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故事 想自己的人生 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 领悟幸福的真谛 悲哀是一只果子, 上帝不使它生长在太柔软的栽不起它的枝上 写下这两句诗的雨果,怕是在说反话吧! 在上帝看来,不幸面前人人平等,即便你是未成年又如何? 那些早早就尝到生活苦涩滋味的少年,他们不在少数。 今天公布的票房数据,《少年的你》已经破了6亿大关。豆瓣评分也8.4分,叫好又叫座是因为现实的悲伤。 01 在看《少年的你》之前,就在一个群里听群友说很催泪。 已经被打了预防针的我,却在看到周冬雨第一个眼神时就有了哭意。 果然全程泪点,泪点很低的我,一部电影下来,哭得头都痛了。 上次让我哭得这么惨的电影,是什么时候了?《妈妈再爱我一次》? 虽然不得不承认,导演确实是用力过猛了点,过于卖惨。 但是你没经历过的惨,就不能说别人卖。 陈念很惨吗? 惨!父亲缺位,但她至少还有一个虽然不靠谱但值得疼爱和疼爱自己的妈妈。 尤其在知道小北十三岁就成孤儿以后就只有人教他打架时,陈念应该心中多少是有点庆幸的吧!何况她还有去北京的希望。 而一个人失去什么都不比失去希望惨! 对于小北,可能就是在吃着肉包子却挨了妈妈打的那时失去希望的吧! 而今,却有一个“太干净”的女生救了他,还吻了他。这对于他来说,这个干净的女生就是他阴沟里看到的一颗星星呀! 他怎舍得她被凌辱,怎舍得她掉进阴沟?即便拼进全力,他也要托住她,哪怕自己就此沉入深渊,也无所顾忌。 这就是少年的意气,没有计算过划算不划算,就凭着你我的心。 这无关爱情,只关爱本身。假如不是陈念,是他的兄弟,他应该也会如此。 太久没有被人问过疼不疼的人,才是最懂得心疼人的人。 成天被爱泡着的人,或许早就不知爱的样子,例如魏莱。 而看似生活在蜜罐里的霸凌头子魏莱何尝又不缺爱呢? 母亲对她无条件的溺爱,那些刻薄又势利护短的言行,让人觉得幼稚可笑。 而爸爸的爱则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考上顶尖的名校。 很难说,没有父母教养的小北和被父母错爱的魏莱,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以后谁的人生会更糟?但或许不幸的人生本就不应该比较。 02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样?在去看《少年的你》的地铁上,有一张《白夜行》海报。 《少年的你》多少有点《白夜行》的影子。导演应该也知道,所以故意扭转了事件的发展方向。 像雪穗那样的阴暗,确实不是一般人会有的,但雪穗的遭遇也不是一般人会有的呀? 终究陈念不是雪穗,她比雪穗幸运,她无言的眼泪中,透着坚毅的光,隐忍中还有侠义心肠。谨小慎微中想办法自保,必要时也能站出来说出来。 只是她的力量太弱小,在那个不需要交朋友的高考生态圈里,同学的友情如假期一样稀薄。霸凌固然是直接导致整个悲剧的主要原因。但是,霸凌她与胡晓蝶的又何止是魏莱三人呢? 我记得初中时,班上也有一群不省事的混混学生,男生以惹是生非,欺负弱小为乐,女生就造谣诽谤、拉帮结派、孤立排挤别人,很难说身体上的暴力和语言上的暴力哪种更伤人?我也一度是他们的目标,好在我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软柿子,谁要做得过分,我也必定会拼死打回去。 这样的我,让他们有所顾忌,不敢对我太放肆。 即便如此,我也有过对学校的不适感,觉得上学没意思。而那些被他们欺负到无力反抗的同学,每天来学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不是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很难真正体会的! 比起施暴的人,周围人的幸灾乐祸与集体失语冷漠,才是更让人绝望和无力。 阿Q被打时,周围那些笑着看热闹的或者假装没看到的人,从来都没消失过,也永远不会消失。 而无论是施暴的魏莱还是被害的陈念、孤儿小北,埋下这些少年悲剧种子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母。 曾经我始终不明白,小小年纪,本该天真的时候,为什么我那些同学却能邪恶的那么自然而然。 后来看多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奇葩方式,才恍然:原来熊孩子后面都站着一对熊父母。 从小时候摔的第一跤时,父母如何安慰孩子,就会影响孩子以后该如何面对承担责任这个问题。 “哦呦!乖乖摔疼了吧,我们打板凳,谁让它把咱们乖乖绊倒了?” 相信这样的话,大概我们都很耳熟吧! 而在这样安慰下长大的孩子,就会习惯把过错推给别人。 我一个邻居家的小孩,刚上一年级,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随手掰断果树枝条,放假就到别人家的菜园里糟蹋蔬菜......这些倒也算不得什么大错,但他的奶奶每次就会说:“不是我们家孩子干的。”有了奶奶撑腰,这孩子也越发没规矩了。在被捉过现形后,他却把责任推到妹妹头上。 试想一下,这个孩子长此以往,不加纠正,以后会是怎样? 没有妹妹替他背锅时,他又会想什么法子脱身呢? 回头看看魏莱妈妈的言辞,魏莱能成为那样的心机婊,也是理所当然的呀! 看着妈妈为自己的罪行洗白时的强词夺理,魏莱嘴角那抹得意又轻蔑的嘲笑,不只是嘲笑了郑易,还有千千万万的熊父母。 为什么近些年,校园霸凌的事件越来越多? 这些孩子就是仗着有人能为他们撑腰而有恃无恐。 因为他们父母都是“有身份”的人。 假如魏莱不死,进入社会的她,自然又会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以后再当一个“有身份”的妈...... 家风就是这样被传承的,不止好的,也有坏的。 以前学校老师还会对这些熊孩子的言行加以约束,而现在,被投诉怕了的老师,也只能对这些熊孩子听之任之,毕竟短暂的师生情,不比一辈子的父母子女血脉缘,他们没必要为别家的孩子,耽误自己的饭碗。 比起魏莱妈妈这样的心机婊,陈念的妈妈显然要可爱得多。 生活的担子如同她逃债时背负的大包袱,压得她弯腰驼背,不止是躲在窗帘背后的陈念心疼她,屏幕外的我们也同样心疼。因为她的背影是千万个同样为子女拼尽全力的母亲的样子。 不能给女儿更多庇护,她只能选择离开,少给女儿一点负担。但她老赖的名声,还是让女儿成为被语言暴力和排挤的对象。 我们听着她那些奇怪的生财逻辑,看着她回应女儿担忧时的天真样子,不禁想问,这对母女到底谁更像妈? 她为女儿提供衣食生活,而女儿则给她人生的希望。比起母女,她们更像相互护持的姐妹。 而那个从来没出现的小北妈妈。 按理说,小北应该恨她,因为是她把仅有13岁的他抛下。 陈念无心的那句:“没人教你好好说话吗?”也着实踩到了小北的隐痛。 但我们看得出,小北还是很在乎她,在审讯室时的小北,听到她的名字,脸色变了,情绪激动了,他不想让她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大概是因为他能体量她抛弃他的无奈吧! 单身妈妈的不易,使得她作出了自私的决定。 你可以指责她不负责任,但这个社会也没有待她很友好。 在日本NHK出过了一部纪录片《女性贫困》中,讲到一些从事色情行业的单身妈妈,就是等不了社会救助福利的冗长程序,而选择了更为快捷的方式养活自己。 相信小北的妈妈,曾经也曾像陈念妈妈那样,拼尽全力过吧! 只是她没能坚持下去。 03 法律作为社会刹车体系中最后一脚,往往是以救火队员的形象出现。我们自然要为那些努力侦破这些刑事案件警察点赞。然而,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少看到这样的问题成热点。而要做到这些,不是某个家庭的事,也不是某个机构的事,是一个社会体系的事。 社会福利及时一点,立法完善一点,司法独立一点,我们的价值观再多元一点......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公平时,少一点明哲保身,多一点己所能及,或许悲剧就会少一点。 在这里 一起看优质影剧,聊品味书籍,过健康轻生活。 我们一起寻找精神上的亲属,灵魂中的密友。 欢迎加入思嘉書房社群,享受社群专属福利。 |
|
来自: Scarlett32vje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