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过夏至,只知道吃面可不够

 阳的阳 2022-06-21 发布于天津

今天(6月21日)是夏至。何谓夏至?清代钦天监官员陈希龄在《恪遵宪度》中写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那一天,夏至之后太阳南移,白天逐渐变短。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初伏)的时间起点,一年最热的日子开始了。那么老北京人过夏至都有哪些讲究呢?今天我们就为您盘点一下。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不说您也知道,老北京人过夏至讲究吃面,这个习俗很早就有了。夏至这一天,很多人讲究吃凉面,凉面既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据说大诗人杜甫就喜欢吃槐叶冷陶面,他还写了一首诗《槐叶冷淘》,诗日:“青青高槐,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然欲无。”

热汤面

也有人喜欢在大夏天吃热面,吃完出一身汗,据说有“辟恶”之意,可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到新川面馆吃凉面是北京人的习俗

明代的《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问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其中所说的“过水面”,不是指煮熟过冷水的“白坯面”(白面条),而是加了调料及菜码的过水面。

老北京的调料通常是炸酱和芝麻酱,菜码一般是各种时鲜蔬菜,如嫩黄瓜丝、小萝卜丝、水焯掐菜、嫩豌豆苗配上大蒜瓣。吃面时舀点芝麻酱与面拌匀,再撩点三合油,加点米醋,放上各样菜码,调拌好,这样的芝麻凉面,正是老北京典型的吃法。

吃面也少不了蒜,老北京人爱吃“糖蒜”。民俗学家张次溪写的《北平岁时志》中记载:“夏至日,人家多食面条,且制糖蒜,以是时蒜适成熟也。”

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

凉糕角黍

在老北京的夏至还有“尝黍”的习俗。民谚所云:“夏至尝黍,端午食粽。”古代祭祀祖先常用黍和鸡作为贡品,尝黍习俗主要是仿照两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庆丰收时的传统仪式,古人将黍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起来,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先拿黍祭祀了祖先,再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将黍蒸熟了品尝。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夏至尝食角黍是一种欢庆年丰的象征。

什刹海小吃摊上的姐弟俩。男孩光头赤裸上身是“小小子儿”的夏天标准形象,小女孩却是衣着整齐,正在吃的大概是凉糕或者凉粉。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食俗。“百年老号”月盛斋马家老铺恢复该店断了多年夏至传统服务项目——“买肉送老汤”。方非摄

过去卖冷饮都打一种铜制的响器叫冰盏,声音清脆悠远,是老北京夏日特有的声音。

老北京夏日送水的

1924年老北京采冰人。

夏至后进入天气燥热的伏天,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则被称作“苦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从吃夏至面开始就着的糖蒜就可知葱蒜瓜果好夏季防暑,此时人们就更会进食此类食物,多吃凉粉、酸梅汤、瓜果等冷食凉食,服用冰块。

明清时期北京有专门的采冰人,冬天在河湖水域打冰、采冰,再排子车把冰运到冰窖,以供王宫、贵族夏天享用。清廷在立夏这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结合瓜果食用则正是现在的我们所熟悉的的“刨冰”和“水果捞”。

彩扇扇风粉脂抹

夏至,老北京的妇女都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2012年,感受夏至文化,邻里送扇活动。江峻摄

夏至祭祀

明清时期,夏至的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明代诗人、散文家王慎中的这首诗所记述的正是夏至节之际皇帝率百官到地坛祭祀地祗的情景。

夏至地坛仿清祭祀表演

京城中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祭祀场所正是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不同的祭祀用。《北平市志稿·礼俗志》记载:“每年夏至,方泽大祀。方泽者,乃地坛也。”

夏至节之际的地坛祭祀之规模与复杂繁琐程度不亚于天坛祭祀。夏至前25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3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备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

祭祀其分9个仪程:祀礼奉黄琮,献郊祀制帛,供特,中和韶乐奏《祈平之章》,乐九奏,舞八佾。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行三跪九叩礼,各从位遣大臣恭代行礼,从迎神至送神,历时2小时之久。在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坛庙会上,我们仍旧能看到当初地坛祭祀时的部分场景复现。

京师求雨

祈雨活动中,龙王神位已经被抬出,各路民间花会队伍正在进行表演。

黑龙潭龙神庙的神像被抬到日头下暴晒。

作为干旱少雨的北方城市,夏至求雨也是老北京的必修课。求雨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这类仪式常让巫女主持。因为民间认为雨属阳性;雨神成为雨公,女性求雨,能够吸引雨公下雨。古时人们通过这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但是,雨水过多后,为了晴天到来,人们也会施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

图 |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文 | 程天盈 (资料来源《老北京的趣闻传说》《北京民俗文化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