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顾名思义,是盛放鼻烟的容器。 鼻烟(snuff)源自西方,清早期已在中国出现,音译为“士拿乎”。 是以上乘烟草为原料,混合芳香植物与香辛料,再调入冰片、薄荷、麝香等中草药,多次研磨形成极细的粉末制作而成。当中之精品还需额外密封陈化数年,经与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烟草中的烟火气与呛鼻味道以得到清香馥郁之味。颜色有黑紫、老黄、嫩黄等,味道则分酸、膻、糊、豆、甜五味,以辛酸者为佳。取用时将粉末直接吸入鼻中,通嚏轻扬,时人认为有提神醒脑,活血辟疫之效。 ![]()
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提到:
![]()
这种“不可一日不闻”的全民爱好不仅易上瘾而且昂贵,明清时期,一两鼻烟名贵者须白银数十两。普罗大众自然是与此等上品无关,只能偶尔用些边角货聊以解馋。 ![]() 而对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仅在鼻烟的精细讲究上下功夫又稍嫌不过瘾,必配以美器方能彰显身份。因而成就了一个庞大而精彩纷呈的鼻烟壶市场,掷千金求一壶者大有人在。市场不缺钱,能工巧匠们自是各显神通,众多材质,色彩,造型各异的大量精美赏心的鼻烟壶不断推出。既然是彰显身份之用,黄金、白玉、翡翠,象牙等名贵材质自是不会缺席。 ![]()
此件天球瓶造型玉燮龙鼻烟壶造型饱满,器型灵感源自明朝永宣时期创烧的瓷器天球瓶。烟壶高6.2厘米,器腹浮雕一螭龙盘绕整周,线条生动流畅。壶盖铜镀金镶红宝石一颗,下连金匙。 烟草鼻烟均为外来之物,它们是何时传入中国的?烟草原产于美洲,在当地有数千年的种植与应用历史。其在欧洲的流行则要拜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所赐。1492年(明弘治五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当地印第安人以一种金色干叶作为贵重礼物赠送给这位远道来客。这些金色干叶就是烟草。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之后又通过海上陆地各类通商贸易渠道迅速传播至全球。 ![]()
烟草传入我国一般被认为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隆庆万历朝),最早由菲律宾传播到福建、广东一带,后再北传;稍晚也有自日本传播到朝鲜再到我国东北的第二条传播路线。明代哲学、科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九草木类中记载:
注:1. 烟草早期在北方被称为淡把菇或淡肉果。 2. 九边为明代在国土北部边防线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包括: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陕西、甘肃九镇,也称“九边” ![]()
可见万历晚期,烟草的种植与吸烟习俗已经北传至全国。杨士聪在《玉堂会记》中甚至提到:
![]()
鼻烟传入中国的时间则有些争议。晚清书法篆刻家赵之谦认为是始于明万历年间。 在其所著的《勇庐闲话》中有相应记载:
我们看到在这段记录中赵之谦不仅明确了鼻烟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还确认了具体由谁将鼻烟带入了中国。不过,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明史·外国列传·意大利亚》、《帝京景物略·利玛窦坟》中,关于明万历九年利玛窦初入中国的记载,并没有敬献鼻烟的记载。也就是说,上述观点仅为赵一家之言,为孤证,并没有其他史料相佐。 ![]()
有关鼻烟的确切记载最早出现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编纂的《熙朝定案》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第一次南巡至南京时,西洋传教士华嘉与汪濡望向康熙敬献了四样方物,而康熙帝仅将其中的鼻烟收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所进贡品中,包括鼻烟四瓶、水晶烟盒一个、玳瑁烟盒一个、蜜蜡烟盒一个、起花铁烟盒一个。 ![]()
可见清康熙时鼻烟已经兴起,其流入宫廷的时间确定在清早期不晚于康熙时期是比较稳妥的。 这些当作贡品献给宫廷的西洋鼻烟兼具药用价值(其时观点)与尼古丁所带来的兴奋感,毫不意外,一经流入即获得了宫廷的好感。前文中提到,烟草的一条东传路径是自日本入朝鲜后入东北,因而满人在入关之前已有吸烟之风。《东华录》中记载:
![]()
康熙皇帝本人是不吸烟的,他认为“烟为最耗气之物”,并厌恶周围大臣吸烟,但对鼻烟却来者不拒,可见鼻烟在清宫中的流行或许还与其不点明火,不吞云吐雾影响周围环境的特点有关。 鼻烟盒与鼻烟壶鼻烟传入欧洲之时,使用烟斗吸烟的方式已经在各阶层普及。追求新奇的王室贵族渐觉这种“烂大街”的吸烟方式粗俗陋鄙,因而吸闻鼻烟的新方式于18世纪迅速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开来,绅士淑女们将这些研磨极细的优质鼻烟装入各类精致的小盒中,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在各种场合中使用,这些小盒即是鼻烟盒。 ![]()
鼻烟盒通常不过手掌大小,常见者或方或圆。早期作品若正中有人物肖像装饰,大多为皇室贵族用品。 ![]()
鼻烟盒制作材质依主人品味与财力不同有所区别,最上等为黄金所制,其上镶嵌钻石珠宝,珐琅或着漆装饰,稍逊品级还有银制、玳瑁、瓷制等。 ![]()
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一些专业生产鼻烟盒的制造商(如:Joseph Etienne Blerzy、Meissen等)开始出现,他们甚至还会按季推出当季新品鼻烟盒,紧跟时尚潮流。 ![]()
对于鼻烟盒,小说《红楼梦》中亦有记载: 第五十二回
![]()
我们的民族对于吸纳与改良外来事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 虽然接纳了鼻烟,但我们对鼻烟盒的兴趣着实不大。西洋一味地追求贵金属与闪耀宝石堆砌的审美没有被接受,广口平盒的设计也并不称心。依照东方文化的审美与使用习惯,清代宫廷开始将其改为小口广腹器形。有些许古代药瓶的意思,烟壶盖下还连带小匙,便于储存鼻烟与外出携带。于是鼻烟盛具便有了新的名字,鼻烟壶。 ![]()
清初文学家王士禛在其所著《香祖笔记》卷五中记载:
![]()
清初鼻烟壶大多为玻璃材质(也有铜胎珐琅一类),色彩丰富,主要为宫廷制造,品相上乘。康熙一朝鼻烟壶更多受到西洋艺术风格的影响,甚至在初期烧制时,多有西洋工匠的监督指导。然而很快,我们就在这种油画式审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画风逐渐东方化,日后更是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反过来又影响了欧洲与美洲诸国。 ![]()
亭台楼阁,花鸟虫鱼等中国题材渐成主流,珐琅彩、粉彩这些原本应用于陈设瓷上的技法开始逐步应用于鼻烟壶的烧制之中,其典雅清丽的画风更符合中国传统含蓄内敛的审美偏好。这些创新性的探索,都为此后鼻烟壶进入艺术创新大爆发时期奠定了基础。 集中欣赏鼻烟壶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改良发展,并逐步艺术品化。尤其是从18世纪开始,雍正、乾隆两位文化艺术造诣颇高的统治者将鼻烟壶带入了一个新时期。乾隆皇帝更是一方面继承康、雍时期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极力拓展创新,开创了一个极具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多元创作阶段,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鼻烟壶艺术品。 ![]()
以下,@春秋十二章 与各位朋友一起集中欣赏部分鼻烟壶精品。 ![]()
![]()
![]()
此件为古玉新作,整器由乾隆自藏春秋时期兽面纹剑摽(安装在剑鞘尾端的玉饰品)改刀而成。上配铜镶猫眼石盖,古朴考究,别具一格,是乾隆以古玉收藏新用于鼻烟壶中的代表。 ![]()
![]()
锦盒内一组十件鼻烟壶,皆利用状似福瓜的和田玉籽料整挖而成,壶身保留有籽料天然皮色。壶盖以不同色彩宝石制成蒂头加以区分。了解和田玉的朋友自然该多看看,你们懂的。 ![]()
![]()
![]()
![]()
![]()
![]()
![]()
松石水晶,翡翠玛瑙青金,各种材质选择之考究令人侧目。无需额外装饰,已然足够动人。 ![]()
![]()
![]()
![]()
![]()
![]()
![]()
竹节匏器,荷叶蝴蝶,野趣生机,令人爱不释手。 ![]()
![]()
![]()
![]()
![]() ![]()
清·乾隆·蓝色透明玻璃刻花鼻烟壶 ©️春秋十二章 制图 ![]()
![]()
我们更愿意称那一时期的玻璃器皿为料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多看多想,相信不难明白。 致敬美好晚清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中曾说:
呼朋唤友,赏玩品评,好不热闹...... 无论这些方物拥有者不惜重金的初心是为好胜,虚荣还是真正出于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同样要感谢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者。他们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真正的艺术,留下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品味与令人叹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春秋十二章在文章最后提醒各位:珍爱健康,远离烟草(包括鼻烟)。 当然,欣赏把玩精美的鼻烟壶还是有益身心的。看了文中所介绍的鼻烟壶,您更喜欢哪一个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春秋十二章——专注研究传承中国古典首饰服饰与生活方式。带您亲近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订阅关注。 【参考资料】 1. 傅秉全. 鼻烟与鼻烟壶. 紫禁城,1986.03 2. 朱培初. 清代北京和宫廷的鼻烟壶. 紫禁城,1986.03 3. Faith Dennis.French Snuffboxes In The Wentworth Collection 4. 王佐贤. 鼻烟. 紫禁城, 199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