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报道 | 学海湖:幼儿园也是终身学习共同体

 盐心Jaffe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每一幅都有些不一样。”2018年12月,彭州市学海湖幼儿园接受成都市幼儿艺术领域发展测评时,一位测评老师仔细看完孩子们画的小猫后,如此评价。

这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细节,但对学海湖幼儿园的老师们,却不啻为最高的赞美。

这个“不一样”,并不是简单的差异,而是每个孩子在抓住猫的基本特征后,又各自独立观察的结果。老师们深知,这与学海湖长期开展的区角游戏和生成性探究活动分不开。

2021年底,这所创建5年的幼儿园被评为成都市一级园,跻身为成都市优质普惠幼儿园。短短5年多,何以实现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当下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更在于每个学幼人的自觉成长。

“我是重新学习做教育”

幼儿园公开课,有老师发现自己做得不到位,手足无措间,不敢看向观摩的老师,反而先朝园长杨先凤望去。这时总会收到一个鼓励的微笑。老师定一下神,又继续上课。

亲切,也是杨先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已是我们第二次采访她了,上一次见面,还是在成都市首届乡村校长领航班上。那个“爱笑的、有着极强亲和力的小学校长”摇身一变,成了彭州市学海湖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早在彭州市实验小学和九尺小学时,从一线教师到教研组长、中层干部一路成长起来的她,就特别擅长凝聚团队。看来在学海湖,她的长项再次发挥作用了。

从小学到幼儿园,还得从乡村校长领航班说起。

她还记得同班一位九义校校长在讨论学校发展时,就多次表示想去幼儿园工作。那时,她从来没想过这么远的事。但她记下了那位校长的话:“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早在幼儿园就成型了。把最基础的教育做好了,会影响他们终身。”

机会真的来了。2021年1月,南街幼儿园第二、三分园在重组为学海湖幼儿园半年后,杨先凤第一次到了这里,正值期末教师总结会。年轻的老师们正在讲述做班级课题和班本课程的心得。教师团队呈现出的专业素养,让杨先凤惊叹:幼儿园老师也有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的思考和落地落实的行动!

要知道,这所幼儿园的前任园长正是彭州市幼教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刘晓清。

前辈模范在前,“我能给学海湖带来什么呢?我又能把学海湖带到哪里?”忐忑萦绕在杨先凤心间。

“来这里,不仅是跨界,更是我重新学习教育的一个过程。”杨园长对记者说道。

其实,有老班底在,总园的日常教学和事务早已不用让杨先凤过分操心。她心里清楚,选她来带幼儿园,除了通过集团发展的模式,将学海湖幼儿园的优质资源更多辐射到分园、领办园、成员园(其中就包括她曾熟悉的彭州市九尺幼儿园),更重要的,还有当下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幼小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管理不一样,但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幼儿以游戏为主,一天分为两个半日活动。小学生则是分科学习,课堂课时分割明确。

回想在小学工作多年的经验,第一个月总是新生适应课程,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时刻:熟悉校园环境、教室布置、课时安排,规范课堂行为,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事无巨细,有时甚至要耗费半个学期……

就在这样的思考中,“终身学习”这个词再次浮现在杨先凤的脑海里。

“幼儿园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中的基础,幼儿园又何尝不是一个终身学习共同体呢?不仅有小朋友,就是老师们也有不同的年龄层次,更别说还有每个孩子身后的家庭。”

“上幼儿园其实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入社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交往。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于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渗透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各方面准备,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当然这就涉及幼儿园、小学与家长的多方互动。”杨先凤说。

园长杨先凤蹲下身子,和游戏中的儿童对话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给幼儿园和小学都指明了方向。学海湖幼儿园自2021年4月开始,便与彭州中学附属小学进行联合教研,共同开发幼小衔接课程。活动现场直播,无限回放,方便未到现场的老师、家长观看。

前段时间,总园做了一次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比起学科知识,家长更关心孩子的专注力、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养成。

家长意识的转变,让杨先凤看到前期工作在慢慢产生影响。而学海湖长期的游戏和生成性探究活动实践,也给了她充足的信心。

在小学多年,她明显感觉,玩游戏长大的孩子,学习后劲更足。

幼儿园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5年多来,记不清背后流了多少泪,压力最大时,何川甚至想过放弃。最终还是舍不得。

从一堆沙子、水泥开始,何川参与了总园建设的全过程,看着它慢慢长成今天这般模样,“就像看着一个孩子成长”。这期间,她也从一个骨干教师成长为教学副园长。

2016年暑假,工程验收完,彼时的南街幼儿园老师何川拿到一大串钥匙,开始了她的 “执行园长”工作。9月,还没来得及打造户外区域,就迎来第一批入学的孩子。4个班,8个老师,何川是唯一的行政人员。

在何川看来,最初推动幼儿园快速变化的是关于区角游戏的探索,这样的尝试在老园已开始了。以往,班级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性区角,各区角规定好玩法,并不利于儿童自主探索。在老园,很多功能性区角已定型,改造不便。但在新园,却正是水到渠成。

教学副园长何川和孩子们在一起

于是,一开园,班级区角就改为材料投放。幼儿在各区角自由选择材料,自主探索玩法。老师站在幼儿身后,适时给予指导。

还记得第一届学生入学时,没过几天,家长就急了,怎么天天都是游戏?

如何给家长解释:游戏与游戏的不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年轻的老师慌了。

何川想起参加成都市第一届“未来名师” 培训时的一个案例。班上两个孩子争抢玩具,三位老师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第一位,等孩子抢,谁抢到了,玩具就归谁玩。第二位给孩子说,不要抢,大家要一起分享。第三位,孩子为什么抢?原来不仅因为只有一个玩具,还在于孩子缺乏材料替代以及冲突解决的能力。

当时,何川就暗下决心:要做第三位老师,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给予针对性解决。做管理,也是一样。

面对家长的疑问,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修炼。从一个人带好班到带领全园老师带好班,首先要打磨的是自己的专业基本功。何川开始去每个班听课,跟踪一两个儿童的课堂表现,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解读教师的支持策略。第一学期结束,听课本写了厚厚一摞。教研活动也依次推进:园本课程开发、日常备课、课题研究、班本课程研讨。每月四周,每周一个主题。

慢慢地,效果显现出来了,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儿童。

至今,在学海湖还流传着一个“种鸡蛋” 的传奇故事。也许按照以往的教育,孩子提出 “种鸡蛋”,很快就会被否决。但这次,却发展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在种鸡蛋失败后,孩子们跑去问了好多人:班级老师、爸爸妈妈、保安爷爷、后勤阿姨……终于明白鸡蛋是从鸡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想要有鸡蛋,先得有一只会下蛋的母鸡。那就从头开始,用鸡蛋孵出小鸡,将小鸡养大吧。”

小鸡陪着孩子们从小班长到中班,课程也从单纯的养鸡发展到了搭鸡窝、防止鸡偷吃种植区果蔬、带着小鸡跨年等一系列活动。

第一学期结束,有老师反映,班上时不时有孩子一个人在区角玩游戏。这并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自主性探索的同时,也能保证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于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提出来了。老师们开始探索在户外开展创造性游戏,帮助幼儿借助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促进身心健康、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部落”就此诞生。这里原本是一块绿化带。经过填埋,成了高低起伏的小山地。孩子们爱在这里玩打仗游戏,穿上士兵服,一个个就成了骁勇善战的勇士。多玩几次后,升级为“夺宝”。

孩子们开始商量游戏规则,两队谁先抢到宝藏,谁就赢了。怎么区分两队呢?用红蓝两色的手环吧。后来,发现不方便,还不如戴胸牌。队伍分好,两队的驻扎地也明确了。得知道对方的宝藏藏在哪儿,还得有士兵去抢夺,同时得留下士兵守护我方宝藏。又细分成侦察兵、攻击兵和守卫兵。夺宝过程中,有人受伤了,怎么办?少不了医生。

“你会发现,游戏生成的过程,其实就是分工协作的过程,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自然就提升了。”何川对记者说。

种植区,也有这样的考虑。从思考种什么,到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虫害,再到收获。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多活儿,需要小伙伴的参与。这期间亲近了自然,还体会到不同生命的生长节律。

在建构区,常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刚画出设计图,搭了一个底座。户外游戏时间就到了。因为要把材料复归原位,只能眼看着努力瞬间归零。其他区域,也有类似问题出现。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给孩子更多时间探索。上学期,户外活动各区由每班每两周轮一遍改为一个区域一个班级待一周。这对于建构区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现在,作品没完成,可以保留,第二天继续。在这里,孩子们搭建出了颇具彭州本土特色的龙兴寺、白鹿小镇。

成长:一个个创造的故事

小班时,梓萱每天总在区角游戏时穿着高跟鞋玩“当新娘”的游戏,乐此不疲。

中班时,她每天都拉着小伙伴,从家里带来材料,玩“办酒席”的游戏。

大班时,开学初,诺诺说:“昨天我去参加小姨婚礼,抢到捧花啦!”“我还抢到红包了呢!”关于“婚礼”的兴趣瞬间被点燃。

大家从家里带来各种跟结婚有关的材料,其中一封请柬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诺诺说:“收到请柬,才能去参加婚礼。”老师问:“请柬怎么做呢?”

孩子们立马去艺术区找到各种颜色的卡纸,尝试做起请柬。

孩子们根据观察,做了各种请柬。老师说:“你们的请柬很漂亮,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哪里参加婚礼。”醍醍说:“我知道,在请柬上写上时间和大二班就可以了。”

多次探索,孩子们的请柬越来越精美,要素越来越齐全。

“请柬有了,可参加谁的婚礼呢?”问题一出,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通过讨论,“淑女”被选为“新娘”,“勇士”被选为“新郎”。

高兴之余,运洁突然说:“结婚还要有舞台,不然新郎新娘站哪里啊!”于是,孩子们开始在积木区搭建舞台。从简单的平铺垒高到形成对称的舞台,再到各种装饰材料的利用,我们的婚礼越来越有模样。

舞台准备就绪,孩子们觉得婚礼可以开始了。这时,老师却抛出一个新问题:“婚礼开始前,新娘在哪里等新郎呢?”大家一时没了主意。不一会儿,涵涵几乎要吼起来:“我知道!妈妈说那叫婚房,婚房特别漂亮,新娘就呆在那里。新娘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生,要穿最美丽的礼服,新郎也要穿最帅气的衣服!”很多孩子都想给“新郎”和“新娘”设计礼服。

老师再次抛出问题:“原来结婚要做那么多事,我们全班那么多小朋友,是一起来做吗?”孩子们齐口说道:“不行!这样太乱了,我们可以分工合作。”于是,婚礼项目小组成立了:装扮婚房组、设计礼服组、设计舞台组,诺诺还不忘叮嘱:“要把分组的人做什么事给记录下来。”

婚礼即将开始。越来越多的“旁观者”也有些按捺不住,所有人都想出份力:“我要当主持人,我要当保安,我要当伴郎,我要当伴娘,我要当爸爸妈妈,我要当放音乐的。”卷入的幼儿越来越多,角色和内容不断丰富,最后几乎变成了全班的共同活动。

2019年6月21日,“新郎”奕诺、“新娘” 菡垭的“婚礼”正式开始啦!婚礼进行曲渐渐响起,主持人宣布“婚礼现在开始!”只见 “新郎”和“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伴下缓缓步入舞台,亲友撒花、“伴娘”牵礼服、“新郎”“新娘”奉茶、“新娘”抛捧花,应有的仪式环节一个不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本次属于大二班的“婚礼”也在孩子们和老师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以上故事出自项目探究活动《我们的婚礼》。这是22岁时,杨哲带着第一届学生做的。

2017年,大学刚毕业,杨哲到了南街幼儿园第二分园。到班上第三天,主班老师就放手让她去带班。她喜欢琢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给她带来很多灵感。

在学海湖,老师们常被鼓励,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问题,给儿童探究活动恰当的支持。围绕生成性探究活动,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老师们对活动的开展路径、步骤解构、支持策略加深理解的过程。《我们的婚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成长,其实也像孩子们一样,是一个个创造的故事。”

这次活动给杨哲带来很大自信,在专业上也不断进步。

她成为总园大教研组长,已是第三学期。比起刚开始的措手不及,如今的杨哲,慢慢有了心得:不能只是让老师做什么、不做什么,还要说明背后的原因,并且询问老师的意见。

只有重视老师的意见,才能看见教研中的真问题,老师的参与热情才会高。

于是,教研由原来的“每月四周,一周一主题,依次轮换”变为园级教研、年级教研、社团教研和沙龙教研等不同类型。

园级教研关于如何运用课程故事观察和解读儿童,年级教研聚焦年级老师共性问题。社团教研由有相同问题的老师组团而成,比如如何组织幼儿美术活动、音乐活动,感兴趣的老师自发参与。

沙龙教研则是全园老师的茶话会,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关于教研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如何组织教研活动?这考验着老师的组织能力,也促进老师的全面成长。

卿海莲,这个和杨哲同年到幼儿园的彭州本地姑娘,在组织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她现在是中班教研组长,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卿海莲看到了组织一场教研活动背后的不易。从收集年级老师问题、提出教研主题,到设计教研活动、现场追问,再到提炼总结、效果追踪。关注点从自己一个人变为整个年级老师。

这学期中班教研重点在科创区。如何做好科创区材料的投放?经过上一次教研,老师们都认为探究记录表的提供很重要。卿海莲去班上查看,发现有些班的探究记录表甚至有孩子留下玩磁铁小车时的大发现: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如何指导幼儿做好科学观察记录?这正是下一次教研的主题。

老师的成长很快,但除了行政,总园老师几乎全是30岁以下的。

成长总是需要时间,需要积淀。

2021年1月,杨先凤到任学海湖幼儿园总园长的第二天,又有两所分园加入。一所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另一所是这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分园。一园四区的格局自此形成。

怎么领办分园?行政会议多次讨论后,觉得还是先改善硬件,从班级区角划分、材料投放、户外设施设备采购开始,配齐保健、厨房、后勤、安保人员。分园教师定期到总园学习,总园行政定期到分园指导。与此同时,推动总园教师成长,等可以独当一面时,再分流至分园,最终形成“总园指导,分园分层发展”的模式。

一个也不能少

行政团队合照,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

刘朝坤、杨先凤、何川,第二排左二为王晓萍

在总园,沿着园史墙转个弯儿,就可以看到全体教职工的照片:行政团队、班级老师、保安门卫、保健人员、厨房人员、后勤人员……幼儿园的日常运转,离不开他们每个人。

清晨,大门口,保安门卫正迎接着小朋友的到来。“早上好!”第一声问候来自孩子们钦佩的保安爷爷。在孩子们眼里,保安爷爷总是什么都会:修东西、种东西……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请教他。“爷爷”是从南街幼儿园过来的,自开园起就在这儿,早已把幼儿园当成了一个家。

大厅里,保健人员正在给小朋友检查身体。班级里,主班老师、副班老师、保育员正等待着孩子们。他们三人将与班上孩子共度幼儿园一日生活。这考验着保教配合的默契,也恰恰是最容易忽略的基础性工作。

“保中有教,比如班上孩子不会穿衣服。保育员和老师合作,在区角游戏中开展穿衣服活动,鼓励同学间互相穿衣服。”保教主任王晓萍继续说道,“教中有保,比如每周五中午,班级老师来做保育工作。午睡如何管理、起床前如何消毒,老师也要密切关注。”

半日活动后,是值得期待的午餐时刻。只有吃好了,营养跟上了,才有精力玩耍、游戏。在后勤副园长刘朝坤看来,厨房工作是为师生服务的重要一环,容不得半点马虎。从进入厨房的更换衣服到餐后餐具的清洗消毒,她结合过往经验,与厨房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讨论、商量制定集培训、操作、考核的管理流程,让每个人看得明白、学得明白、做得明白。午餐,每天都有行政人员陪餐,每两周食谱更换时,还会征求小朋友和老师的意见。

重视大家的意见,不只于厨房工作,还有幼儿园工会工作。学幼工会一直是每一位学幼家人的港湾,坚持倾听每一位教职工的声音,给他们最温暖的关怀。就拿今年3·8妇女节来说,前期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大家的意见并汇总,最后集体讨论决定去葛仙山开展“踏青赏花 赞美家乡”的赏花摄影活动。桃花、梨花、油菜花,在老师们眼中各美其美,纷纷用镜头捕捉下家乡的美景。两位年轻教师的摄影才艺得以显露。之后,幼儿园活动常邀请他们来拍摄。幼儿园工会还为每一位教职工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让每一个学幼家人能在特殊的日子聚在一起畅所欲言。

在学海湖,每个人的声音都可能被听见。这种表达、倾听、反馈的良性循环,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参与的热情自然高涨。

“相信儿童的力量,让教育自然发生。”这是学海湖的办园理念。岂止是儿童,从小学跨界而来的园长、曾为管理新手的执行园长、初出校门的年轻老师、“什么都会”的保安爷爷、保健人员、厨房人员……这背后又何尝不是信任?

正是这份信任,让这群年龄各异、岗位各异的人有了想要学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心愿,一起组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园”。

2022年/第57期2022/6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