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陈皮的爱好和略有深入的研究,老李最近被朋友拉到了一个新会陈皮的圈子里。静静地观察了一周时间之后,老李发现里面的“朋友”,无非就是一些商家以及喜欢收藏陈皮的行家。 所谓“无利不起早”,圈子的目的大多数就是买卖需求方相互勾搭而已。老李不做这门生意,也不堪忍受里面“微商群主”无日无夜的陈皮以及各种副产品的推销,于是没多久就退出了这个群。 说来也奇怪,虽说是陈皮交流,但里面大部分推销的产品却不是陈皮:柑普茶和小青柑。 老李自己制作的小青柑和柑普茶 老李想,这些所谓爱好者和行家,是不是对陈皮有啥误解? 柑普和小青柑里面所谓的“陈皮”,就压根不是“陈皮”! 所以老李写这个文章还有一种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新会陈皮”伸冤的,因为无论从中药还是历史记载上,都没有小青柑和柑皮的完整记载! 什么是“陈皮”?什么是“新会陈皮”陈皮,就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说陈皮是“干了的橘子皮"也是没有错的。而“陈皮”之所谓“陈”,就是需要存放陈化三年以上的果皮,才能为“陈皮“! 新会陈皮,就是以新会地区出产的茶枝柑为原料,制作而成“陈皮”,因为自宋元药典记载,道地出品的新会陈皮,是其他地区“陈皮”的上好佳品,因此才有“新会陈皮”的美誉。 因此,单从概念上看,陈皮的本质就是一种由果皮制作而成的药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柑普”和“小青柑”。 新会柑做的灯饰 普洱茶和新会陈皮的“格格不入”柑普茶,据说是江门市棠下镇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一时奇思妙想始创的。罗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绍,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 道光廿七年(1847年),罗在池辞官回乡带回许多普洱茶。回乡后,罗天池把乡亲们收割来的柑橘挖空,放入了普洱茶后晒干,就有了柑普茶。 三个阶段的新会柑陈化之后的样本 柑普茶一般用“二红”之后的新会柑作为原料,先挖干果肉,晒干定型,再填入普洱碎茶,再存放“陈化”。 为什么老李说普洱茶跟陈皮,天生就格格不入呢? 新会陈皮需要湿度、温度、阳光的共同作用来陈化 首先,陈皮和普洱的存放环境“完全不一样”。当茶叶一旦制成茶品之后,就不适宜长时间受到日光直接的照射。日光会提升温度,过高的温度导致茶叶中的水分散失,湿度也就降低,进而接近【焙火】了,这与茶品自然的转变陈化并不一样。 其次,日光中的紫外线含有极高的能量,会破坏茶叶本身的物质结构,特别是如果破坏了儿茶素分泌多元酚氧化酵素的机制,也就破坏了茶品后续转化的可能。因此,储存茶叶的环境,多是存在无日晒的地方。 而陈皮,就是需要多次“晒太阳”之后封存陈化的。从本质上,一种是不能晒的茶叶,一种是需要晒的果皮,两种制作的工艺就完全相反! 晒太阳的新会陈皮 其次,陈皮和普洱存放湿度也“天壤之别”如果茶品存放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那么茶叶的后续转化作用,基本上是以自身的酵素作用为主;如果因为相对湿度过高,造成微生物繁殖,茶品经过微生物分泌的酵素而转化,那就应该是发酵的一种。相对湿度较低,茶品的转化速度较慢,相对湿度偏高,就有可能产生微生物,之间的临界点,综合各家说法,大约位于相对湿度82%到85%之间。 而存放陈皮的关键相对湿度控制指标,是空气相对湿度(≤65%)。当相对湿度超过超过80%时,陈皮就有发霉和生虫的危险。详见春天湿气重,“新会陈皮”可以放冰箱存放吗? 一文。 湿度超过80%之后发霉的新会陈皮 最后的共同点:单独存放。所谓的单独存放,是指普洱茶或者陈皮的储存的地方,最好不要夹杂其它物品,特别是如果这物品会散发出各种不同的气味要避免。因为茶叶和陈皮本身很容易吸收周围环境的气味,如果储存的环境中,置物过于复杂,会变得五味杂陈。 于陈皮村拍摄的柑普茶 所以,所有普洱茶和陈皮的特性几乎都是“对立面”的存在:你如果想存放好陈皮,必然导致普洱存放不当;如果你想喝到好的普洱,那么陈皮就会发霉长虫。 这样模棱两可的畸形产物,真的是“好东西”吗? 二红时期的新会柑,就是柑普茶的原材料 新会陈皮与小青柑的“云泥之别”老李认为,所有药材的采收期,对保证药材质量有重要意义,适宜的采收期可保证药用部位 的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老李拍摄的新会柑胎 在广陈皮的主产区广东新会,果农往往于5、6月间,采收自落的幼果,晒干后加工成“小青”。 7到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纵剖四瓣至基部相连,除尽果瓤晒干,加工成“青皮”。 10到12 月逐批采收成熟果实的果皮,分别加工成“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 老李收藏的新会陈皮大红皮 有研究机构将5月、6月、8月、9月、10月、11月采收的新会陈皮挥发油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得到不同采收期新会陈皮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95%(5月)、2.12%(6月)、6.93%(8月)、8.94%(9月)、6.84%(10月)、5.76%(11月)。 这里说的“挥发油”,其实就是陈皮的有效成分。 强光照射下的油胞 小青柑,则是果农在端午前后采摘的小果,从研究上看,很多商家宣传小青柑富含“油胞”,其实也只有成熟后的10%不到,加上制作工艺也根本不可能陈化3年的时间成为陈皮,所以我们喝到的小青柑的香味,就是果皮的味道而已,压根就不是陈皮! 再加上新会柑在“小青柑”时,新会果农是极少会去摘掉小果的。道理很简单,根据新会大红柑的售价来说,果农压根不会把新会柑在青柑的时间就摘掉,因为到了小青柑的阶段距离成果也是大概率的事,谁会把精心培育的新会柑在没成熟阶段就自己摘下来,而不选择在成果的时候买一个好价钱呢? 因此市面上的大部分小青柑,都是“外来物种”,也就是假冒新会柑! 老李总结一下,如果从“柑普茶”的畸形结合来说,“小青柑”其实也是同一个产品下换了一个包装的产品而已! 所谓“无利不起早”,当你想买柑普茶或者小青柑时,是真的想喝陈皮茶,还是想喝网红产品呢? 但如果你真的喜欢陈皮泡水味道,老李倒是有一个建议:把陈皮煮水半小时,再拿陈皮水去冲泡普洱茶,岂不快哉? 作者:李嘉图《新会陈皮调研手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