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霍光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造了一座房子,周围的邻居好友都来祝贺。在酒席上,一位客人向主人提出,说:“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笔直向上的,这样,炉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屋顶上引起火灾,还是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比较好。 还有,您家的灶门周围堆满了柴草,也比较危险,还是把柴草移走了比较好。” 这家主人听了客人的话,以为是故意找茬的,心里很不高兴,自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过了没几天,这栋新房子的厨房果然起火了,四邻八舍都赶来救火,费了好大劲,每个人都满头大汗,乌头垢面的。 主人家为了感谢邻居的帮忙,设宴款待大家,但是唯独漏掉了提醒他改烟囱搬柴草的人,经别人的提醒,主人才把他请过来,但是没让他坐上座。 所以,留给后世一句诗叫做“曲突徙薪无功德,焦头烂额座上客”。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多数人不注重预防疾病,即便是中医帮忙治疗了病,人们也不是认为有多大的功劳。 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虽然无功可言,无德可见,却能让每个人都能受益。 徙薪饮就是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创立的方剂,由明代大医张景岳创立的,“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 “渐觉而未甚”是指渐渐开始感觉出来,但是还不厉害,徙是迁徙的徙,薪是柴薪的薪,将这些积滞迁走以后,可以防止上火。 徙薪饮治疗三焦内火,一切内热,效果特别好。 方组:陈皮、黄芩、麦冬、芍药、黄柏、茯苓、丹皮 黄芩、黄柏—清上、下焦之火黄芩、黄柏苦寒、色黄,清热的作用非常显著、是清热泻火的好搭档。 黄芩主作用于上焦,擅清肺火、肝胆火,而黄柏擅长作用于下焦,清肾与膀胱之火。 两味药除了清热泻火,还有燥湿的作用,可以把体内的湿邪清除,防止痰湿聚集生热上火。 芍药、麦冬—滋阴降火治疗火热之症,除了要用清热泻火的药,滋阴的药也很重要。 麦冬,质地滋润,经冬而不凋落,所以禀受了冬天的寒气,有降火滋阴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芍药味酸,入肝经,既可柔肝,也能养阴,酸甘化阴,所以能够滋阴。肝气郁久,容易化火,导致肝火上炎。芍药能够柔和肝脏的脾气,对于肝火旺盛导致的上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陈皮、茯苓 — 健脾理气苦寒的药最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清热的同时也要注意顾护脾胃。 茯苓甘淡,能够益气健脾,消除体内的湿邪。 陈皮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从而推动胃气下降。 丹皮 — 清热凉血丹皮,不仅滋阴清热,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能够将血分中的热清掉。丹皮有消肿的作用,所以对于胃火炽盛导致的牙龈肿痛、疖肿、口腔生疮有很多的作用。 纵观全方,清热与滋阴并行,泻火的同时顾护脾胃,补泻有序,共奏清热泻火之效,使三焦凡火得降,一切内热得除。 徙薪饮对一切内热初起之症都有效,尤擅清除五官、头面之热,眼睛红肿、鼻子干疼,咽喉疼痛,牙痛、口腔溃疡等。 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可加青皮、栀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