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秧往事

 姑苏种田人 2022-06-21 发布于浙江

穆兰芳

夏至前几日,同事在同里试验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朋友圈晒出了在田埂上吃饭的照片。这“荷饭而出”的熟悉场景,让我想起了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推广机插秧的些许往事。

2008年,水稻机械化种植浪潮滚滚而来。为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农林局组建了突击队,去桃源等地开插秧机,帮大户种田。这支十余人的应急队伍,由农机、作栽、植保、畜牧、信息等条线的工作人员组成,除领队年龄稍长些外,其余都是三十岁不到的小伙子,研究生学历占了一半,可谓精锐尽出。现在习以为常的插秧机和机插秧,那时候还是个新生事物,大部分人没见过,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服从大局,硬着头皮往前冲。好在出发前,部分人简单地接受了插秧机驾驶操作培训,虽是速成班,但也增强了不少信心。

桃源是苗木之乡,六万多亩香樟树林遮天蔽日,是踏青避暑的好去处。由于毗邻浙江乌镇,受其影响,直播水稻发展较快,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发展机插秧,控减直播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水稻稳产增产。

其实,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多,只是觉得新鲜,应该也蛮好玩的。

我们住在青云,小旅馆已叫不出名字,只记得底楼临街有家乌镇面馆。插秧的日子,每天天微微亮起床,简单拾掇几下,面馆吃完早餐,迎着朝霞就出发了。来到田间,我们两人一组,分工明确,一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加秧,腻了就互换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由笨拙变得熟练,速度也快了起来,成果从刚开始的每天十来亩增加到近二十亩,虽比不上老法师,但也不能过于苛求。

和俯首躬耕的原始劳作方式不同,驾驶插秧机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一小时还能种四五亩地,比人工插秧效率高太多,便少了“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的繁琐辛苦,自然也就没有了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深远禅意。科技改变生活,也让农活变得更轻松。

机器滚滚向前,种下禾苗成片。当完成一方圩田,卸下满身疲惫,在田埂上驻足眺望,那些翠绿而稚嫩的小苗,在阳光的照耀和清风的抚摸下,忽闪忽闪的,惹人怜爱。经过移栽后的秧苗是神奇的,虽然刚开始显得有些稀稀拉拉,行距宽得好似可以行船的“河面”,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已经融入了这方丰饶的土壤。假以时日,一周后活棵,然后是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经过阳光雨露的充分滋养和种田人的百般呵护,大约150天后,就可以见到金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田野,那将又是另一幅忙碌景象和壮美画卷。想到这里,心中满是期待,仿佛丰收就在眼前,便觉得劳有所值,所有烦恼杂念会被一股脑洗涤殆尽,脸上不经意露出恬淡的微笑。

六月下旬开始,江南便进入了黄梅天时节。虽说雨水有利于秧苗成活,但高温高湿的蒸笼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实属叫人难耐。为了抢农时、赶进度,中午不休息,午饭送到田埂上,找个平地坐下就开吃,即使下雨也这样。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影响正常插秧,而倾盆大雨就要去周边的工厂和农家避避了。有时候雨水太大,田间的积水来不及排空,刚种下去的秧苗被水浸泡久了,又浮了起来,只能等雨停了重新栽插。

最麻烦的是遇到土坑。桃源不少水稻田都是苗木地复垦的,苗木移走卖掉,留下一个个“陷阱”,田地平整打浆后,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底下实则暗流涌动,插秧机极易陷进去,同事们想合力抬出来,结果一番折腾反而越陷越深,调来拖拉机在前面牵引,也会跟着一起陷进去,这极大地影响了作业效率。

附近的村民,也许认为机关里的年轻人开插秧机种田是件稀罕事,三五成群地带着小孩来看热闹,这或多或少也成了一种鼓励和鞭策。几天下来,虽然有人晒伤,有人中暑,有人水土不服,各种状况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我们热情高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每天近百亩的速度“开疆扩土”。

桃源还没结束,干了不到一个星期,我又被派遣到平望去“攻城拔寨”了,然后又去了同里。等全面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七月中旬,虽说过了六月不插秧,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时移世易,日新月异。现在吴江有了生产插秧机的企业,插秧机遍地开花,而且无人机也被广泛用于播种、施肥、打药等农事生产,还在积极探索农机无人驾驶。随着时间的推移,鱼塘和苗木复垦田的增加,人们对于水稻是机插还是机播,有了更多的认知:尊重事实,因地制宜,宜机插则机插,宜机播则机播,多了几分理性。

经常有人问我,那段日子苦不苦?其实,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那些朴素的往事,于我非常有意义,我珍藏在心底,留存在记忆里。

(2022年7月13日吴江日报·垂虹副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