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嘉影剧】京都人,你怎么就把日子过成了诗?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说起京都,很多人会想起《源氏物语》那凄婉唯美的爱情故事,想起一休哥,想起曾经浴火重生的金阁寺,想起它是大唐京师的复制版,想起梁思成为它向美军求情保全……

然而京都的故事还不止这些,NHK拍的纪录片《京都人的私房雅趣》更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市井生活间,在平常的日作生活中,了解京都人的生活之道。

说是纪录片,却又是以带着讲故事的叙事方法拍摄的,以一位长期生活在京都的英国教授来观察京都人的日常,在一件件小事中窥见京都人的处世哲学。

现在我们就从一把不起眼的扫帚来揭秘京都人的私房雅趣吧!

说日本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民族之一,这话是毫不夸张的,而京都人又尤为突出,只要不下雨,清扫庭院屋前屋后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他们还保留着用手工棕榈扫帚的传统,这种扫帚一年一把,从年初扫到年尾,看到扫把磨损的程度,就知道年关将近了,作为手工工匠也把“能让客人用得长久一些”作为骄傲。这样的“骄傲”在追求效益的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当下社会,显得多么的不与时俱进呀!

据说,灯泡行业曾经就为了提高销量,要求把灯泡的使用寿命整体降低。

这些制作更耐用的匠人是不是更有职业良知?而回馈给这些良心手艺人的是那不成文的民俗:每到年末,每户人家也会买新扫帚来除旧岁。

看着这些闪闪发着光的扫帚,我也想起自己曾经买过的一把棕榈做的扫帚,还没扫地,它自己就开始掉须渣,最后也也只能放在墙角做装饰了。

而拿扫帚扫地也是有讲究的,不能为了快,就舞动扫帚飞扬尽兴的大扫,你看那些穿着和服清扫的女子也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举止轻柔如舞蹈,原来是避免扬起灰尘让过往行人难受,同时也不让和服下摆沾染灰尘。

所以,美是源于善意的出发点的

中国有句俗语:只扫自家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而京都晨间清扫时,邻里之间也有一个默契的民俗:邻居家门口也要清扫三十公分,这不多不少的三十公分,既让清洁做到了不留缝隙,又不至于给邻居带来多余的负担。

和这“三十公分”的距离一样,京都人也和很多日本人一样,把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当作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甚至更有过之。比如,在找主人家说事时,尽量在玄关外就把事情说完,如果进屋往玄关一座,意味着就要打扰主人家花时间来招呼自己。

当然,也因如此,也让外地人以为京都人吝啬小气,不热情好客,以至于有了那以“来碗茶泡饭”来逐客的说法,而看京都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茶泡饭”如果有茶水泡饭,其实已经很好了,茶在那个物质并不丰盛的年代可是奢侈品了,是用来悉心品尝的,哪会用来泡饭这么浪费呀?所谓的“茶泡饭”准确说来应该是白开水泡饭,这不是坐实了京都人的抠门吗?

而事实上,京都人并非如此,他们一样会盛情款待前来拜访的客人,把借宿自己家里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对新来的邻居也会赠送点心吃食。

也曾记得一位在日本留学过一段时间的朋友说,日本人搬到新住处,也会给周围邻居送点心打招呼,借此开启和睦的邻里关系。回想一下,现在我们在都市里,有多少人会请邻居来家里做客呢?老祖宗说的:“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成了年轻一代的耳背话。

京都人不仅“小气”的名声在外,还被称为“固执又排外”,比如拒绝媒体宣传,不想把自己家豆腐卖给观光客,似乎都与当下主流的商业经营观念相背而行,难道京都人真就不想把生意做大,让更多人吃到自家产品吗?

说真的,他们还真不想,如果只是一味贪婪觅食,并不能真正懂他们产品精妙之处的人,他们还真不想卖给你;

其次,如果自己把所有生意都做尽了,抢了同行的饭碗,这样的生财之道,也是他们所不齿的。

这与追求市场占有率的现代企业经营之道还真是大相径庭,比起那种你不懂没关系,我们来教育你的商业模式,京都人需要是知己朋友似的顾主,而非被蛊惑不明就里的狂热粉丝。

再者,每天的产量有限,如果一个外来者一下子就要许多,看起来一下省去了许多麻烦,但是会带给周围邻里老主顾们不便,如此贴心的店家,周围的邻里又如何不光顾呢?

那是不是他们就只是一味照顾老顾客口味,对新顾客不屑一顾呢?

细心的京都人也会在这中间做平衡,尽量让老顾客不察觉他们变了,又巧妙的体察了新兴消费群体的喜好,这或许才是一个百年老店得以长久经营的行道。

而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转型,是很值得许多企业品牌借鉴的,我们曾经见过太多的企业,大张旗鼓的高调转型,把曾经的衣食父母弃之如敝屣,又没有做好新兴市场的调查,终落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凄凉境地。说白一点,也是他们不懂得这些人情事故,不懂感恩引来的必然结果。

因感恩也会特别珍惜生活的馈赠

他们有个“冥加に惡い”的说法,就是告诫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们要懂得珍惜一切事物,勤俭节约,不糟蹋生命。反映在他们的饮食中也是如此,鱼肉吃完,鱼骨上的残肉也可以做成其他美食,而寺院的和尚会用腌萝卜就着白开水清洗完吃毕的碗,最后喝下白开水,不留一点浪费。

因为老天爷并没有给日本人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他们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馈赠,不仅节约,也用心烹饪,才有了那一道道独具匠心的料理,而将盘中餐吃得干干净净,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习惯。

也因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恩,而滋生出要把一切做到最好的决心

于是京都人背负着“要美丽活着”的使命生活在这座古都里,也因“要繁复的活着”的诅咒而忙碌,什么日子吃什么东西,什么庆典有什么仪式,什么行业规矩不能打破,他们一直遵循着这些古制,把生活过得特别有仪式感。

生活不仅因仪式感而变得更有美感,还这些仪式中感受四季的更替,岁月的轮转。

立春采来款冬花茎做来一碗羹汤,感谢它带来春天的气息,大寒舀一杯清冽的破冰水送至厨神案前,以示诚心;初午吃一份芥末拌稻禾寿司冬寒菜,也不忘送一份到花园的神龛前……所以,即使是日本人看来,京都人也好似天天在寻找美味,其实这也不过就是把现代人看起来麻烦的传统认真过起来罢了。

亲手做羹汤,亲自去神前上一炷香,吃一碗带着祝福的小豆粥,和家人同事一起撒福豆……

在这个没有节日也要造节日的节日商业化的年代,如此过节自然是难得的清流了。

这样的京都人是不是让人特别特别羡慕呢?

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不老女神常盘贵子扮演的第九代果子铺老板娘泽腾三八子,就如我们每个大龄姑娘一样要忍受催婚的母上不住唠叨。

而有着世袭传统的家族子女婚姻更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对与他们来说,婚姻不仅意味着找寻人生的另一半,还有不得不割舍的个人喜好,甚至是个人事业前途。

为了寺院大小姐......

“传承”也就是每个年轻人不得不肩负起的责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还是继承家业?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两难选择。

当明白了家业并非是一个人的命运抉择,也不是一个家族的生意以后,于是一个个百年老店得以延续,一起组成这座城市的血脉骨肉,让这古都的灵魂之气得以生息不止。

而这份牺牲个人自由换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就如剧中,清洁木器的一家,在清洁古木建筑时,也得到心灵的涤荡。这远非金钱报酬所可比的额外福利,也是让他们如此热爱自己工作的动力。

因为对这座生养他们的城市必须有所回报的责任感,也让他们对自己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敬意。

也由于这份传承,也让父子之间有了共同的价值认同

仿佛这样看来,京都人还是蛮讨人喜欢的嘛!可是京都人也并不在乎你喜不喜欢?那一首可爱的童谣“关你屁事”,真像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傲娇小孩。

所以,尽管保留你的固执吧!这样的京都和京都人才会保留住自己独有的气骨。

附上这支好玩的童谣歌词

“Hochichi(干你屁事),

我不是你孩子也不是你孙子,

我和你非亲非故,Hochichi(干你屁事),

等你成为我亲戚再来管我。”

有好戏相看,不可无美食相伴

想要更多更及时的美食美文美景分享,可以加入思嘉素社群哦!

在这里我们

分享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推荐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探求更为善意的生活理念!

希望加入社群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