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迢迢千里路,绵绵一纸书——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孔令宏教授取经实录

 菌心说 2022-06-21 发布于北京

道教自东汉末年创立以来,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而道教的神话传说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作为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本土宗教,道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谁读懂了道教,谁就读懂了中国!”《上清灵宝大法》曰:“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为用。但法出于经,而经涵妙道,岂独区区于斋修禁咒之间。要须因法以知经,因经以悟道,知道中之道,则超三界六极之外矣。”“因经以悟道”,又见道教的“根底”全在道士的经书中。然而,多少经书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消失,千百年的香火传承到今也已岌岌可危。当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于道士们神乎其神的捉鬼技法时,道教研究者如孔令宏教授却痛心于大量道教书籍的散失。这些书籍价值极大,或是民间道派的法事用书,或是道士祖传的秘笈,大多未被《道藏》或《续道藏》等著述收录。可以说近代道教的原貌便埋藏在这些文字里,能否将它们保存下来流传下去,也就意味着道教的香火能否绵延长存……

“绝不能让道教文化就这样消失掉!”孔老师的心里充满了担忧和急切,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七年的时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收集三千多种经书,这就是孔老师的成绩。没有经费,自掏腰包!没有线索,四处搜寻!各种困难与艰苦,在孔老师那里都变得云淡风轻。那种痴心不改,那种一往无前,任谁见了也无法不动容。

一、明夷于飞

当真正走进道教生活的时候,一定会为她那五彩斑斓、大气磅礴的壮丽世界而震撼,同时又一定会为她埋没于世、孤芳自赏的现实而惋惜。其中最让人难过的,莫过于亲见这一支支纤细的道教香火在现世名利的大潮中悄然湮灭。很多道士对经书缺乏保护意识,尤其在他们的后代转行不做道士时,一大批道书就这样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损失不可估量。每当这个时候,看着孔老师痛惜的神情,我的心里总是萦绕着一种难言的悲凉。

前不久,孔老师辗转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一位祖传了几代的高道,家中可能藏有不少道书。“莫道隐居无人问,家在远山有近邻,烟泉炼火白云间,道士坐坛爱此山”。一说起道士,便会让人想起仙山灵水,世外桃源,但我们此次访行的高道却没有住在幽静的山林间,而是在繁华的县城里,更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神秘感。

按照门牌号找过去,路旁一家普通的店铺,出来迎接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当我们表明想拜见一下老先生的时候,却得到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先生早已仙逝!孔老师赶紧询问老先生去世后道法传承和经书保存的情况,得到的答案也让人非常遗憾。老先生只有一子,便是这位中年妇女的丈夫,但他不喜欢做道士,早就下海经商了。至于道书,确实曾经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已经送人,有的已经散佚,也大都无迹可寻了。翻箱倒柜,最后我们在她家的仓库角落里终于找到一些被遗弃的经书。小小的一捆,满是灰尘。捆书的绳子早已腐了,还没等解开,稍一用力就断了。孔老师小心翼翼的把书拿起来,仿佛托着绝世的珍宝。我想,在他心里,这就是千金难换的绝世珍宝吧!轻轻的吹掉书上的灰尘,书页已经粘黏在一起很难翻阅了。孔老师仔细的一点一点耐心翻开,缓缓拍照,那么专注那么不厌其烦,直到将几十本经书全部拍完。顾不上活动一下因拍照而僵硬的胳膊,孔老师将经书一本一本整理好交还给那位中年妇女。“这些经书的价值非常大,如果丢失了将会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大损失!你们一定要好好保存。”孔老师反复的叮嘱着那位中年妇女。其实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一再地重复这些话。只是看着那位妇女茫然的表情,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感受到孔老师那颗为道教文化担忧焦虑的心。

回去的路上,孔老师一直沉默不语。车窗外,这个城市的繁华一掠而过,所有的市井人生依然那么喧嚣热闹。只是,我却在孔老师的眼里看到了一点淡淡的忧伤。没有见到期盼中的“仙人”遗世独立,却亲见了又一支道教香火的断绝。是在惋惜那些遗失的经书?还是在担忧道教文化的前景?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

二、同人于野

记得缙云胡源村有位老道士名叫“胡官庄”,他名下有师兄弟七八个,散布在胡源周边的乡村都很有名气,据说他保存的经书和法器也很多。但这个老者就有一个怪癖,除了他自己和几个一起做道场的师兄弟外,谁也不许动他的东西,更别说看他的古书了,那些经书是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所以绝不肯轻易示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求助于浙江大学非遗中心的胡葛福老师,胡老师老家缙云胡源乡,希望能通过他和胡道长建立起关系。恰巧胡老师先前和这位道长有过一面之缘,而且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机。胡老师向他解释了孔老师拍摄经书的真正意图,以及他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保护道教文化的艰辛努力,胡道长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不仅答应把经书给我们拍摄,还请来他的几个师兄弟一起做了法事表演让我们观摩,为了突出表演效果,在寒冬腊月天里,他只穿了单薄的一间麻纱阴阳八卦衣……

像胡道长这样对道教文化寄予深厚情感的人,我们遇到了很多,他们的热情、努力和憧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教生命的力量,是取经路上最鼓舞人心的动力。

印象尤深的是原缙云县文联主席“沈庆凡”老先生,已经有82岁高龄。在听闻孔老师的事迹后,他表示非常地赞赏和肯定,并主动帮助我们联系了许多当地道士,他也好几次都亲自陪同我们下到山村里。记得有一次沈老先生带我们一起去参加由壶镇镇政府举办的“小城镇文化产业研讨会”,会议结束后,镇政府领导带大家来参观赤岩道观遗址。沈老先生拖着年迈的步伐,缓缓地登上了13层高的赤岩古塔,呼啸的北风吹过他花白的头发,红润的脸庞上充满了喜悦,是欣慰、是期盼,他一手抚着自己的衣襟,一手指着远方说到:“看!那一片就是我们道教的阴阳八卦图,将来就在这赤岩上面把道观重建起来!”

沈老与孔老师并肩而站,静默无语,眼见这宏伟的古镇,似乎它已孕育了千年的等待,被这潺弱的老者一语道出;似乎那远山的高树都已听闻,摇手呼应。老人的手默默地搭在了孔老师的肩上,似有千种吩咐,万种嘱托,不用言语,两心相契。

三、反目成睽

取经的这一路需要感谢许多地方政府、道协、和热心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丰厚的成果。但并非每次调查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在经年累月的“取经”过程中,被人拒绝被人误会也在所难免。

一次我们寻着线索来到了温州某地区的道协,希望能了解到这里道教发展的情况。似乎还不错,整个道协有大小的七八间办公室。然而进去后却发现只有一个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头。当我们拿出介绍信表明来意的时候,他一脸狐疑的打量着我们。试图和他交谈,他却一问三不知。一会儿说自己只是临时工,要请示领导;一会儿又说领导太忙,现在没办法回应。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暂时离开。送我们到门口,老头立即锁上门,一去无踪影了。想了想,孔老师觉得不能就这么放弃,便来到当地的民宗局。民宗局的领导很热情,不仅提供了一些他们手里的资料,还帮忙联系上了道协的一位秘书长,我们的心里燃起了莫大的希望。当我们按照地址找到秘书长保存资料的打印店时,等来的却是一张熟悉的面孔,居然是那位“临时工”老头!他也非常惊讶,一见又是我们,不知为什么气得几乎血冲头顶,扔下一句“这些资料不能给你们”!转身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把我们当成了猎奇的无聊分子,或许怕我们是骗子,或许是觉得我们有别的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我们没能看到那些宝贵的资料。

此情此景让孔老师非常的伤感:“我常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出钱出力我都不在乎,再多辛苦艰难我也不怕,可是得不到地方机构以及教内人士的支持,我们学者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世界道教看中国,中国道教看浙江,浙江道教看温州。在温州的情况都如此,中国其他地方就真是堪忧了。道教作为中华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一部分,总是要有人出来整理的,可是……唉!”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为中国道教文化,为那些已经失传的道教典籍,也为孔老师。

收集抢救民间散落的道教典籍,听起来伟大而神圣。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也许会立刻生出许多浪漫的幻想。一直以来,民间神话都以一种近乎天真的方式告诉我们:行善积德,修身自好,就会有仙女下凡来就,就会有钱财滚滚而来。然而,幻想也终究不过是幻想。又有谁知道,在这伟大和神圣的背后,孔老师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坎坷。

这次我们来拜访的是苍南曾道长推荐的一位道士,他说已经帮忙联系好了,道士也答应给我们拍摄他保存的经书。傍晚的天空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走在空气清新的山间小路上,孔老师却没有心思欣赏风景,他急切的想见到那位道长,见到那些被他视作宝贝的经书。在曾道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位老道士的院子里。老道士很和蔼的以茶相待,闲聊了一会儿,就进屋拿出了经书让我们拍摄。真的很高兴,孔老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正当我们准备好了设备打算开拍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老道士家里的一位年轻女子突然“嗷”的一声冲了过来,围着我们拍经书的桌子就开始手舞足蹈的跳起来。她一边围着桌子一圈又一圈地跳,一边还用力地拍打着桌面。“啪啪”的拍打声伴随着她嘴里“嗬嗬”的喘粗气声,我看见她的眼睛瞪得很大,眼球几乎要突出眼眶了。跳着跳着,那个女子突然冲到我们面前,一伸手把孔老师手里的书打落在地上,又抢过我手里的书,转身“嗬嗬”地跳回了桌边。她的家人见状连忙跑过来抱住她,她“嗷嗷”地不停嘶吼挣扎着。这个突发状况搞得我们措手不及,呆呆地站在那里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老道士走过来对我们说:“下神了,这是神灵附体来阻止了。看来,这经书不能给你们拍了。”我和孔老师苦笑着对望了一眼,没办法,只好收拾东西下山。走得老远了,还能听见那个女子“嗷嗷”的叫声。

老实说,我心里是有一点怨气的。这个附体的什么神灵,肯定不是道教的神,否则怎么可能不知道孔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呢。孔老师这么辛苦的跑来并不是有什么名利可图,相反还自掏腰包,只是单纯的为了发扬光大道教文化。回来的路上我一直都有一点闷闷不乐的,那些人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不能支持一下呢!可孔老师却很平和地说:“没有关系,保持一颗平常心吧!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他们的处境,如今的社会,不能信任别人是必然的。他们也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东西。”停了停,他又说:“我只是可惜那些经书!许多人到现在都不能觉悟,将经书死抱在手里非子孙不传,这却直接导致了经书渐渐的失传。这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承是一笔多么大的损失啊!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抓紧做这项工作,把这些经书整理保存下来。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根可寻。”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孔老师的脸上有一种坚毅的神情。我默默的点了点头,喜怒不由于己身,相比之下我的境界太小了。

四、天地交泰

孔老师对道教文化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经书上,对于一些道场、法事,他也常常跟踪学习,他说,只有参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道教,而且这些法事的程式中常常承载了很多宝贵的民俗遗产。每次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孔老师都不会轻易错过。

这次孔老师带领着我们团队顶着寒风雪冻,来了到浙西南山区很偏远的缙云,据说这里是很多民间道士的集聚地,有大量的经书急需挖掘和保护,此次前往的目的是为了观摩当地举行的一场法事。我们连夜奔赴缙云石笕,浙江第二山峰大洋山,深山老林,经过了无数个崎岖险峻的山道,到达时已是深夜。正值寒冬,山里的空气冷到了极点,一下子就把人冻透了。然而,一眼望见道观里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立即让人沸腾了起来!

缙云道士的法会仪式大部分承袭古法,甚至连“翻九楼”、“炼火”都能见到,此地的音乐也很有地方特色,“唱鼓词”、“迎十四娘娘”都能听闻,亲临现场,让我们不由地期待起来。法事一开始,我们的工作也开始了,有的负责拍摄道士的现场表演,有的记录口述,有的负责翻印经书,投入到这热闹的气氛中,真忘了时下的寒冬腊月,感觉好像披上了温暖的外衣,大家情不自禁的都露出了笑容,孔老师更是开心的忘了白天与黑夜。

道士送拜章,禹步踏天罡。忽遇取经人,两鬓染雪霜。

同是上清客,共饮酒一觞。常感天尊法,携我太虚游!

七年,两千五百多天。这绝不仅仅是摆在纸上的数字,而是孔老师一天天执着的累积。刮风下雨,烈日阴霾;田野山间,闹市小巷,孔老师的身影不知什么时候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了。我常常在悄悄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孔老师如此坚持?”每当看见他轻轻抚摩那些好不容易找到的经书时,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温柔的神情,我似乎又有了答案。

听说平阳有一位祖传多代的郑道长,虽已年过古稀,却还仍然坚持做法事。一得到这个消息,孔老师立刻就动身去平阳,一刻也不愿意耽搁。好像哪怕去晚了一秒,经书就会消失一样。

在当地老王大哥的介绍下,孔老师和郑道长见面了,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郑道长祖传23带,弟子云集,桃李遍布。谈到目前中国道教的现状,两个人都停了下来,不由的叹息。他也意识到了保护道教典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常高兴有孔老师这样的学者来做这件事。他非常愿意和支持孔老师拍摄他的经书。郑道长的经书保存得很好且分类清晰,他给我们一一做了详细介绍,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行内”知识。

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拍摄了整整一天。腰很酸,胳膊也很疼,但却不觉得累。一页页的书纸,泛着淡淡的光晕,有隐隐的墨香。伴着徐徐清风,有一种祥和的气息在心间缭绕,太多的喜悦无法言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经年的等待之后,在对的地方遇上了一个对的人,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抬头望了望一脸满足认真拍摄的孔老师,我想,这些经书应该也如我们一般的欢喜雀跃吧!伸出手来轻轻抚摸书上的字迹,我的心底升起一种莫名的情绪。似乎,那就是幸福!

五、一阳复生

虽然没有唐僧取经那一路的妖魔鬼怪,孔老师的“取经”之路也是山高水远,路途坎坷。如果只是这些身体上的辛苦和劳累,稍微有点毅力的人还可以咬咬牙坚持下去,那么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就很少还有人能坦然面对坚持不懈了。而孔老师却做到了!

2012年中秋节的前夕,孔老师得知永嘉有一位高道恰逢中秋在家,于是便邀请非遗中心的胡老师一同前往。两个人放弃了中秋节的阖家团聚,一路开车往永嘉赶去。依旧是车技好的孔老师开车,胡老师在副驾驶座上轻松的哼着歌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在车驶进一个隧道的时候,灯光突然一下子黯淡下来,孔老师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孔老师隐约感觉到前方似乎有障碍,他下意识地往右轻轻一打方向盘,谁料车轮一下子就轧到了紧靠隧道右壁的台阶上。由于惯性,整个车被高高的抬了起来,“嘭”的一声猛撞到了墙上。危机关头,孔老师冷静处理,硬是把住方向盘,还好车子没有侧翻,减慢速度移出隧道口,停到硬路基上。紧急下车一看左前轮已卡死,冒着青烟很可怕。车马上打双跳灯,设置警示牌,跑到安全地方。这时心脏却砰砰地跳个不停,惊吓得似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卡在喉咙里话都说不出来。两个人被卡在车里,动弹不得。据事后胡老师回想起来,那一刻,四周似乎非常安静,只能听见心脏在疯狂跳动的声音。好在两个人受的伤都不算太严重。每当回忆起那次事故时,胡老师仍然很激动。他说:只有在直面死亡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当我们问到孔老师的时候,他却是一贯的淡然,并没有多说什么。稍微休息了几天,又投身到工作中去了。他那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一种信念。那里面,有一种责任的担当,有一种弘道的使命,还有一种笃定的信心!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天不绝此道,则传道的生命亦不能断绝!向天道致敬!向生命致敬!向无畏的弘道精神致敬!

清晨,孔老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一位全真坤道,小小的道观坐落在深山的翠竹茂林之间。拾级而上,拨开淡淡的轻雾,我们仿佛走入了仙境,红尘俗世被隔在远远的山外。道观里住着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代人:老师傅,她的徒弟,以及一个捡来的婴儿。她们的关系亲近得就像一家祖孙三代,但又超脱了凡间烟火的情爱纠葛。

老师傅拿出三支香一一点燃,当香烟在四周弥散开来的时候,一切显得那么澄澈空灵。只有老师傅低诵《太上玄门功课经》的声音在静静的回荡:

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岁,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生。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寒林,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孔老师也默默地和着经文,抬起头来,我看见天空中那片片西行的瑞云停了下来。我想,上清必有所感,为之驻足,看这尘间是谁在许愿,如此虔诚。

“哇”的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阳光终于穿破轻雾照射下来。整个世界一瞬间明亮起来,一切变得那么的生机勃勃。这一声一声的啼哭,嚎而不哑,精之至纯,震撼人心。在这啼哭声中,我听到了生命延续的力量,我看到了香火传承的希望!

后记:作为孔老师的一名学生,作为取经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深深地被孔老师的事迹所感动,选取部分片段写成此文,微表崇敬之情。此文写作,感谢全体团队人员分享经历,感谢浙大非遗中心胡葛福老师多次陪同,感谢丽水自由撰稿人吴杰老师提供素材,感谢浙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刘睿同学润笔。惟望我们能继续跟随孔老师的脚步,肩负起传承道教文化的重任。

(本文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李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