候,“胃以喜為補”那就是對路的。

在中醫裡,有陽虛、陰虛之分,很多人也會覺得自己虛,但虛的背後是情感的空虛、心理的空虛,是他們覺得自己需要被關愛,需要被看到。

很多人一遇到身體問題,就會問,醫生我該怎麼補?

補的本意是身體有漏洞的時候,用東西去填補這個漏洞,堵上這個缺口。

然而,現在很多人身體上並不虛。

怎麼說呢?

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個虛的本質是什麼?

徐文兵老師,在講《黃帝內經》時,用非常簡單易懂的話,來做了高度概括:虛就是該有的沒有,而與虛相反的是實,就是有了不該有的東西。

用這個標準,我們可以自己去判斷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基本的虛實狀況。

我們這一代人,自然是不缺吃少穿啦!

但內心的缺失感,未必就比上一代少,《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到一個概念——相對貧窮。

這是對比下的貧窮狀態,這應該很好理解,就像《搜索》裡姚晨說的“買得起最貴的三明治,卻買不起最便宜的房”;就像《三十而已》裡顧佳背著6萬元的小香包在260萬的愛馬仕面前的自卑一樣。

在吃的世界裡,也存在著用這種鄙視鏈,去年很多人表示不能自由的“車厘子自由”、“荔枝自由”......其實也在刺激著很多人的攀比心。

還有人是以吃進口水果為傲,越是吃得稀奇似乎就越美味,再曬到朋友圈,點讚人數越多,心裡就越開心。

這種攀比和炫耀心態的背後,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在催發我們心火亢奮,越是貴,似乎越是想吃上一回,來獲得一下小小的滿足。

當然,還有很多人是生活壓力過大,找不到疏洩的出口,比如很多女孩會在失戀時化悲憤為食量,還有人在工作失憶時,也會借酒澆愁,這其實也都是情感和情緒上的飢餓。

所以,我提倡身體和靈魂都需要餵養,當心神不飢餓時,遇事也就沒那麼慌張了。


想要更多更及时的美食分享,可以加入思嘉素社群哦!

在这里我们

分享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推荐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探求更为善意的生活理念!

希望加入社群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