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月疏影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刘禹锡 夏木扶疏,绿荫蔽天,层层叠叠枝叶间,日光渐渐火辣。今天是公历6月21日,迎来了今年二十四节气之夏至,也是一年12个气中的“一气”。 夏至,即“夏天到了”的意思。在夏至这一天,万物此时壮大、繁茂到了极点。阳气正盛,也达到了极致。 这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这时候需要除草,除虫,蓄水育苗等田间管理。谚语云:“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进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节要抢先。” 在西北高原农牧地区,夏至有“雨点值千金”一说,因日照充足,雨水增加,干旱地区的旱情得到缓解,此时正是草美羊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夏至在我国是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或“夏至节”。农人看天吃饭,夏至时节正值麦收,又值农作物生长旺季,于是,祖先们就在此时载歌载舞,或放假欢庆,来庆祝麦子丰收,祭祀祖先,保佑秋稻丰厚回报。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朝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时,“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历朝历代如此重视夏至节,说明夏至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期间缤纷多彩的民俗民风活动也从古农耕社会流传至今。 江南地区的人们,仍把夏至吃面当成极重要的习俗。在夏至这一天,用新收的麦子碾磨面粉,或蒸或煮或煎或炸,做出风味各异的面点小吃,供家人和乡邻品尝,民间也一直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在山东临沂地区,夏至这天,主人会给牛改善伙食,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干活棒。 还有的地方举办“过夏麦”,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虽然在礼仪上没有古时祖先那么隆重,但也是古时“夏祭”的延续。 ![]()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对一些人来说,夏天很热很烦,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夏至后是一段充满甜蜜,充满诗意的时光。 盛夏,正是一年瓜果甜美之际。《史记》中有个词叫“夏熟”,意为植物的果实在夏季成熟。当春尾的樱桃红满枝头,枇杷挂满城墙,桑葚在枝上结出串串幽紫,我们的舌尖便开始想念夏天的滋味了,开始盼望着何时能吃上家乡甜甜的杏子,西瓜。 记忆里,清晰记得那个白瓷圆盘,盘沿印着青花,里面盛有黄灿灿的杏子,鲜红的西瓜,或者缀成串儿的绿葡萄,不论它们酸还是甜,吃到嘴里,心里全是甜滋滋的。 推开窗,南风拂动,将香甜的果实味道,携带到水岸,山巅。轻展双臂,仰面眯眼,做一个深呼吸,乐享这舒爽时刻,顿觉周身酥酥然。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舌尖对夏果有了惦念的呢?或许是那一个个年少的夏夜吧! 在乘凉的竹床上,旁边有洗澡花(也称胭脂花)开放,头顶有萤火虫飞过,在我与萤火虫的疯狂追逐后,总会有一盘水果轻轻放在竹床上,随后一声嗔骂:“快把西瓜吃掉!” 或是和男孩女孩们在屋檐下玩丢沙包,跳皮筋,跳房子,捉迷藏,在夏风里追逐,在夏风里笑闹。 偶有“老冰棍儿,五分钱一根”的吆喝声从门前穿过,我们围着冰棒箱叽叽喳喳,跟着那辆“凤凰”自行车跑出老远。 玩累了,把汗淋淋的脑袋往祖母跟前凑,她一边给我打着扑扇,一边把切好的瓜果递在我手心,骂道:“玩一头汗,还不快吃!” 那时贪玩,只觉得不耐烦,“嗯”了一声,头也不抬,找那只跑丢的凉鞋去了。 后来大一些了,常常是在水田里插完秧,得到一个西瓜或香瓜的奖赏。累极后的疲倦,无心顾及瓜果的滋味,只需要解渴就好。但是那满口的清甜,水润,好像一下子抚平了身上的燥热,也抚顺了未来的迷茫。 ![]() 《易经》看夏至:酷热中,自有凉爽感。味觉是有记忆的,你吃过的东西,都会存储在你的系统里,在后来相似的夏日里,那时的感受又会与你相遇, 一起感怀,一起眷恋。 也许,我惦念的不是那盘水果甜甜的味道,而是那段年少时光,每每想起,虽身置喧嚣,心却宁静怡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至后的风,带着独特的馨香,幽微隐于无形。高卧闲眠,观沙上鸥鸟。读古人智慧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无需消暑扇,已是一片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