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业感师之造成 ,曰仰沾时雨之化

 文苑折枝 2022-06-21 发布于江西

------ 缅怀教我们古典文学的刘方元先生

  

师大76届中文系

刘瑞国

我早就想写点文字,来纪念厚道、谦和、儒雅、博学、多才,教我们古典文学的刘方元(1916年9月一2011年1月)先生。

因为,如果我一生中教学语文有点成绩的话,我应该感谢我的老师,其中有刘方元先生,因为他的为人、为学、为师都给我很大的激励甚至影响

                     01 

     读《离骚》,最好保留古音

我是在师大中文系读书时认识先生的。

那一次,听他的古典文学,发现他有浓重的萍乡口音。可奇怪,正是那种语音、节奏、情调却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气场来。

课后,我问他:“你吟《离骚》,有的字,是不是依然保留了古音?好像接近萍乡话。”

“不错。读《离骚》,最好能保留古音,楚音。那种情韵里,有一唱三咏的爱国气节。”

保留古音,咏《离骚》,有的字最好读古音,我第一次听过。

一种好奇、新鲜、获得感,让我对先生顿时景仰起来。

“萍乡,吴楚通衢 ,地道的萍乡话中保留了吴楚古音。

他似乎觉察到我对他歌《离骚》的兴趣,又笑着说,“我也是萍乡人,少小离家,几十年了,乡音难改啊!”话语透出浓浓的乡亲与谦逊。

“啊!我也姓刘,叫刘瑞国,萍乡湘东人。”

“我的老家,也是湘东,湘东麻山,”

这时,一种亲热而幸运的感觉涌上心头。

为什么呢?

在我命运多舛的青春岁月里,十分感谢我的老师。

仅语文来说,有教我,书要一字一句地读,字要工工整整地写的小学老师;有教我,诗歌要涵泳中背诵,文章要技法中练成的中学老师;而今有多了学识渊博的大学老师,吟哦 《离骚》要用“古音”!

“不介意的话,有时间可以到我家来,我,住在青山湖旁边。”

                               02  

                    节日,是一种信仰

那时候,我很少回家,甚至节假日也在师院。

由于那时没有高铁,即使有快车,也要两三个小时,而我是舍不得花钱买的;而慢车呢?“隆隆---咔嚓---”由南昌到萍乡要四、五个小时。更重要的是,我明白自己能够读大学是很幸运的,对于我们这些“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的学子来说,和我一起读萍高的,很少读大学的。我不想埋怨过去,让曾遭受的“劫难”成为我“后坐力”吧,它将我推向更加愤发、努力,或许能把失去最好的青春读书时光挽回来。

一次,端午节,我正图书馆读书,先生出现在我旁边边了,说:“今天端午,去我家吃饭吧。”

我没有装文,跟在他的后面,穿过师院旁狭窄的文教路,进了青山湖边的一所十分低矮、简陋的房子。

房子里除了桌椅凳床铺衣柜案几日常家什外,亮眼就是书架、书了。

家什是简朴的,书籍确是丰盈的,置身其间,如坐拥百城。

进他家来,架上、案上、椅上、床上满是书。我不由感慨,“书能飘香无需花。”。

到他家时,师母已经张罗了一桌好菜,什么肉、鱼、豆腐、黄瓜、雄黄蒜,还有粽子、盐蛋,啤酒等。

“湘东这天还划龙船吗?”先生问我。

“会的。”我答。

他知道后,很高兴说,“萍水河流过湘东,河道开阔,很好赛龙舟,以前我可以从湘东坐船,入湘水,到长沙。”

“啊!龙舟赛,纪念屈原!”

“是的,千秋万代记得屈原,是因为他爱国、忠君。其实,端午节还源于对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龙在天。”

“啊,关于这,我听您解释才知道。”我心存意外。

“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对龙的稽首、崇拜,被称为龙的传人,一代又一代共同约定、守护着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端午、中秋、过年(春节),凝聚成中国心、家国情和民族魂。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没有散,没有沉沦,没有消亡,就是因为不断传承民族精华、气节,拥有一腔爱家 、爱国的情怀与信仰-----”

“你呀!今日过节啊!少谈点学问,吃点粽子、咸蛋、鱼---”师母在一边插话,一边还给我夹菜。

而我呢?就像在自己家里过节一样,很少斯文。

吃粽子、品盐蛋、尝肉鱼、喝青岛啤酒,酒醉饭饱,满脸通红,道声声“多谢、多谢!”

因为那时我们的生活费国家供给,不多,伙食自然清淡,遇上这样的丰盛的节日午餐,少;而做客老师家,除了口齿留香,还意外受到了一种节日文化的熏陶。

03

 有一种怀恋情长

有了这一次,以后在他家吃饭的次数也就多了,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起来。节假日,每逢天气晴好,傍晚我喜欢邀他一同到湖边漫步。

与其说散步,不如说是侃乡情、吟诗词,赏华章。

他重乡情,说萍乡古迹、风物、人杰,有一种怀恋的情长。说孔庙、傩舞、九和、金鳌洲、汪公潭、宝积寺、羊胡子,杨歧山、孽龙洞、赵州桥、总平巷、刘风浩、文廷式、吴学周、孔原、何凯丰、彭海怀------如数家珍。

当然,说起文人,如刘风诰、文廷式,他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了。

他说刘凤诰善对:

绘景,文史上无出其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简约14字绘出泉城旖旎,那是济南的骄傲,也是才子的风流!

皇帝难不倒他:

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君)

下联: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臣)

出联: 独眼不登龙凤榜(君)

对联 :半月依旧照乾坤(臣)

刘凤浩出身微寒,还惜“眇一目”,皇上用他,自然有奇崛之处。后人在萍乡源陂刘氏宗祠悬联:“宫保酬庸,吏、户、礼、兵卿贰;鼎魁通籍,楚、齐、吴、越文衡。”此联概括了刘凤诰的一生,他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又称卿贰;他为乾隆探花,曾任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权衡选拔文士,名声远播。然而,流传于世的还是他的著作《五代史记补注》74卷、《存悔斋文集》32卷。   

萍乡人物中他推崇文廷式,学者、词人、思想家,爱国志士。说起他来言语中有些惋惜,其人自幼聪颖,饱读诗书,过目能誦,光绪十六年,亲拔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讲起居,兼光绪帝瑾妃、珍妃的老师,可见他在皇帝中的位置,然,其志在救世,遇事敢言,韬略满腹,正气浩然,中日甲午战争,曾力主抗击,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他参与戊戌变法,壮志未酬,沉伤郁闷,49岁就离世了!

先生年轻时喜欢音乐,像吹笛子,弹月琴,拉京胡。他说,一个人的一生,身体、精力再好,也有疲惫的时候,何况人生多艰,那能总是称心如意?哪又经历多少挫折和磨砺?而音域中,吹一曲《小放牛》,来一阙《梅花三弄》(月琴),拉一段《四郎探母》(京胡),会让你陶醉。即使年纪大了,仿佛重获一种青春的激情与魅力。

自然,崇拜黄海怀了。他说,萍乡是音乐之乡,著名中国二胡演奏家、作曲家诞生地。他演奏的名曲有《赛马》《江河水》。《赛马》是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人民在节日中赛马情景的二胡独奏曲,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后来黄怀海又将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人甚至认为《江河水》可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后来,拍摄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

不要小看萍乡,仅仅在音乐方面,近代还有刘树秉、刘天浪等音乐家,他们和张国庶、孔原、吴学周、何凯丰、陈述彭等一样,他们都是萍中毕业。

他说,故乡人物,身边的,耳闻目染,是真人,是楷模,是丰碑!年轻一旦入心,桑梓情怀,哪怕时间风化,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还伴随其一道成长、成器、成功。

04

      读书 节选、浏览都是有局限的

“萍乡有杨岐山,据记载,战国初著名哲学家杨朱曾来到此地,面临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为“杨岐山《列子》歧路亡羊的掌故就出在那里。”一次散步,先生说。

“是的,列子的寓言,意在言外。人生路漫漫,歧路多,不把握方向,不小心就可能走错路了。”我借题发挥,发先入之见。

他点点头说:“其实,'歧路亡羊’的故事里面还有两个故事,节选只选丢羊的故事,即杨子的邻居丢羊了,请遍亲戚邻友去追,杨子的仆童也请去了,还是没有追上,为什么呢?因岔路太多,岔路之中还生岔路。可杨子想得更多,学生问他,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另外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心都子讲三兄弟同学仁义(儒术)可是理解不相同,另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的事,最后是心都子的评论。杨子所要我们领悟的,视野远比节选开阔得多……”

“啊!原来我只看到一部分。”我自愧,自知浅薄。

一些寓言选本,对寓言往往只选它的一部分,如'歧路亡羊’,而不选从这个故事引出的后两个寓言故事,更不选最后的心都子的评论。这种节选的做法,很有局限性。”

“寓言是意象的,是哲学的,是多维的,比方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多么自由,的一只蝴蝶,多么逍遥的一只蝴蝶啊!突然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自己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梦境有时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让人有身在梦中的感觉。庄周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停变幻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还是清人张潮《幽梦影》中说的妙:“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庄子用这个寓言能解释人生,多么微妙啊!”

得先生点拨后再读庄子,也有了新见。在那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时代,我理解庄子,仿佛仰望到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看守月亮的树。

记得先生一次讲文学史,跟我们提到一本奇书,那就是《金瓶梅》。

为什么奇呢?

先生就是那样,实则虚之,让我们怀揣一个悬念,在寻寻觅觅中,好苦。

好不容易,我托人借到了一本。

那时学业紧,浏览一边之后,写了一绝句:

西门放荡不知羞,金氏淫心又甚求?

宋本艺人言足够,明来才子演风流。

给先生看,他笑了笑,摇摇头。

我知道那笑里,摇头里,有我的浅薄。

退休了,有时间读书了,这才注意到,自己买了许多书,有的甚至没有翻阅过呢?

百回本的《金瓶梅》,放在书架上已经封尘了。

再读《金瓶梅》,由旁及其它,在《金瓶梅》出现之前,曾有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被称为历史小说,英雄小说、神魔小说,这些小说的人物、情结、故事在其出现以前民间就有相关的流传,而《金瓶梅》被称为言情小说,而且是文人独立创作的,所以《金瓶梅》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它的问世,产生了后来的《醒世姻缘》《红楼梦》等言情小说,都是以家庭为中心,写一家联系到天下、国家,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

回过头来琢磨先生的教诲,醍醐灌顶。从此以后,我读书,不再贪图节选、语录,寻章摘句,拾人牙慧,老老实实地读原本,甚至还能从宏观上把相关的书进行比较赏鉴。

05  

人心向善

“萍乡善洲桥去过吗?”一次,我与他傍晚沿青山湖边散步,他对我说。

我摇头,他接下说:“我求学就是从那座桥上走过来的。”我知道,他的老家麻山,他是从麻山山坳里走出来的先生。

而善洲桥呢?早听说过。

他好像知道我的疑惑,补充说:“善洲桥是一座石孔桥,建于清代,横卧在萍水河上,其形状可与赵州桥媲美。”

我点点头,他生怕我知之不多,个人的体验不到,富有诗情地说:“年轻时走在善洲桥的石板上,内心总会悄然升起一种别样的想头。因为它萃聚着风景,讲述着历史,弥散着远方和诗,吸引你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去丈量。据说那桥还牵连着清官颜培天的传奇故事。”他说起来,如诗一般,他话里,有古迹,有故事,有音韵,有节奏,有撩人的想象。

直到晚年,我放下了挚爱的事业,利用一个闲日,专门去观赏一下善洲桥,还写了一篇游记:

沿着宽阔的萍麻路,穿过街楼牌坊,眼前出现一座新桥,人们说,这就是“善洲桥”,由古老的石孔桥改建的。从新建的善洲桥简介可知,古老的善洲桥建于清代,多孔石桥,长86米,宽6.2米,桥栏离水面高约6.3米,南北走向,横跨萍水河。

远远望去,善洲桥安静地横卧在萍水河上,宛若长虹卧波,分外娇妖。其形状就有教科书上赵州桥的影子,一种“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韵致。

善洲桥名字的由来,当地人讲得绘形绘色:相传,善洲桥头有一个石魔王,脾气很怪,只许人们从恶,不许人们从善。要是有人行善,他就会托水龙王把他淹死,然后把尸体压在自己的宝座下,谁也数不清他的宝座下压了多少无辜的尸体。有一个叫苦命的孩子,不惧石魔王,偏要从善,并在雷神的帮助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带领村民们凿石造桥,最终打败了石魔王。从此,善人得救了,人们为了纪念苦命和雷神,也为了告诫后人要多多行善,便把这座桥取名为“善洲桥”。

倚桥而望,善洲桥已昔非今比,不仅桥,还有桥四周都有点景点,那陈家湾百亩荷塘,荷叶何田田,荷花何娇妖!流转顾盼处,有人又告诉我,那是葡萄园,其实呢?园里葡萄、草莓、火龙果、无花果……四时更迭、时鲜瓜果,什么都有,采摘尝鲜,轻启唇舌,那份香甜,沁人心扉。还有白鹭栖洲、鸬鹚烟雨……  那又是另一种景观。

置身于善洲桥,你再也看不到那石桥上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脚印,那被岁月抛光的青石板,还有那孔墩上的长满青苔野草;听不到“咕噜噜”土车子撵过的痕迹。我真有点怪后来人, 为什么不能保持原貌,非要全部推倒重建?

而走下桥头,已是夕阳西下。

一抹夕阳,给桥上散步的、唱歌的,着上一种祥和、甜美、幸福的色彩。看来后辈人更倾向于今天修葺的铁筋石骨的新桥,满足一种安逸、舒适与美观的享受。

后来,我去看他,告诉他我到过善洲桥了,给拙作给他看。

他笑了笑,说:“那只是想你去一趟善洲桥呢?我是想你思考哲学,思考人性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里说的,善洲桥善与恶两个意象告诉我们,人们倾向扬善疾恶的。”

“关于人性善,还是恶?历史上儒家与法家曾有过针锋相对的争论,就孟子认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很明显,孟子是认为'人性善的’,而荀子处于战国动乱中,看到礼崩乐坏,征战杀戮,人心大恶,就认为人骨子里是贪财、图利、好色的。西方卢梭与马基雅维也发生过类似的争议,卢梭认为,人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而马基雅维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一个国王如果太仁慈、善良,肯定会灭亡的。国王要做下去,他必须是狡猾狐狸和凶残的狮子。值得一提是,明朝有个王明阳,他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显然,这里的 '心、意、知、物’有一个严密的逻辑联系,其实是承《大学》之'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即'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话夾子打开后,一直续续说: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向善的,最初的心愿、信念是好的,“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华严宗四祖澄观的《华严经疏》是这样解释的。真的,有了善心,为官则廉,为商则信,为民则本色,社会就会和乐、文明。”

原来他提到”善洲桥”,有那么深层的思考和期望。

06

     座有名师欣仰止

先生不止一次跟我说起他年轻求学,“旧社会读点书不容易,贫穷、战争、瘟疫,有机会能够受到教育的 ,那机率多少?求学多难?

先生说,他的大学,是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念的(1939年9月一1944年春)。湖南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国立师范院校,1938年,教育部为配合抗战建国国策,择湖南安化之蓝田镇光明山九思堂,聘廖承志为院长,与潘云展、朱经农、汪德耀、吴俊一起筹备,五年制。1938年招收第一届,先生是1939年,秋季入学,湖南国师第二届。

“其时,武汉沦陷,行都再迁,长沙文火,三湘震惊!至此国难日亟,师院仍未仿徨,明责任之愈重,为国家培育精英。”说到此,他如回到那个热血爱国青年!

后来我才知道,所谓长沙文火,就是长沙“文夕大火”,当时李宗仁提出了“焦土抗战”,即“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由于焦土政策的电报代日韵目是文,大火发生在即夕,所以长沙大火也被称为“文夕大火”。大火将长沙地表上建筑大多付之一炬,包括最有名的天心阁,3万百姓葬身火海,1.7万亿财富瞬间烟飞,毁坏之最严重与广岛、斯大林格勒比肩。 

先生本来应该是1944年秋季毕业,因第四次长沙会战,战火连天,学院忙于准备西迁溆浦,所以提前半年毕业。

一九四五年秋,日寇投降,师院遵部令复员于南岳。

“国师文化墙”上,至今还镌刻着钱钟书、马宗霍、徐燕谋、谢扶雅等名师及九位学员当年在蓝田读书时创作的诗词。其中就选刻了先生当年和自己的老师酬唱的一首诗《次韵奉和张贞用师座》:

柴愚参鲁敢言才,夫子居然笑口开。

座有名师欣仰止,胸无慧剑伐蒿莱。

启蒙德象渊泉水,挥笔词惊破柱雷。

天际白云飞不尽,浩然大气和诗来。

其中“座有名师欣仰止”,可见国师名师不少,教过先生,而读他的诗时,原以为仅仅指国学大师钱基博。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之父。早年参加革命。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4年,倭寇犯湘,钱基博大义留守师范学院,王耀武苦劝无果,不得不强行将钱老转移。 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是的,那时候的文人、知识分子是很有骨气,爱国心的。他们一边声援抗战,一边诂经谭文,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他着有《韩愈志》《古籍举要》《湖南学风》《文范四种》《经学通志》《中国文学史》《经史子集入门》”等。

后来才知道,不仅著作等身的钱基博先生是他的老师,还有他儿子钱钟书也是他的老师。

一生有这样的奇遇幺?

一对父子教授,同在一个系里任教,同是你的老师。而作为儿子的教授,其才情墨韵丝毫不逊父亲,那时钱钟书一面任教。一面创作《围城》,还写出了中西文化比较的《谈艺录》。

听他对所教先生的仰慕,我仿佛也沐浴了顶级的国学大师的春风!

原来大学之大,贵在大师;大师之高,贵在学高。

真正的大师,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著作鸿篇,留下原创性的学识、睿智,让更多的后学者仰止!

07

  聆听,是一种享受

不难领悟到,先生跟我谈及他的求学之路,艰难而奇崛,不幸中万幸,自然有一种苦尽甘来的美趣,而更多的是激励后学,珍惜劫后难得的学习时光。

我在师院中文系的那个时光,正好先生授我们的古典文学,主讲巜离骚》巜诗经》巜史记》巜汉乐府》等专题课程。

对于先生的课,《离骚》前面已经提到,说《离骚》373句,2489个字,最好能一口气背出来。读的时候,有的字要读古音。读好了,那花草禽鸟的比兴,那瑰奇迷幻的象征,那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那“举贤而授能”期盼,那楚国命运和人生的忧伤,那忠贞爱国的情结都会在内心激荡!

经他讲授,有一种随之口诵心惟默契认同,这种默契是什么呢?口颂其言,心惟其义。真知、出彩、新奇,一种白居易听琵琶女演奏,“今夜忽闻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耳朵、眼睛、内心都明亮起来。

他从巜诗经》讲到巜汉乐府》,由《离骚》讲到《史记》,堂堂课引人入境,涵泳、感知、参透、鉴赏----有所习得,有所拓展,有所发现。

“现代的年轻人,男女交往,表达爱情,往往说,'太爱你了’,直爽,可有点轻率,笨嘴笨舌的,没有诗意,没有想头。”他一下子引出课题。

“看看《诗经》,《诗经》是民歌,我们古人的心声。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两千多年以前的民风怎样?粗俗蛮荒的吗?比如《诗经》里有许多描写爱情的,再现我们古代年轻男女,是怎样交往,怎样相亲相爱?怎样温文尔雅?”

他不急于回答,而是一口气能背出像《关雎》《桃夭》《子矜》《蒹葭》《摽有梅》等诗来。有的诗句还板书到黑板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

 间或来点欣赏:

“比方《关雎》,《风》之始也,《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其评价很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其实,“折中”是最公正的,《关雎》写爱情,很文雅的,以情鸟比兴,引出淑女和君子,淑女秀外慧中,自然君子仰慕,梦寐以求,求之不得,夜里难眠,辗转反侧。淑女了解对方是个有地位,重感情的人,心动了。知道淑女愿意了,钟鼓乐之,迎淑女回家啊!

诗中爱恋,举止行为,没有强求,没有互赠信物,没有越墙折柳,爱得那么节制,那么温从,那么尊重,那么含蓄!那么无邪,那么纯真而美好!

数千年后,让我们从这些诗歌中,看到所谓诗书礼乐之邦的图藤,古老中华民族的本色就是文明的,自由、平等、博爱,哪怕是两情相悦,谈情说爱,男女交往、没有强逼,没有粗野,没有造作,是那样的本色 ,文质彬彬,自自然然,表现出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尊崇,对人的本能爱情审美价值的追求,其以诗歌形式、意象化、含蓄地表达出来,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原本是那样的美丽与明媚的情感世界。

到了汉代,有《乐府诗》,《乐府诗》也写爱情的诗,像《上邪》,篇幅不长: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只有35个字,他可以一边吟咏,一边板书,后还加上译文赏析:

上天啊!我是多么的渴望与你相知相惜,我对你的心永远长存永不减退。除非那一座座气势磅礴的群山荡然无存,除非那奔流不息的江水干枯断流,除非那刺骨的寒冬中雷声震耳欲聋,除非那炎炎夏日之中飘洒着皑皑的白雪,除非天空与大地连在一起,我对你的爱才敢抛弃决绝。

多么悲伤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虽然时隔千里,但是女主人公却表达了自己永不改变的决心。或许那位将军与女子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相爱却不能相守终身,最后却相隔千里,一辈子也难再次相见,最爱的女子为了国家嫁给他人,自己却又敢恨而不敢言,心中的悲伤油然而生,也不知道这世间怎样的良药才能治愈这心中的痛?将军与公主的故事注定会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最后仅仅是一个将名字载入史册,一个留下一座合葬墓罢了,这对有情人直到最后也没有终成眷属。当再次听到这首《上邪》,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公主手上拿着皇帝的圣旨,身上穿着红火的嫁衣,嘴角清吟着这首爱情的誓词,心里却说到"我欲与君绝",眼中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最熟悉的莫过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相亲相爱,可是焦母嫌弃,逼儿子休妻;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又遇上太守求婚,刘兄逼嫁。焦仲卿与刘兰芝追求爱情,最后只剩下一条绝路----以身殉情。刘兰芝的举身赴清泉,香消玉殒;焦仲卿是自挂东南枝,誓天不相负。从孔雀东南飞,到刘焦离别、盟誓、殉情,最后化作双飞鸟,仰头相向鸣,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创造出来的情节痕迹。

唐代诗人也喜欢写乐府诗的,读读《长干曲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一位船家女看到迎面来了一条船,便主动地与船上的男青年拉话:你家住哪里?我家住横塘。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这是一次美的邂逅,邂逅中女子找借口试探男子,多么大胆而率真?崔颢为什么这么了解妙龄女子的心思呢?崔颢是不是一个“恋爱高手”?崔颢会不会也是个多情公子?后人众说纷纭,上述问题不去考证。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崔颢早期的诗风略显轻浮,喜欢写闺阁情爱。如果说他“风流多情”,应该是恰当的。当然了,儿女情怀,真情流露,从《长干曲》中看不出来崔颢的轻浮,只见这首诗的灵动美好。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罢了。,

比较鉴赏中,他有托出自己的见地:《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那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的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

  

曾聆听过他讲《史记》,后来得机会还看到他的史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略谈司马迁的史记》。

相互印证,其学识又有多高!

史论的开篇引鲁迅对司马迁的评价:“恨为弄臣,寄心槠(音朱)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话语不多,却肯定鲁迅先生对《史记》评价是最高的。

纵观文章,他是怎样解释并认同,为何鲁迅先生给予《史记》那么高的评价呢?

其一,,知人论世。“恨为弄臣,----”是感叹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莫大屈辱后而发愤著书,完成了一部长达512万字的历史巨著,这需要忍受多大的折磨,拥有多大的勇气、恒心和毅力!

其二,若论史家笔法,“史家之绝唱”。鲁迅的意思是若论史书,前后历史著作都无法媲美,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及以后各朝得断代史。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其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且笔墨技法繁简不同,然,一经点染,则精神豁然,性格分明,惟妙惟肖,其中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其中博大而精深。

其三,若论文学性,“无韵之《离骚”。“诗三百”也堪称精品,但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这里面有蹊跷:也许司马迁与屈原,都是性情中人,于是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同为离忧之人,同发忧愤之声,故《史记》同于《离骚》,是“没有韵辙的《离骚》,故《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实,鲁迅以前,溢美《史记》不断, 如韩愈称“雄深雅健”,柳宗元尊其“峻洁”,苏辙颂其奇,韩熙载称其逸。历来赞誉已足以证明奇绝。

先生高屋建瓴,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赏鉴,授之以渔,让我们从卷帙浩繁中跳脱出来,体验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及读书心得的方法。

这,在我的教学中,委实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不再满足于教参,不再满足定评,有的还真能独出机杼,时教时新!

十年浩劫后的师院,百废待兴,那时开的课,缺少现成的教材,于是先生就组织教师自己编写,像巜鲁迅专题》《写作讲义》巜毛主席诗词》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先生还根据学员兴趣专长,采用了大班与小班错开教学,他还草创巜野花》刊物,定时推荐、出版上乘作品,以激励学员写作。

他不止一次向我推荐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读书类》,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他说:“中文是诗意的,真正学懂,需要悟,需要跳脱出来;中文是实在的,读和写要结合,比如律诗、绝句、词赋创作不易。那是首先得'入古',腹中有诗词,谙熟韵律、平仄、对仗,才能创新,写出中规中矩,意境超脱的作品来。”

后来我发现他躬身创造的诗词数千,有《刘方元诗》上下两集,还赠给了我。

  

08

  中学语文老师也要会训诂,善欣赏 

他谙熟中学语文教学,那是因为国师毕业后就当高中语文教师。

“青云志在老弥坚,萧瑟行吟夜耸肩。蹙安捻须为底事,千锤百炼返夭然。万千难换随心句,久死犹拼有限年。但得知音频击节,醍醐灌顶胜酣眠。”(《次韵奉和蓁非兄七十抒怀有序》)

《次韵》可见,先生国师毕业后,曾当过萍乡中学高中语文老师。

蓁非是谁呢?诗人、《文心雕龙注疏》的作者,老萍中的校长,那时先生还任萍中的教务主任。“但得知音频击节,醍醐灌顶胜酣眠。”可见两人之交,如俞伯牙之钟子期,都是通古今、晓音律、有皓首穷经守杏坛的心志。

此后,先生调宜春师专,兼中文科主任。先生1964年秋,就调入江西师院院了,在师院他教文学理论、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任中文系副主任,担任文学院先秦两汉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于后学,他总是激励。“大器从来有晚成,吟坛数尔最蜚声。山川其舍犁牛子?卷帙终留墨客名。要剪逸致枝防杂秽,莫随流俗逐虚荣!英才坐到犹堪乐,岂必都门衣锦行。”(《和韵答李初阳》)

对于国家、民簇,他总是充满信心。“----应记,欧非波荡,海甸云翻,万方心坠!扶桑总辔,炎黄胄,不移志,任风云多变,摧花摇柳,依旧高张赤帜,指小康,再上层楼,井然第次。”(《瑞鹤仙--胡守仁同志古稀入党赋以为贺》)

这种信念,还表现在对党的信仰,胡守仁教授,72岁,他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七十行年,早已蜚声函丈。烛高烧,翩翩鹤。青云志在,壮心随年长。要人间,永留清响。   葵倾本性,难易平生神往。惊石破,得过归乎吾党,徙南㝠,共扶摇上。”(《谢池春--胡守仁同志古稀入党赋以为贺》)

多么想多多聆听先生的教诲,可后来呢,我一直和面临高考的学生拼搏在一起,为不误苍生前程,很少有机会去看先生。

只是忙里偷闲,间或温原在新华书店买到得先生的著作《四书今译》《孟子今译》。

  

为什么我想看他的今译呢?看今译,其实学训诂。

我在古文教学发现了不少疑难?《鸿门宴》樊哙闯宴,项王“赐之彘背,则与一生彘背。”“生”就是“生熟“”吗?课本没注,但译本多翻译成生的?难道到了汉代还“生食”?“茹毛饮血“?查《说文》,才信“生”通“牲”,猪腿、猪肘。“行李共其乏困”《郑武拒秦师》注“共”通“供”,“供”是后起字,怎么具备这个解释?“食以草具”《客孟尝君》),什么是“草具”?那餐具为什么让冯谖感到看不起?原来太粗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抱”是“抱着”吗?若琵琶女真如抱着琵琶很难遮面的。⑤“满手把菊'’萧统《渊明传》“把”就是“抱“啊,”⑥“凝绝不通耳暂明”“暂”没敢注,唐诗中该字解“突然”不少。“师者所以授业解惑也。”课本注“授”通“受”,真的吗?为什么同一文章中,却说“授之以诗书而习其句逗者”作“授”不用“受”呢?可见原本刊刻有误。“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本注“得,得当,适宜,是形容词,可后有个宾语啊,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呀!可见“得”,是动词,“说中”的意思。”类似诸多的疑问,经训诂都得到真意,可见训诂对中学语文老师很重要。

今译的境界是信雅达”,达到“三境界”前提是训诂,即严谨训诂经过音训、字训、义训、出处、笺注、古文名著中举例、梳理,求真,才能“信雅达“!

我对“中庸”没有好的印象,望文生义,以为就是“中间”,“中庸之道”就是“骑墙”,“三条路走中间”啊!

后来读了先生的《四书今译·中庸》,知道《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书中解释都是对《中庸》的解释,对于这些解释,子思孔子的孙子,担心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给了孟子。什么是中庸呢?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定理”,可见“中庸”“中正”是人间“正道”“公理”,“中正”在《易经》等先秦文献中就出现了。怎样对待“中庸”,可以见“君子”与“小人”那就是“君子何以中庸?乃随时审处其中,小人何以反中庸,乃肆焉以行。”孔子曾经表扬自己的学生颜回:“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矣。”“中庸”,不易做到,所以知识分子奉为最高修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体现中庸。这样,将词义、文意、示例联系起来,“明字句,得精神”,“中庸”也就变曲象为具象,豁然开朗了。

我知道:今译的境界是“信雅达”“明字句,得精神”,信:;忠实; 雅:美好; 达:通顺 。由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那是翻译三境界!

而达到“三境界”的前提是训诂,即严谨训诂,其中音训、字训、义训、出处、笺注,虽有的可以借鉴,但都需要考証、梳理,求真,才能“信雅达“!

以前,我对“中庸没有好的印象,望文生义,以为就是“中间”,“中庸之道”,就是“骑墙”,“三条路走中间”啊!

后来读了先生的《四书今译·中庸》,才知道《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孔子的孙子,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给了孟子。什么是中庸呢?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定理”,可见“中庸”是人间“正道”“公理”“中正”,“中正”在《易经》等先秦文献中就出现了。怎样对待“中庸”,可以见“君子”与“小人”那就是“君子何以中庸?乃随时审处其中,小人何以反中庸,乃肆焉以行。”孔子曾经表扬自己的学生颜回:“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矣。”“中庸”,不易做到,所以知识分子奉为最高修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从词义、文意、示例联系起来,“中庸”都豁然开朗了。

中文是很有意蕴的文字,一个词,一段经典,如切如琢,往往能孕育许多美趣来。

值得旁及一笔的是师大的校训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中正”在《易经》等先秦古籍上早已出现,师大,包括像刘方元、余心乐、胡守仁、陶今雁,那样的先生,有“中庸”风范,倡导弟子冷静思考、勇于实践、不偏不倚、坚持真知、真理,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合江西师大传统、文脉、精神和底蕴。

一次,我去南昌开语文教学研讨会,去看望他,他已74岁,退休,但还是没有闲下来,还在带硕士研究生,只是更没有时间、精力再出书了。

他感到有些惋惜,说:“训诂、今译也是写作;写作,是一种乐趣。”

怕我不明白,又补充:“哎!做古代文化传承、研究的人,假如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熟读文史经典,那就要尽量活得长久一点,健康一点,用生命的长度来弥补学术的广度、深度。就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对于人生的有限是很敏感的,对后学有益的事,只想不遗余力,只争朝夕去做。一个民族的自信,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文化,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中,能与时俱进。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外文,西方科技,那是不错的。但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文化,励志研究的少了,这样下去,中国文化的不少精华被失传,被同化,让人担心啊!其实,中国文化也是科学,像《易经》就是科学,《易经》乃"五经之首,还是群经之始"。中国文字或许起源于占卜,《易经》中提及,这个因素与后来形成单音节的汉字委实有密切的关系。看汉字,字与字的组合,千变万化文章,那是璀璨夺目的世界!可其博大精深,非皓首穷经所能及。”

0 9

永远的先生


他为人心气平和、为学严谨求精、为师躬身垂范。

人这一辈子,惋惜的不是陌生,而是熟悉,对你有了感情,有大恩,像父母给你生命,夫妻给你温馨,恩师给你智慧,挚友给你救助,党和国家给了你一切-----你却很少回报。

人这一辈子,多少遇见?但多擦肩而过,而恩师却不同,传道、授业、解惑,恨不得给你全部!

先生是2011年初去世的。我感到“空虚无处所”。后来我谋职上海,多路过南昌,但我没有在昌待留,因为那里已无先生。

我怀念先生,因为他是我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给我生命,而吾师给我谋生的本领。尤以像先生那样严爱相济的恩师,我的为人、治学、做事业都有他的影子,也许当时往往来不及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品味越深深地感恩。

他是仁者,仁者爱人,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一直与学生感情融洽,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表现对后学寄予无限期望的目光上,口吐莲花的厚厚的嘴唇上,始终面带微笑的脸庞上。

他学高,是学者,更是智者、思想者,从他年轻在国师的爱国热情中,从他励志杏坛的教学中,从他著述是真知灼见中,从他提携同行后学的至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睿智、博学和信仰。

他是位胸怀广阔的人,大德之人,仁者,仁者寿,活到95岁,超越了生命的有限甚至大限。

然,他的音容笑貌、治学风范、数乘著作,授之以渔大恩德还在!

他没有远去,他是我----还有许多后学的永远的先生。

于是,作五绝·远师

空虚无处所,只逊远恩师。

授受应尤最,灵犀自得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