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笔下的歌曲我们一直传唱......

 张问骅 2022-06-21 发布于甘肃
岁月如歌,老歌长流,老歌回放陪伴您每一天~
图片

有人问乔羽,如果你要为自己写一段墓志铭,会是什么。

“这里埋葬着一个写过几首歌词的人。”

6月20日,乔羽在京逝世,享年95岁。

图片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词作家、剧作家。

乔羽曾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也曾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乔羽一生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思念》《牡丹之歌》《难忘今宵》《我的祖国》的歌词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多首歌曲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传唱至今。2019年6月,《让我们荡起双桨》入选中宣部“庆祝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优秀歌曲100首”。

在剧作方面,乔羽创作出《刘三姐》《红孩子》《胜利列车》《花开满山头》等多部作品。


我的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
难忘今宵
夕阳红
大风车

笔下流淌浓浓家国情怀

乔羽出生在济宁运河边的一个贫苦家庭。1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做店员的大哥支撑着整个大家庭。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乔羽打听到,只要每学期考第一名,可以免费上学。他向大哥要了入学时要交的一块银元,年年考第一,用一块银元读完了中学。

1946年,经中共地下工作者的介绍,18岁的乔羽走进太行山,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读书,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2年后,乔羽进入华北大学剧本创作室,开始了专业创作。

1948年年底,作为文管会成员,乔羽奉命进驻北京长辛店。在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子里,他带领3000多名工人参加了入城彩排。

1956年,乔羽受邀为电影《上甘岭》写作插曲。在位于长春电影制片厂院内的小白楼观看样片后,乔羽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新中国诞生了,每个中国人都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想多做些贡献,上甘岭的战士也是怀着这种心情上战场的。他要把这种美好的感情融进歌里,再现出来。

他想起了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情景,想到了家乡的黄河、运河,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句句歌词从他的笔下流淌了出来。

电影《上甘岭》还未公演,《我的祖国》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了大江南北。

从《我的祖国》开始,乔羽把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与歌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1984年,乔羽创作了《难忘今宵》,在那之后的每一个除夕夜,“共祝愿,祖国好”的歌声年年唱响。

在乔羽创作的上千首歌词中,《祖国颂》《祖国晨曲》《雄伟的天安门》《人说山西好风光》《爱我中华》《祝福中华》等“祖国系列”传唱最广。2007年,《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被“嫦娥一号”卫星带入月球轨道,唱响在浩瀚的太空。

乔羽从青年写到晚年,虽然歌词的名字各有不同,而主题只有一个,都是“我的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上映,影片的主题曲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乔羽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时,电影《祖国的花朵》导演严恭找到自己,请他为电影写主题曲的词。

图片

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图片来源于长影集团

乔羽欣然答应后,却发现并不容易。一天,他和女友二人相约北海公园,泛舟湖上。这时,一船孩子向着乔羽他们划过来,孩子们悠然推浪而行的划桨神态,瞬间叩开了乔羽的灵感之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有了灵感的乔羽赶忙上岸,掏出一个小本写了起来。就这样,不到20分钟的工夫,《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就在北海公园写成了。

《乔羽文集·文章卷》中这样写道:“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歌词创作生涯,也就是在祖国这个美好的春天开始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

这句歌词是怎么来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难掩心中的激动,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这首《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当时,电影拍摄接近尾声,导演沙蒙觉得还缺少一首歌曲,于是邀请著名词作家乔羽前往长春写歌词。由于没有灵感,乔羽在长春待了半个月,一直没有动笔。直到某天,乔羽外出散步来到一条小河边,联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见到长江时的景象,于是第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就这样创作了出来。

当写完整首歌词后,乔羽将其拿给沙蒙导演看。沙蒙导演非常满意,但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条大河唱的是长江,这句歌词为什么不叫“万里长江波浪宽”呢?这不是显得气势更加宏大吗?乔羽回答,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见过长江的人必定是少数,而“一条大河”却不同,每个人家乡都有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母亲河,因此,当听到这首旋律,唱起这首歌曲时,就会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对童年的记忆,对乡土、对祖国的记忆。《我的祖国》就这样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语言打透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成为了我们永恒的旋律。

《难忘今宵》

创造“春晚连续压轴纪录”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黄一鹤希望有一首专门的结束合唱曲。对这首合唱曲,黄一鹤有如下要求:

要体现家人团聚,要体现祖国团圆,要有亲人间的骨肉之情,还要有对未来的希望

谁能写出符合这样要求的歌词?黄一鹤首先想到的是乔羽。乔羽那年57岁,已经是一位著名作词家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我的祖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他写的歌词。

黄一鹤找来乔羽后,说明了要求,然后说:“你马上给我搞出来。”

乔羽问:“马上是多快?”

黄一鹤说:“你就坐在这里,我看着你写,你马上写出来。”

乔羽笑了:“你开玩笑呢!我知道了,回去就写,尽快给你!”

三天之后,乔羽交来了一稿歌词。

黄一鹤一看,大为满意: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共祝愿,祖国好。

告别今宵,告别今宵。不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

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青山在,人未老。

共祝愿,祖国好。

共祝愿,祖国好 。

图片

乔羽

随后,黄一鹤带着这首《难忘今宵》的歌词,找到了著名作曲家王酩,请他为这首词配一首曲。

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落幕时,第一次响起了李谷一的《难忘今宵》,她叹声轻柔的唱法,配上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和婉转悠扬的曲调,让这首歌一下子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并且立刻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歌曲。

图片

1984年春晚的《难忘今宵》,并不是李谷一登台演唱,而是以背景音乐的方式响起的。图为主持人赵忠祥和卢静在歌曲播放前朗诵《难忘今宵》的歌词。

1986年,《难忘今宵》获得中国音乐“晨钟奖”,但这首歌曲创造的最伟大纪录不在于获得什么奖项,而在于它创造的“春晚连续压轴纪录”:

迄今为止,《难忘今宵》已经成为27届春晚的压轴曲目,从2001年开始,这首歌曲更是几乎蝉联每一届春晚的压轴曲目,除了2012年。

2012年,春晚总导演哈文顶住重重压力,破天荒地没用《难忘今宵》作为春晚压轴曲目,而是用了廖昌永和王莉演唱的《天下一家》。

结果,曾经每年都抱怨“为什么春晚结尾总是《难忘今宵》”的广大网友,立刻表示还是习惯《难忘今宵》,有一位网友是这样留言的:

没有难忘今宵,春晚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根的浮萍,春节晚会没了年味,可以彻底忘了。

2013年的春晚,总导演还是哈文,她又换回了《难忘今宵》。

一直延续至今。

你听过乔羽先生的哪首歌?发消息告诉我们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