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 皓 | 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与国民党派系权力之争

 cat1208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

与国民党派系权力之争

张 皓

摘 要:1948年5月,蒋介石集团内部为首届行宪内阁总理人选展开激烈较量。政学系实际头子、时任行政院长的张群虽被美蒋看中,但因遭到CC系的坚决反对而不能蝉联。虽然CC系主张何应钦出任,但由于诸多原因,蒋不可能提名他。翁文灏是这场权力斗争中唯一能被各派接受的行政院长人选。

关键词:翁文灏;派系之争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著名教授和地质学家,学者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任官至“内阁总理”——行政院长。对他进行研究,有助于弄清国民党执政时期学者从政的一个现象——派系权力之争。他1948年5月至12月出任首届行宪行政院长,就是蒋介石集团内部“派系的倾轧”的结果。由于学术界未曾探讨过,笔者就来尝试,并向专家学者请教。

一、张群:

“力辞行政院长之提名”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国民党政府宣布“训政”结束,“宪政”开始,首届“行宪”行政院院的遴选摆在日程上来,列为候选人的有张群、何应钦、宋子文、王世杰、王宠惠、吴铁城、胡适和翁文灏,其中以张群、何应钦的“呼声最高”[1](p.55)。

在这两人中,美国和蒋介石中意的是张群。对美国来说,张群作为时任行政院长,多次要求美国“给予紧急救济和一个长期的援助方案”,并声明国民党政府为此愿进行以财政经济为核心的改革。这一声明鼓舞了美国政府与国会,美国国会4月3日通过为数4亿6千3百万美元(后来削减为4亿美元)的援华方案,使国民党政府能有“喘息的机会的时间,以便开始采取一些重大的步骤,树立骨架,从而奠定经济恢复工作的基础”[2](p.412、426、323)。美国政府公开希望张群继续担任行政院长从事改革,称他“有进步思想的分子”[3](p.753)。对蒋介石来说,他看中张群之因除了张群为政学系的实际头子及与蒋的亲密关系外,就在于当时中心政策之一就是“如何获得美国政府的援助”,行政院长人选“自以获得美国人的好感为原则”[4](p.17)。南京《中央日报》就指出“目前有数项政策,必须继续实施,绝无更改余地”,其中之一就是“目前奉行之金融与美援政策”,行政院长人选“当不能自熟手以外求之”[5]。因此,蒋介石自然“敦促张群继长行政院”[2](p.861)。5月7日,“张群之蝉联行政院长已经没有问题”[6]的消息传开。

但是,张群的提名遭到反对。5月8日,蒋介石召集陈立夫、张道藩、谷正鼎、赖琏、吴铁城、刘健群、倪文亚、王启江、汤如炎、黄宇人、白瑜等人开会。这些人主要是CC系和“青年团”骨干,他们既担任立法委员,又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蒋专门召集他们,显然是企图利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各派同意张群蝉联行政院长。但是,CC系骨干分子赖琏提名何应钦进行抵制。“青年团”分子黄宇人则提名胡适。蒋指斥这些人,“宣布用站立方式表决,始取得一致意见”[7](p.349)。

图片

张群

CC系表面上是因蒋介石的高压而同意,实际上是企图同张群分赃。张群深知如不开出价格,不能出任行政院长。陈立夫由于已于5月1日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一职,身上已无具体职务,设法竞选立法院副院长。张群乃以支持竞选作为“做行政院长取得立法院的同意的一个交换条件”。他针对一些立法委员反对陈立夫[8],提出看在当年陈之叔叔陈其美对总理孙中山的功劳面子上,“也应该拥护陈立夫”[9](p.12)。他还专门派人宴请西南立委,为陈立夫拉选票。在5月17日选举中,陈以343票当选为副院长,其中有40多票是政学系活动的。

这一价格并不使CC系不满意,因为如无此价格,陈立夫也能以半数以上票当选,况且他认为自己是奉“党的指示”“当选”[10]的。5月18日左右,他提出自己的价格,5名阁员须由CC系派出。显然,“此为CC派企图恢复已失去之对政府之控制的另一种巧妙操纵之可能性。”因此,张群断然拒绝。陈立夫见此,提出“行新政用新人”,强调“张群不是领导新阁的人物,因为他无能力提供强有力的领导”[2](p.678)。

5月20日,即蒋介石就职总统的当天,CC系悍然不顾蒋的权威,以立法院为阵地,公开反对张群为行政院长。蒋在就职后邀宴国民党籍立委,训斥陈立夫“干涉政院人事”[11]。陈则在宴会结束后就以“党的力量”进行抵制,组织国民党籍立委先来一次预演投票。结果,何应钦得259票,张群仅为94票,吴铁城也有85票,仅少张群8票[9](p.13)。陈立夫将此结果“报请蒋总统参考”[12],声称“张群不可能希望在立法院获得信任票”[2](p.879)。这说明,由于政学系、CC系双方不能达成妥协,即使蒋亲自出马,也无可奈何。

CC系之所以能够以立法院为阵地,一在于它在立法院占有不少席位,二在于其他派系的立法委员也不支持张群。国民党籍立委来自四大派系和四小集团。四大派系即孙科的“建国俱乐部”;陈立夫的“革新俱乐部”,有200百余人[13];“青年团”份子的“新政俱乐部”,主要有郑彦、黄少谷、刘健群等;“独树一帜的参政俱乐部”[14](p.22),主要有刘不同、范予遂和李宗仁系的黄绍、邱昌渭等。四小集团指朱家骅集团、吴铁城集团、“中和”集团和“超然”集团。“拥张的票,仅仅得之于部分的革新系统及张氏的四川系统。”何应钦得胜之因,除CC系支持外,“还有团方的支持,因为团方与何氏的关系比较密切,再加上何与李白有十六年(1927年)一度合作的历史,所以桂系也是拥何的”[9](p.13)。吴铁城集团和孙科系统则支持吴铁城。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即使张群再作努力,也不可能得到立法院的同意。

因此,张群不得不“力辞行政院长之提名”,于5月21日以“省亲养疴”为名飞成都。他临行时称“力辞”之因,一在于“政府改组,举国人民皆求新思变,国家政治应顺应这种要求,以变求通”,二在于“行政院未来任务,将愈益繁重,本人过去一年余深感疲劳,体健减退”[15]。前者承认了陈立夫所要求的“革新”,因而是实话,后者是托辞。无论怎样说,美蒋都很中意的首选人物张群,因CC系坚决抵制,不得不退出。

二、何应钦:

“从未考虑过出任之事”

张群走后,“第一名被考虑提名的是何应钦氏”[16],蒋介石“十分希望”他“能接受此职”。但是,何应钦对此“信任”“十分惊讶”[2](pp.880~881),称他“从未考虑过出任之事”[15]。虽然“从未考虑”是假话,“十分惊讶”确是事实。尽管CC系竭力抬出何应钦抵制张群,但是何也不可能出任行政院长,因为:

首先,何应钦要求拥有真正的蒋介石所不能接受的内阁总理职权。他在蒋介石要求他做好准备时就表示“愿干,但要有用人权,由他向总统负责,同时也向立法院负责”[9](p.13)。此后在蒋表达“十分希望”时,他更明确地提出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关于内阁阁员,请总统不必过问及提名”;二是“行宪内阁是责任内阁,请总统不必再下手谕”[8]。蒋介石则先是“没有往下谈”[9](p.13),接着断然“拒绝答应他所提出的条件”[2](p.371)。

其次,何应钦“与被目为'君侧’的内圈主要人物”即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关系甚切”[17](p.6)。1927年9月至1928年初,他先是默认地支持桂系迫使蒋下野,后是赞成桂系主张,在蒋复职问题上表示“纵可与蒋以总司令之名目,难授以如前之指挥权”[18](p.112)。因此,时人指出由于何应钦同桂系有“一度合作的历史”,“桂系也是拥何的”[9](p.13)。以这样的何应钦出任,再加上他提出上面两个先决条件,是蒋介石所不能接受的。

第三,在“戡乱”问题上,何应钦同蒋介石的主张也有所不同。1946年蒋发动全面内战时,他持反对态度。因此,邵力子在中国共产党将何列为战犯之一时就辩护说他其实属于主和派。在1949年春的国共和谈中,中共也一度将他同张治中、邵力子等人一道列为主和派,称他们“正在团结自己准备和我们签定和平协定,共同反对蒋介石为首的主战派”[19](p.219)。

第四,何应钦虽因任中国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而“也在'友邦’活动过二年”,但是“不甚为友邦所赏识”[17]。美国认为,既然是行宪,就不能以军人出任内阁总理[20](p.3)。曾经担任美国驻苏大使、当时为处理美援问题而到南京的蒲立德,就“衷心表示赞成”[21]何不要出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看到了此点,意识到总统是军人,如果行政院长也是军人,“这怎么能在国际上交代得下去?”[4](p.16)

第五,CC系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即企图“在张处未遂的要求,在何处得到补偿”[9](p.13)。5月22日下午5时,陈立夫在“劝何氏不要再辞行政院长的提名”[16]的同时,提出4部6委员会的名单。同给张群的名单相比,增加了5名。不仅如此,陈立夫还指明由顾翊群、顾毓秀、洪兰友和萧铮分长财政、教育、内政和地政。何应钦一看名单,立刻认识到CC系“对政院约束太多,更难做事”[22],“便只好知难而退”[14](p.21)。

从上来看,何应钦想当真正的行政院长,这既有悖于蒋介石的独裁,又同CC系的企图是对立的。另外,由于内阁当时的主要职责是利用美援处理财政问题,美国的要求很重要,何应钦并不是这方面的人物。因此,在蒋介石总统官邸会议5月23日晚8时正式“决定不再考虑提名何应钦”。接着,何于晚10时发表谈话称:虽然蒋要求他出长行政院,“复承国民党籍立法委员中多数同志愿意推荐”,但是由于“本人近30年来均从事军事工作,对于政治从未能参加研究,旋奉派赴美,参加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会议,离国将近两年,对于国内政情亦不甚了解。际此行宪伊始,庶政均待革新,应钦对此一切均无准备,尤其对经济措施殊少经验,实不敢肩此重任,免负同志及国人之厚望。经将此种情形面呈总统,另选贤能,并已蒙总统谅解矣。”[23]字里行间,把上述原因深刻表现出来。

图片

何应钦

其他候选人也纷纷被排除。5月22日,即张群离开南京的次日,王宠惠从广东到南京拜会蒋介石。会晤后,王声称:“余已届'免役’年龄,行政院长一职,应由年富力强者出任,始能应付当前之复杂局面。”[24]同天中午,时任广东省主席的宋子文也“晋谒蒋总统,有所请示”,但在“下午2时半(就)乘专机由京返沪”[16],蒋介石说他“不能在立法院获得多数票,而广东方面又迫切需要他”[2](p.880)。对于胡适来说,不仅会遭到国民党内各派系的反对,而且他本人没有权力基础,要他出长行政院,“实无此勇气”[25][p.707]。对于王世杰来说,他“之所以没有成功,亦在于CC的反对”[14](p.21)。对吴铁城来说,虽然5月23日晚8时蒋介石官邸会议决定提名他,他也当场“表示加以考虑”[23],但大约在2个小时后表示“对新职务坚决辞谢”[26]。这些候选人之所以被排除,要么由于派系斗争,要么不符合美国提出的人选标准。

在这情况下,国民党“党政军的要人们简直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外国人也发出“蒋介石将军在其新政府之组阁中,竟遇到了其执政二十年来第一次人事上的困难”的感叹!政学系骨干份子吴鼎昌指出:“将来行政院长的人选,也说不定会出冷门。”[4](pp.16~17)

三、翁文灏:

并非“从冷门出来的行政院长”

在这之际,美国介入。一方面,它对上述派系斗争“深感烦恼”[2](p.880)。在张群离开南京的5月21日,蒲立德就对陈立夫等人表示:“如美援利用失当,美人可能感觉失望。”[15]次日,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明确要求蒋介石说,为使行政院长顺利产生,“第一步应先解散CC派”[2](p.880)。另一方面,美国提出新的行政院长人选。它认为“新阁揆”须具备三个条件:“(1)与美国有友谊;(2)非官僚;(3)能实际工作。”[27](p.5)即是说,“(1)亲美而又为美国所信任者;(2)持身廉洁,不会浪费美援;(3)有计划的善为运用美援。”[28](p.10)它宣称翁文灏符合这些条件,因为他“以稳健、廉洁政治作风著称”,“为人忠实,办事有效率”[29](p.12),“精力过人,可每日治事15小时不倦”[4](p.16),因此它强调翁文灏“是处理美援最适当的人物”[30](p.10),宣称“目前中国实最为迫切需要此种条件之人物出长行政院”[29](p.12)。5月22日,蒲立德专访翁文灏,表面上“畅谈”中国工业问题,实际上敦促他出长行政院。

蒋介石表面上是因美国介入才打击CC系并提名翁文灏的,实际上主要是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由于CC系的挑战对蒋更危险,严重地危害了他的独裁,因为这种挑战既非来自共产党,也非出于桂系这种派系,而是起于多年来拥护其领导的内部的派系,他必然要予以打击。由于翁文灏性格不十分张扬、对蒋来说可靠和表面上独立于各派系之外[31](p.227),并且符合蒋当时“博得友邦的好评,使援兵援款源源不绝”的用人标准[32](p.1),蒋早在4月底5月初就把翁列为候选人之一[33]。不过,蒋把他是作为一张在关键时刻才打出的王牌[34]。这样,不但能缓和激烈的派系权力斗争,而且给人一种是应美国要求才提名翁文灏的印象,以便争取美援。

正是在对策略的巧妙运用下,蒋介石一方面逐渐剥夺陈立夫的实权并赶走他。前面已经指出,陈已经被迫“请辞”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而且“辞意甚坚”[35]。5月17日,他声称他正等候“主管当局”核定他“是否出国”[10]。大致在司徒雷登向蒋提出解散CC系要求之后,陈5月23日左右就收到美国国会议员34人具名邀请函,要他务必于6月3日前赶到美国参加“世界道德重整运动会”。5月31日,他不得不飞美。临行前,他还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一职,由陈布雷继任。很明显,陈立夫是在新的行政院长人选产生和阁员遴选之际被赶出国的。

另一方面,蒋介石宣布提名翁文灏。在蒲立德专访翁文灏的当天,蒋宣称“将考虑由一无派系无党派之'自由色彩’之人出任”[22]。5月23日午夜1点左右,他宣布提名翁文灏。接着,南京《中央日报》从两方面论证“在今后一年中,美援的使用在财政经济金融上自然有重大的影响,而乘此一重大影响以促成财政经济金融的改革者,当推翁院长为最适当的行政首长”[36]:第一,在政治方向与学术上,翁多次为《独立评论》撰稿并主持过《新经济半月刊》,而这两个刊物“先后一贯为爱国民主主义的明灯,并带有计划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政策的倾向,中外学术思想界对此也同样尊重”。第二,在中美经济关系上,翁出任过生产局局长,而“这一机构的任务,是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合作,共谋大后方战时生产,以备反攻”。因此,以翁出长行政院,“必致获得爱国人士的信任,并将为国际合作的连锁”[37]。

图片

翁文灏

为使提名得到顺利通过,蒋介石在5月24日这天不间断地采取一系列行动:第一步,上午9时,他亲自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常会会议,对CC系声称“如果大家坚持要何应钦而能把他请出来,本人也是赞成的”[26],以排出CC系再次提名何应钦抵制。第二步,中常会会议结束后,蒋11时左右就向立法院提名,咨文称:“查翁君为国际著名学者,曾任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副院长等职。对于中外情形,夙称通达。尤以十余年来,历膺军事委员会第三部、经济局、战时生产局及充实国防资源等工作,久瘁心力,丕彰绩效。而于国际联系,暨教育文化诸要端,并多建树。当此宪政伊始,内而戡乱建国,外而接应美援,任重事繁,端资通才。以之提任行政院长,深信必能胜任愉快。”[38]在这段仅有158字的咨文中,就有四处提到翁文灏具有“国际”关系,即:“(1)翁君为国际著名学者;(2)对外中外情形素称通达;(3)而于国际联系诸要端;(4)外而接应美援。”[39](p.13)显然,蒋特别强调要想利用美援,就只能以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第三步,中午1点左右,蒋召集国民党籍立法委员进行“非常温和而谦逊”[4](p.16)的谈话,说翁有四大特点:“(1)清廉;(2)学者;(3)无派系;(4)有国际关系,对于抗战建国都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本人决定提他为行政院长,要求诸位同志的全力支持。”第四步,谈话会结束后,蒋就要求立法院于2点左右开会表决。

由于蒋介石不间断地采取行动,CC系没有时间聚集讨论如何应付。虽然在中常会会议上,谷正纲、张道藩、田昆山等人反对,但在蒋的坚持和指斥下“不得已而求其次”[40](p.13),认为翁“虽非当前百分之百的理想行政院长人选,但至少比较理想”[38]。这样,立法院的表决结果是:“领取同意权表685张,实投605张,开票结果共得603张,有效票583张,内同意票489张,不同意票94张。”5月25日,蒋介石就发表总统令予以公布。

从上可见,由于蒋突然决定提名翁文灏,绝大多数立法委员5月24日上午才得知[26],因此有人说他是“从冷门出来的行政院长”[41](p.3),也有人说他被提名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40](p.13)。5月25日下午,他在回答“总统在提名之前曾与院长商量否”的提问时也说:“总统提名之前之一极短时间中,始与本人谈及提名之事。”[33]

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出了冷门。一方面,在前列候选人中,翁文灏“没有太浓厚的派系色彩。他虽与政学系毫不无关系,但却不是任何派系的核心人物”[4](p.17),而其他候选人则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属意张群蝉联,CC系以何应钦来抵制,焦点自然集中在这两人身上,何应钦就说“关于行宪后第一届行政院长,总统属意张岳军先生与应钦二人”[23]。

但是,在蒋介石集团内部激烈的派系权力之争情况下,翁文灏的出任并不偶然,他并非“从冷门出来的行政院长”。一方面,这是由于他自己具有学者、专家的头衔,又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经济部部长,不但具有行政经验,懂经济,又“向无贪污之名”。另一方面,他与蒋介石具有“特别关系”,同张群、宋子文“均颇要好”,同CC系“向未作正面冲突,在经济部长任内,也用过几个CC”[42](p.15)。在政学系与CC系相持不下之际,翁文灏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因此,蒋介石声称他“本来是要提名张群和何应钦的,只是由于他们两人都不敢接受,才提名翁文灏”[26]。

总而言之,CC系为了控制内阁,公然挑战蒋介石的权威,反对提名张群。它所提名的何应钦,虽然愿意出任行政院长,但是一方面由于提出的条件蒋不可能答应[31](p.227),一方面因不是利用美援的合适人物遭到美国的反对,不可能得到提名。在争论陷于僵局之下,自身拥有许多条件的翁文灏作为唯一能被各派接受的缓冲人选,“千呼万唤始出来”[43]。美国在翁文灏的提名得到通过时“表示最大的安慰”[21],但是在他上任后不久认识到“目前的内阁是蒋委员长的深思熟虑的产物”,因而“不能企望行政院长会为任何有力的或建设性的领导”[2](p.881)。这不只是说明美国关于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后与副总统李宗仁一起竭尽其力“实施若干久感而要之改革”[29](p.12)的希望落空,而且进一步说明:翁文灏是蒋介石在特定的内部派系权力斗争背景下巧妙地运用策略以维护自己权威的必然人选。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读)

[1] 现代史料:宪政新页[J].东方杂志, 1948, (44-6) .

[2]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4] 本刊特约记者.翁文灏组阁的前因与后果[J].新路周刊, 1948, (1-5) .

[5] 南京中央日报, 1948-05-24 (2) .

[6] 天津大公报, 1948-05-8 (2) .

[7] 李勇, 张仲田.蒋介石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8] 黄炎胄.蒋朝新悲剧的经纬[N].华商报, 1948-06-06 (2) .

[9] 浦熙修.新议会与新内阁[J].时与文, 1948, (3-7) .

[10] 天津大公报, 1948-05-18 (2) .

[11] 蒋介石“训斥立委干涉政院人事”[N].华商报, 1948-05-21 (1) .

[12] 天津大公报, 1948-05-22 (2) .

[13] 天津大公报, 1948-07-5 (2) .

[14] 王文萱.评翁内阁施政方针[J].正论, 1948, (7) .

[15] 南京中央日报, 1948-05-22 (2) .

[16] 天津大公报, 1948-05-23 (2)

[17] 张敏.美援与翁内阁[J].展望, 1948, (2-5) .

[18] 季啸凤, 沈友益.史中华民国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28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20] 储安平.评翁文灏内阁[J].观察, 1948, (4-15) .

[21] 郗公凯.美援会陆续来的, 蒲立德会再来的[N].南京中央日报, 1948-6-2 (2) .

[22] 何应钦未敢组阁[N].华商报, 1948-05-24 (1) .

[23] 天津大公报, 1948-05-24 (2) .

[24] 南京中央日报, 1948-05-23 (2) .

[25] 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7[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26] 天津大公报, 1948-05-25 (2) .

[27] 辛斤.胆大的总理内阁[J].展望, 1948, (2-6) .

[28] 严冬.翁内阁种种[J].展望, 1948, (2-6) .

[29] 中国之新内阁[J].中央周刊, 1948, (10-24、25) .

[30] Charles J. Canning.美人看翁内阁[J], 自由, 1948, (1-3) .

[31] Sir R. Stevenson to Mr. Bevin (Received 22nd, June, 1948) [Z].Paul Preston and Michael Partridge.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V, Series E, Asia 1948, Volume 5, China.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2001.

[32] 葛汉民.美援.增产.翁内阁[J].时与文, 1948, (3-8) .

[33] 天津大公报, 1948-05-26 (2) .

[34] 翁文灏会干出什么“好事”[N].华商报, 1948-5-26.

[35] 天津大公报, 1948-05-4 (2) .

[36] 行政院的人选[N].南京中央日报, 1948-06-1.

[37] 为首任内阁祝福[N].南京中央日报, 1948-05-25.

[38] 南京中央日报, 1948-05-25 (2) .

[39] 丘陵.港报评论新内阁[J].展望, 1948, (2-7) .

[40] 观察特约记者.翁文灏组阁经过及就职以后[J].观察, 1948, (4-16) .

[41] 邓莲溪.从冷门出来的行政院长[J].时与潮, 1948, (31-2) .

[42] 安若定.翁内阁[J].再造, 1948, (1-2) .

[43] 天津大公报, 1948-05-26 (2) .

本文原刊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