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还要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 还要阅人无数 带着感受去游走他方 那些风景风情会更有故事 带着觉察去结识他人 那些见闻见识会让我们懂得人情练达 大地游记 是思嘉将会为大家推出的新栏目 记录我在守护大地的过程见过的美景美食风土风情还有感动的人 前几天看我朋友圈的朋友,都一直不停问这里是哪里?那我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不知大家对18年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还有无印象?其实,它就在贵州黎平!更具体一点就是黎平肇兴侗寨。但是去过侗寨的很多人都说,寨子虽好,但商业味太浓了,民俗纪念品都是义务小商品市场来的。 而离肇兴侗寨不远的洋洞有个牛耕部落,这个部落就是大家一直问的“这里”。牛耕部落在有机生态农业圈子里可谓人尽皆知,去年源于守护大地对这里的考察见证,我有幸知道了这个美丽而又健康的地方,当时就对它极为向往,希望能身临其境,哈哈,心诚所致,这不,机会来了!这次守护大地志愿者赴牛耕部落游学之旅就由我带队。 下了高铁,在这里等候的部落村民杨师傅就早早在车站等候了。坐上杨师傅的车,在山间一路蜿蜒转辗,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雨后重云间,阳光隐约洒落山林,苍松翠竹,黄土绿塘,清新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大家连连惊呼:“太美了!太美了”!疲惫的双眼不忍眨动,生怕眼前美景被错过。纵然杨师傅车技不一般,但崎岖险峻的山路更不一般,于是颠簸难免,不过,这恰好让沿途美景更添了灵动。 如果说沿途风光已经让我们惊喜不已,那来到牛耕部落就让我们尖叫连连了。万亩梯田,层层叠叠,如一副水墨重彩画卷展开在我们眼前。天空蓝得好远,小鸟就在屋前。 洋洞为啥会得名牛耕部落呢?原来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牛耕生产方式。散落在梯田上的牛棚中都养着小黄牛。《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讲了一个稻花鱼,就是这里稻鱼鸭共生的种植方式。牛耕+稻鱼鸭或者牛耕+稻蛙鱼一起构建了这里智慧的自然种植生态,这种和谐共生的农耕方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晚上住在小木屋里,久违的蛐蛐叫声和着蛙声,在屋外一直唱着二重唱。而小飞蛾,小甲虫,在窗外玻璃上扑腾也让我想起《小森林》中的情景。 第二天我也起了一个大早,刚刚六点,看到村民已经在田埂上割牛草了。伴着远处公鸡的打鸣声,山谷对面的山峦也在渐渐揭开薄雾面纱,晨雾化作缈缈烟霞升入空中。水田中天光云影,绿草田梗勾勒出它们自然曲线美。 后来我们也来到山谷间,一条溪水绕过山脚,溪水清澈见底,我们一位志愿者直接捧起溪水就往嘴里送了,喝完一个爽朗大笑,直呼:这里的水才是真正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下午我们在海拔更高的山上也喝到了同样清凉甘甜的山泉水。 这里最高海拔1400多米,到山谷底,高度落差将近一千米,泉水从山顶流下来,在不少小峡谷在雨水丰沛的时候会形成小瀑布流。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水是什么水吗?就是瀑布水,因为瀑布水流过程有个曝气的作用,这是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洋洞的水就是这样的原理净化出来的。 牛耕部落的稻谷就是喝着这样的山泉水长大的,好吃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也陆续去了坐落在其它几个山头上的侗村苗寨,甘甜清凉的山泉水,随处可见。为我们带路的苗族返乡大学生杨正伟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山泉水的故事: 远古时代,这里属于蚩尤的一支,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们就一直隐居在这里的山林中。再后来,刘备诸葛亮入川,神算诸葛孔明就算出这里有个气数比曹操还厉害的人物,就派张飞来,结果,张飞被打回去了;又派关羽来,关羽也败阵而归。诸葛亮想这可不行,于是又派赵云来,这次赵云就不是来打硬仗了,而是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先找到这里的龙脉所在,屠了山,破坏了他们的气数。果然,赵子龙大胜,一举攻下部落重寨,首领也因此丧命。 失败后的部落就像被诅咒了一样,原本清澈透明的泉水,变成了血红色,人畜都不能饮用。村民们也过上了苦难的日子,直到多年后,一位云游的方士高人到了这里,才指点村民们在泉眼周围都种上红豆杉,这里的泉水才慢慢恢复正常。也才有了现在看到的青山绿水,碧空白云。 说到了这里的水,也必须要说说这里的山,大明名士刘伯温曾经有一首诗: 江南千条水 云贵万重山 五百年后看 云贵胜江南 用来形容这里再适合不过了。 贵州高原常年雨水丰沛,1200mm左右的年降雨量,造就了这里湿润的气候,这不,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远处山林雾气蒸腾,如仙气般飘渺,一个山头连着另一个山头,每个山头望出去,景色都各不相同。 在山上高达几十米的水杉树比比皆是,黎平是苗族侗族人聚集的地方,也有“苗山侗水”之说。当地苗寨侗寨的生土建筑——吊脚楼,使用的木材就是水杉,一栋楼四层高,起地高的柱子就是一整棵水杉木。一栋楼全是木材搭建,连屋顶都可以用树皮盖。吊脚楼也是我们传统木工智慧的结晶,整栋楼都可以不用钉子,全用榫卯结构搭建。这样的结构其实抗震性能是很好的,而且下面一层是离开地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潮作用。 木屋通风效果也非常好,顶层两边是没有墙面的,空气可以充分流通,为我们带队的可可老师称这样的木屋为“能呼吸的建筑”。聪明的侗族人还把粮仓建在水上,可以有效防老鼠和火灾。 这样的木屋在夏天暴雨成灾时,也不用担心被水淹,还有一个传说。 以前涨洪水了,广西人见到河中一座座小木屋,广西人就问他们:从哪里来呀? 从黎平来! 怎么来的呀? 我们顺着洪水漂下来的。 那你们怎么不逃呀? 这是我们的家,家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呢! 于是黎平来的侗人苗人,也就在广西定居下来了。 牛耕部落根据吊脚楼的原理,在梯田上修建了一座座小木屋,供来游玩的旅客住宿。当夜深人静独坐木屋廊下,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周围虫鸣蛙叫,不由得心境平和。现在牛耕部落也有小木屋认购计划,在梯田上拥有一栋自己的小木屋是不是也很逼格呀? 除了吊脚楼,这里还有风雨桥、鼓楼,都是侗苗族很有特色的民俗建筑,大多数都是木制结构。公路边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亭子被当作公交站,这是不是比起城市里的公交站有意思多了呀? 风雨桥梁上有许多侗苗族民俗风情画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林中我们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菜药材,鱼腥草、葛根、树莓、野水芹、竹笋……不胜枚举,我们就采了两三次野菜拿回去加菜。 山里的花草也是特别多,绿莹莹一片片,随手一拍,就可以做屏保了。 这样的好山好水也养育了一群质朴无华的人。黎平是贵州侗苗族聚居地,这里的侗族大歌、鼓楼等都是美名远播的。下篇思嘉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吧! 如果也想和我一起游走大地,可以加入思嘉素社群哦! 在这里我们 分享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推荐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探求更为善意的生活理念! 希望加入社群的朋友 |
|
来自: Scarlett32vje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