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平给两个选择,王近山拍案而起,他病逝后邓公提此事仍颇感慨

 古稀老人赵 2022-06-21 发布于北京

1936年,红军大学来了一个21岁的调皮学生。

他很爱开玩笑,每次上课总爱坐在最后面,学校老师都觉得他不太好管。不过,这个学生有个特点:每次只要是刘伯承校长讲课,他总要抢第一排的位置,坐得端端正正。

旁人问他:“为啥?”

他说:

“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我们在他的教育下,也许能成为常胜将军,也许还能成为一名军事家呢。”

彼时,没几个人能料到这句话最后会成真。直到,1955年,这名调皮的学生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他是谁了:没错,他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麾下爱将王近山,军界绰号“王疯子”!

文章图片1

世人都说,王将军的军事生涯太完美了,他遇到了一群信他、护他的领导。老旅长陈赓、老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每次当他阵前不按规矩出“奇招”时,这些老领导虽然会扯着嗓子训他,但心底却都是满满的喜欢。

至于他们为何都如此欣赏王近山,或许邓小平在王将军病逝多年后说的一句话,能给我们答案。邓公说:

“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邓公为何会在上世纪80年代,突然颇为感慨地说这样一句话。在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生死一线。

一切,要从1946年邓公给出的那两个选择,开始说起。

一:邓小平给出的两个选择

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迎来了一次“生死大考”。

当时,蒋介石一下子出动了14个整编师,总人数达38万余人,要致晋冀鲁豫将士们于死地。而我军彼时的情况,则让刘伯承和邓小平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首先,咱们缺人。当时,大军4个纵队一共仅有5万多人,一些建制团甚至连两个营的兵力都不足;

其次,咱们缺粮、缺弹。长期被敌军封锁,让解放区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最后,则是人疲。当时野战军刚打完陇海战役,战士们根本来不及休整。

搭档了这么久,邓小平第一次看见“军神”刘伯承也开始皱眉了。两人站在军图前,一遍遍比划着。与此同时,密切关注晋冀鲁豫的毛主席,也一样担心得很。

最后,毛主席和刘邓两位首长都决定:集中现有兵力,先把敌军孤军冒进的整编第三师给打了。毛主席判断:这一炮要是能打响,局面可能会大为改观。

计划很好,但这第3师的敌将却并不是个好啃的骨头,此人名叫赵锡田。14个整编师,就他赵锡田冲在最前面,要说他没有两把刷子,谁信呢?

文章图片2

这赵锡田当时才39岁,江苏涟水人,长得白白净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挺斯文的样子。但大家不要被他这样的外表给骗了,事实上他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外甥,属于蒋介石的嫡系。

因为这层关系,自黄埔军校步科毕业后,赵锡田就一直渴望在蒋军麾下“建功立业”。当然,从后来的“战绩”来看,此人确实很猛。他由排长干起,一路升至中将师长。1941年,34岁的他还曾在皖南事变中率部围攻新四军总部,抓了叶挺将军。

年少成名,背景不俗,对自己颇为自信,这些都是赵锡田的特点。

刘邓的作战计划有了,该开会与麾下诸将讨论了。事关重大,会议一开始刘伯承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一仗如何打,谁来打?”

一时间,竟无人出声。

这样的情形,在刘邓麾下是极少见的。诸将并不是怕死,而是两军从人员到装备的残酷对比就摆在那里,自己阵前牺牲是小,影响全军局势是大。

见此状,邓小平开腔了,他说:

“赵锡田说,刘伯承已溃不成军,我不用两个礼拜,就可占领整个晋冀鲁豫,把共军赶上太行山。现在我们是坚决消灭敌人呢,还是背起背包回太行山?”

文章图片3

两个选择:进,打赵锡田;退,回太行山。

邓小平当然明白,大军此时只能进。他说这话,显然是为了刺激大伙儿的斗志。果然,会场有人坐不住了,此人正是6纵王近山。

二:“王疯子”

王近山,曾是徐向前的“高徒”。

1915年,王近山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那时候绝大多数穷孩子一样,他8岁给地主放牛,12岁种梯田,被地主打骂是常有的事。

1930年,鄂豫皖边区红军整编为红一军,15岁的王近山前去投军。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支劲旅的正副军长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军长为许继慎,副军长为徐向前。因此,后来总有人说王近山是黄埔“再传弟子”。

在这段时间,王近山跟徐向前走得是最近的。军界都知道,徐帅带兵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因此,后来王近山身上多多少少能找到徐帅的“狠、硬、快、猛、活”的特质。

在一次和敌人的肉搏战中,王近山和一个大个子扭打在一起。眼看对方力气占优,他索性抱着对方滚下山崖。事后,他头部留下了一个大疤。这件事,让他在军中扬名,“王疯子”的称号也就这样叫开了。

抗战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抗战,也就是到此时,王近山正式成为386旅旅长陈赓的直属下级。而陈赓的上级则是129师师长刘伯承,建国后很多人仍习惯称刘帅为“老师长”,正是由此而来。

在刘伯承和陈赓的“磨砺”下,王近山没少打胜仗:

比如在772团时,他曾设伏于七亘村,创下了同一地点“重叠待伏”的经典范例;

比如在戴家瑙地区,王近山曾率部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事后,刘伯承在观察所看到这一情景,连连拍手叫好。

当然,在这几年,他也没少给陈赓“惹事”,比如1943年那一次,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当时,国民党把矛头直指陕甘宁边区。386旅旅长陈赓接到急令,让他派人立即去延安,保护中央。陈赓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王近山。

陈赓认为:这家伙鬼点子多,这一路上万一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顺利应付。不过,陈赓毕竟是了解王近山的,很担心他捅出什么娄子来。于是,他便在王近山临行前特意叮嘱:“不要在半路上求战,如遇战斗,要速战速决速离”。生怕王近山听不进去,陈赓最后还加了5个字:

“你要切记啊!”

文章图片4

王近山答应得很好,清点完装备,他就率16团战士出发了。一路上,王近山牢记旅长陈赓的话:低调、低调、再低调。

战士们都化装成老百姓,牵着马,挑着担,静悄悄地行进在黄土地上。一路上,王近山曾几次和日军相遇。按他的性格早就开打了,但这次想到重担在身,他硬是一次次巧妙地避开了。

但是这天,当部队到达韩略村时,王近山却怎么都“憋不住”了。

让王近山手痒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潜伏在当地的我军地下党告诉王近山,这个村是鬼子的心脏地区,因此他们自以为很安全,整个部队状态都是麻痹的。王近山判断:这仗好打,符合旅长说的速战速决的情况;

再说,这个村的鬼子作用很大。每天他们都派人运送大量物资,去支援对我延安地区附近的扫荡。如果把他们打了,不但能解救当地被压榨的老百姓,还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央的压力。

这样一下,王近山决定:这一仗,必须打!他对手下的营长们说:

“为什么不打……敌人的胸膛已抵在了我们的刺刀尖上,我们是把刺刀捅入敌人的胸膛?还是假装没有看见呢?”

于是,24号凌晨,参加战斗的4个连队就秘密进入了伏击区。大伙儿一直等到8点多,才听到哨兵传来消息:敌人13辆军车进入了伏击圈。

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事后一查,大伙儿才发现:不得了,这次被歼的敌人正是所谓的“战地参观团”。其中还包括了一名少将旅团长,联队长(大佐)6名,其它的也都是中队长级别的高级军官。

坐镇指挥的冈村宁次听说后,恼羞成怒。他特意让人来参观,就是想晒晒自己的战果,结果却闹成这样。于是,冈村宁次下令:“哪怕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股共军!”一时间,数架飞机,数千名原负责扫荡的日军主力,都向韩略村集合。

但当他们赶到时,王近山早已抽身,奔赴延安。也正因为他此举,打乱了日军早前的安排,减轻了延安方面的压力。毛主席听说此事后高兴极了,他评价王近山:“我早就听说过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了不起啊!”

文章图片5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延安没出现安全问题,旅长陈赓自然也就不能说啥。“王疯子”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三:当着邓小平的面拍案而起后

梳理了王近山的战绩,我们就不难理解:面对1946年邓小平给出的两个选择,为何首先坐不住的就是他。毕竟,这就是他的性格。

当时,邓小平话音未落,王近山便拍案而起,说了这样一番话:

“一号,二号,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不回来见你们!我们六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队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

一号,指的是司令员刘伯承。

二号,指的是政委邓小平。

当时,听到王近山的这一军令状,刘伯承当场表示:“你打,你大胆地打!”

领命后,王近山率部直扑赵锡田部。一个是黄埔出身,一个是徐向前、刘伯承带出来的猛将,一场对决开始。

9月5日,总攻开始后,54岁的刘伯承亲临6纵指挥部。王近山看见老师长,赶紧让他走,毕竟指挥所太靠前,随时都有危险。结果,刘伯承感慨地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今天来给你们看行李来了!放心打吧!”

刘伯承的到来,无疑给了战士们极大的鼓舞。

期间,指挥所内的消息变化很快,往往一个阵地刚刚传来突破的消息,后一刻可能就被敌人反攻了。一夜鏖战下来,我军的弹药打得差不多了,双方都到了考验意志力的时候。

这时候,我方电台竟收到敌军向上级求救的电报,因为太着急,他们居然用的明语:

“我们已经顶不住了!最多还能坚持15分钟!再不来援兵,我就自杀了!”

收到这个消息,刘伯承马上通知王近山,让他咬紧牙再上最后一把力。王近山得到老师长的指示后,果然派上了预备队,连机关、以及勤杂人员都全部派了上去。战士们没有子弹的,就从敌人的尸体上搜……

文章图片6

当天中午,敌军终于溃败。国民党第三师受此致命一击后,刘邓大军其他各部全线出击,活捉国军名将赵锡田。此战结束后,毛主席亲自拟稿,表扬刘邓以及王近山等将士们。

四:邓小平与王近山,割不断将帅情

1946年的大杨湖血战之后,6纵有了“铁六纵”的称呼。而王近山,也成了刘伯承和邓小平最欣赏的战将之一。

也正因如此,此战结束40多年后,再次提到王近山当时的拍案而起,邓公才会感慨:“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因为欣赏王近山,邓公在大事小事上,都格外关心他。比如,1947年,王近山在赶往前线的路上,在雪地出了车祸。被战士们抬出来时,右腿受伤严重。

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王近山右侧大腿粉碎性骨折。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无论如何都是接受不了的。他用被子蒙着头,一句话都不肯说。

后来,邓小平特意去医院看他。一走进病房,32岁的王近山就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一边哭一边喊:“政委,我残废了……我不能打仗了……我不能上前线了……”

邓小平心疼得很,当场向王近山打包票:“是不是残疾,我都一定让你上前线去!”王近山听到这样的“保证”,一下子破涕为笑。

后来,王近山的腿虽然落下了残疾,但走路、上战场都没什么问题。邓小平也兑现承诺,继续留他在麾下冲锋陷阵。因此,后来的攻打襄阳、抗美援朝,都有王近山的身影。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此后,在和平年代,无论王近山在何地任职,邓小平对他的关心都不曾减少过。1974年,59岁的王近在南京被诊断出身患贲门癌,大口吐血。

在北京的邓小平说后,当晚就一通电话打到了南京军区,要求: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如有困难就送到北京来。

文章图片7

第二年,邓小平又特意到南京。南京军区的领导们正准备向他汇报工作,没想到邓小平却直接说了一句:我今天不是来听工作汇报的,我要听你们汇报王近山的病情。

自那天时起,王近山的病情每天都会被汇报给邓小平。邓小平再忙,都会亲自了解详情。

1978年5月,63岁的王近山在南京病逝,邓小平和老帅刘伯承悲痛不已。邓小平更是亲自定下调子:按大军区领导的规格办理王近山的后事。

14年后,《回忆王近山文集》出版,相关部门找到邓小平。88岁的邓小平欣然挥笔,为该书题了4个大字:一代战将。

到今年,那位在邓公面前拍案而起的将军,已离世44年。而我们,仍在怀念着他。那些年,他跟着旅长陈赓、老师长刘伯承、老政委邓小平,走过的枪林弹雨,早已成为一段传奇。而在这一段段传奇往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邓公说的那句:

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