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技教育重在实干 | 不盲从,有规划,长期坚持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昵称70827438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课标中强调:“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一、劳动课程课标解读                

在每一个小家庭中,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何其之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我们作为父母也好,作为教师也罢,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抱生活、享受生活、丰盈自己的人生。而这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劳动。对劳动的态度如何,劳动习惯如何,这些看似微末的细节,无形中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人生轨迹的走向。这就是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新课标中对劳动课程做了详细的分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是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以及垃圾分类等劳动任务,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劳动,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第一学段(1~2年级)的主要任务。

生产劳动是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地适应常见的劳动工具,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于特征,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现代服务业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这是第二学段(3~4年级)开始培养的劳动习惯。对再大一点 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劳动目标确定劳动任务,制定劳动计划,并根据劳动过程的进展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初步形成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初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劳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初步形成不怕辛苦、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对学生的劳动目的也作了细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应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劳动课程该如何开展?                

先秦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篇中就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想,这是对于劳动,对于生活中的劳动、生产中的劳动以及服务型和公益性劳动的价值的最好解读。

朱永新老师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也说:“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

劳动习惯可以从自我服务开始,从衣食住行照顾好自己开始,关键是这些自我服务也是谋生的手段。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教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让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孩子和学生适当地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社会公益劳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力求做到,让那种要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去劳动。所以,我们让孩子们首先去做能创造全民财富的事,比如提高土壤肥力,栽培护田林、葡萄园、果园,参加经济和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筑路等等。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的学校。凡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非常关心社会利益的孩子,都会养成一种义务感和荣誉感。每遇到有关社会财务的事情时,他的良心都不会使他无动于衷。”社会公益性劳动是一种不计报酬的为他人服务的活动。在这种劳动中,学生以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为中心,更多地考虑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精神实质,认清劳动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激励自己自觉地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

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无论学校内,还是学校外,劳技教育必须减少盲目性和偶然性。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时就努力做到减少偶然性的、事先没有计划的“应急的”劳动,主张“一定要将既定种类的工作善始善终,经历劳动进程的所有阶段——从了解劳动目的到由于取得劳动成果而感到深深的满足。

不盲从,有规划并且把规划执行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规划意味着劳动课程的正式,意味着设定了目标,意味着全员参与。不盲从,则是在劳动实践基地的打造和劳动项目的开设方面,可以打造出亮点,既能把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进行展示,又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受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意志、情感、体能和审美能力都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发展,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去劳动,教师和家长也要放手地让孩子们放手去干。只有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操作、去认识、去掌握了,学生才能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和调节。

【一尘老师教育研究】

-the end-

()

新课标解读 | 教育是一首诗,需要大情怀

对话留守儿童 | 相聚情浓浓,临行泪依依

练好基本功,书写漂亮字!

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声老师一生情,一句同学展笑颜!

给毕业生的十条建议 | The Ten Suggestions for Graduates

毕业季 | 落日故人情

毕业季 | 六月的风

毕业季 | 匆匆六年

毕业季 | 黑板与粉笔

高粱熟了,你们毕业了!

给同学的毕业赠言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