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不哭,他被判了死刑!局外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山河岁月

我们不能拥有的人生波澜

我们不能明的情感心绪

幸有读书

借他人的眼

丰富了我们见识宽度

也加厚了我们思考深度

你敢说,你对你的人生有把握吗?

即便是一个饱经沧桑,行将天年的老人,也不会说对未来有十足把握吧?

莫尔索,一个即将接受死刑的年轻人,但并不妨碍他一样拥有这样的自信笃定。

何以让他有这样超越年龄的笃定呢?

这源于他性情中最难能可贵的、发自内心的不做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捷克人早年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谋生。过了二十五年,他发了财,就带着自己妻儿回家。他母亲和妹妹在村里开了一家旅馆,他想给她们一点惊喜,就把妻子孩子留在另外一个地方,独自来到旅馆。没想到母亲和妹妹竟然没有认出他,他就想开个玩笑,特意租了一个房间,并亮出自己的钱财。晚上,母亲和妹妹为了谋财,用大锤子把他砸死了,把尸体扔进河里。第二天早上,他妻子来了,报了他姓名,母亲上吊自尽,妹妹投井而死。

莫尔索读了这故事,认为这个捷克人“有点咎由自取,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让他没想到是,他今天的结局却是他不愿演戏的结果。

但莫尔索并不为此感到后悔,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的确,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敢如此坦荡真诚地过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小心翼翼的察言观色,看看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我们各种身份角色,就像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身份都有他需要遵循的一套表演规范礼仪。

比如,在母亲的葬礼上,要表现得十分悲伤难过。

如何表现?

起码要瞻仰遗容吧?

起码要流泪痛哭吧?

起码要为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吧?

起码要在葬礼后服丧守孝吧?

......

嗯,在这方面,莫尔索确实表现得不怎么样!

他再三拒绝了养老院院长提出的看妈妈最后一眼的好意;他在为母亲守灵的晚上,抽了烟,喝了牛奶咖啡,还打了瞌睡;在葬礼结束后,他立刻就离开了;在葬礼第二天,他交了一个女朋友,还看了喜剧电影;最重要的是他没哭,是的,他没有为母亲的去世留下一地眼泪,也没有表现得很悲伤。

然而,没哭就能说明他不爱自己母亲吗?

庄子的妻子因病而亡,好朋友惠子听闻,前来吊唁,却看到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庄子道:“你妻子与你结发同窗共枕数载,为你生养孩子,孝顺敬老,贤惠持家,如今不幸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还在这里敲着盆子唱歌,有你这样做人的吗?”庄子说:“你错了,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睡天地之间,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和庄子一样,在莫尔索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既然这是注定的事,又何必为注定而悲伤呢?既然母亲在今生得到解脱,即将“重新开始”再过一遍,那“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

相反是记得母亲最后僵死在棺材的样子重要,还是记得母亲平日里的音容笑貌重要?在莫尔索的价值观里,显然是后者更重要。

很多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母亲曾经说过的话,这些话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遇事沉着不惊的品性。

正是这样的品性,帮助他渡过了生命中最后的艰难日子。他没有像别的囚犯一样抱怨闹事。他用回忆的方式,把曾经过过的日子一遍遍重温,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也让他对即将要离开的这个世界没有遗憾。

他没有将生的希望寄托于别人,就如他一直以来都无意把生活的幸福寄托于别人一样。

他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每天上班勤勤勉勉,但这并非是他想要升迁而刻意为之,不过是他一贯诚实本性,让他成为老板认可并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巴黎,很多法国外省人都为之雀跃的大都市,只要莫尔索对老板的提议表现得兴奋点,他就可以作为公司驻巴黎的代表,并有更好的待遇。但因为他对巴黎并不是很感冒,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兴奋。

去巴黎,在他看来是可有可无的,改变现状,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改变我的生活。”而且“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没错!他就是这样的缺乏雄心大志。那是因为,他早就懂了,这类的“雄心大志”实际上并不重要。


工作上如此,爱情生活呢?

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他不想撒谎,就回答不爱。但对于结婚的提议,他说只要玛丽愿意就结婚,什么时候她想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当玛丽问如果换个女人呢?他说当然也会如此。

真是个怪人!玛丽这样说道,莫尔索也无意辩驳。

或许正是这样的怪,这样的坦诚,让玛丽对他依恋不舍,她应该知道与其与一个为得到自己而撒谎的人在一起,也许以后也会听到为了得到别的女人而说的谎言。

莫尔索没有把玛丽当成多特别的人,这是因为他待人的无差别心。

因为这种无差别心,让他不以别人的成见来看人。

邻居雷蒙是一个名声不大好的人,周围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皮条客,对他避而远之。但莫尔索却并没有因为这些流言而对雷蒙产生偏见,他接受雷蒙的邀请,答应和他做朋友,他接受了,不过和玛丽结婚的提议一样,他也认为做不做朋友都可以。

当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也正是他这种“交友不慎”导致了他人生的灾难。他卷入雷蒙的个人情仇中,并因此防卫过当杀了人。

到底因为什么审判?

当他站在审判台上时,一切就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上述莫尔索的品性,就成牵强的与这桩命案扯上了关系。

他在母亲葬礼上的种种表现,被渲染成冷酷无情;他与玛丽的交往,被定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他与雷蒙的交情,被判定是同流合污,是“下流无耻”的事。

所有的证据不是在围绕他为什么杀了死者,而是围绕他母亲葬礼,以至于律师问:“究竟是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但是对方律师怎么回答的呢?

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仿佛他杀死的是自己母亲,而不是那个意外的阿拉伯人一样。

为了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最后莫尔索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被判处斩首示众。

一场意外,何以就能触犯民怨了呢?

不仅莫尔索想不明白,你和我一样很困惑吧!

所谓的草菅人命不就是这样的吗?

不过莫尔索面对这样的裁决却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主动放弃了上诉的权利,贴心地为“法兰西人民”着想,不必浪费很多公文状纸。

何等的轻蔑讽刺?

当社会道德家用法律机器执行了他们的冷酷残暴后,宗教又以一幅拯救者的姿态来试图挽救他的灵魂。

在那位“可亲可敬”的神甫锲而不舍的再三要求下,莫尔索终于爆发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激烈反抗: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

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

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

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

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我干过这,没有干过那,我做过这样的事,而没有做过那样的事。

而以后呢?......

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有重要性的,我很明白是为什么。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

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有什么重要?......

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死刑......

这么说来,被指控杀了人,只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处决,这又有什么重要呢?

这段话很长,我没有全部截取下来,但即便是我从中截取的这些,读来也是让人十分畅快淋漓的。这就是一个不愿苟合的局外人的自我宣言。

莫言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1964年的春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做阶级教育学习参观,到了现场一个同学突然开始号啕大哭起来,接着很多同学都哭了,莫言自己也哭了,他舍不得擦掉泪痕,以便老师看到。还有些哭不出来的同学,把唾沫弄到脸上,充当眼泪。只有一位同学没哭,他瞪着大眼,用一种冷冷的目光在观察着我们。这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愤怒,于是老师召开了批斗会,质问这位同学为什么不哭。没几天这位同学退学了,再后来,他为了救一头猪,跳进河里淹死了。

后来这个同学的形象多次出现在莫言的作品里,他们都以不合作、不妥协的人生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一个所有人都哭的社会里,要允许有人不哭的权利!

这也是加缪创造莫尔索这个人物的意义所在。

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代刚好是在二战期间,当时社会处于一种恐慌阶段,在各种强权间游离,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精神没有归宿。个人的渺小感,让他们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冷眼观世界的态度,他们以冷漠反抗社会主流的同化,因此,显得特别异类。

而在一个缺乏自由的社会里,异类要么被裹挟同化,要么孤军奋战,以一己之力对抗大众,所以像莫尔索这样的局外人,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但蔑视悲剧的态度正是他们揭露这个社会荒谬的武器。

但莫尔索与很多悲剧英雄不同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在莫尔索短暂的一生中,他一直以他的方式感受着幸福,追求着幸福。

他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夏日午后小贩吹响的喇叭声,街区、傍晚的天空、玛丽的笑声与裙子、房间里每一件家具上的裂纹缺损......就是这些细节才是让他感受生活中最真实幸福的东西。

正是这样由衷的幸福感,才有了让他可以不随大流的底气,很多人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才不得不以人云亦云的幸福成功标准来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迷失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