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成为强者——错误归因和自我关注

 Richard_X 2022-06-21 发布于江西

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落后、失败、犯错时会习惯性的选择不同的归因,从而采取不同的行为

我们如何影响孩子,避免他们自动进入负性错误归因呢?

Image

还是先帮助孩子建立新的认知:

当人们开始从事新的或者困难的事情的时候,内心焦虑是正常的;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煎熬挣扎是一定会有的;没有进展,或者失败犯错时,灰心失望的情绪也是很自然的

告诉孩子们:因为这种情绪是很自然正常的反应,所以感受和接受它,不要抗拒它,也不要逃避它;不要为自己有这种情绪而自责

告诉孩子们:无论是主观感觉难受,还是事实能力落后,要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这正是他们成长的过程的正常体现而不是他们能力低下或者天生就笨

孩子们对理性的道理不那么容易接受,但对这些直接的视觉信息,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给孩子们看了科学视频:大脑神经在学习新技能和解决新的问题中,是如何一点点产生新的触突链接

孩子们对自己大脑里的变化很好奇也很惊叹:原来我感觉到很着急,很烦躁,痛苦,这种体验正是神经触突在使劲去努力改变的时候,只要我再坚持下去,给大脑神经触突完成更紧密的链接的时间,那么我的大脑神经又完成了一小步“升级”,我就变的更加聪明了,持续努力后,我可以更棒!

那我再坚持一下吧!不是我比别人笨,我可以变的更好,更强;只是我还需要努力

永远不能在问题本身解决问题。作为家长、老师,如果用根性思维去继续往深里想,为什么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失败、犯错、落后会那么自然的产生“错误归因,问题源自哪里?如果不找到根部源头,只在枝叶上下功夫,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源自我们的过去经历。

从身边的小环境来说,父母或者老师,这些对孩子很重要的人,无意识的语言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们自然的认为他们的话就是“断言”

我记得小时候,和妹妹第一次跟妈妈学织围巾,妹妹很快捣鼓出来,我费了更长的时间琢磨,似乎还糊里糊涂的,爸爸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还记得:“这孩子手拙”

结果是,妈妈妹妹织得出各种花样,而我再也没去学织毛衣,因为我天生不行

在家里,小时候的我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事反应特别快或者做的好而得到父母或亲戚的夸奖:这孩子聪明!有前途;但如果我们很努力,但没有什么明显收效或成果时,则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可能这些事情是我们正感兴趣的事)。

再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教育现实是: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孩子们互相竞争,老师们互相竞争,学校之间相互竞争,各种内卷的竞争加剧了家长的恐慌和焦虑

与此同时,前有蔡美儿后有谷爱凌,这些父母和孩子炫目的成功,深深的触动了太多父母的神经,这都激发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必须成为人生赢家的斗志:必须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名校,考出好成绩,还要有炫目的特长,来证明自己的孩子有天赋,有才华,更有竞争力,从而证明自己是更好的父母…….

与此同时,内心深处,这些父母,害怕失败的程度,已经到了面对传染病的程度,因为失败意味着自己的人生无价值

那么,在竞争中,孩子不能够自我激励,家长就要提供激励,而他们的激励通常是“你看谁家的XXX”,你如果能排名到第XXX,我们奖励你xxxx

事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并非每个人都能进入前1%甚至,5%也很难

所以,大部分孩子们很小开始,就从不断考试和排名或各种选拔的竞争中得出了一个简单的信息:你要么是学习快的,要么是学习慢的,要么是聪颖的,要么是天赋不高的,要么是胜者,要么是输家

甚至那些非常优秀的孩子,也充满了焦虑甚至恐惧。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据朋友说:孩子平时睡觉很浅,经常脾气烦躁。通话时,那孩子不止一次问妈妈: 如果以后我成了一个普通人,那怎么办?——追求优秀和引人注目,一旦无法做到完美,他们就会感到崩溃,因为他们所有的价值都被证明在这些成功中

家庭和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结合起来,让本来充满好奇不断探索的孩子们越来越害怕犯错;害怕自己显得不够聪明;更害怕失败,成为输家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能只怪父母,因为大多数父母从小到大也是这么一路被筛选过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集体潜意识,很难快速改变

怎么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更加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更关注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特质是不同的,老师的关注点,引导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昨天比,

“经过这段时间努力,你的引体向上从完全不标准到标准,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我看到你每天都都努力的练习分解动作”,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反馈;

你很努力,两个月期间词汇量增长了1000多个!——给予结果清晰明确的反馈

而“看那个XXX,年龄比你小,引体向上比你做的好多了,你还不加油”“XXX和你一起进入学堂两个月,他都增长了2000个单词量了,你要努力啊”只会让孩子更加羞愧自责或者逃避——我不练了,不玩了,你就没得比了

当老师家长关注过程时,肯定孩子的具体的努力而不是夸奖他们聪明时,孩子则会做好“努力”方面的事,因为聪明他们控制不了,努力不努力是他们能够控制的部分

反之如果老师家长都关注结果,孩子则会尽力迎合,当他发现自己不能达到家长老师的比较结果,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时,只能逃避或者放弃

Image

        学堂给孩子的嘉奖荣誉,不是“你很优秀”而是“你很努力”

所以,老师家长可以不要求孩子必须“拿100分”“进前三”,但必须要求孩子认真的对待学习

还有,当老师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孩子的时候,孩子不容易自我否定,从而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和接纳自己。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生适合读书,如果老师只用学习成绩一个标准来评价孩子,那么不少孩子的人生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标签。老师要做的事,从为人、做事、运动各方面去看,孩子是不是有自强的心态,如果任何一个方面有,就给予明确的反馈和鼓励,而某方面的强项,能给到孩子自信,这可能会让孩子有力量去面对弱项

二,把错误和人分开

我不能接受(认同)你的撒谎这个错误,但是我能接纳你这个人,我们相信你会从这次失败/错误中反思自己,并且获得成长——这是我们对一个看似乖巧但多次撒谎的孩子说的话;也是我们对孩子犯错的态度。

我们相信,孩子们是在一次次跌绊中学习越走越稳的,因为,真正的成长必然是在一次次独立自主的尝试包括犯错中成长。

回头看我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渣生逆袭(分流后的逆袭,和我们对待他犯错的态度,有比较直接关系

无论是在我被沃尔玛警察电话传唤去认领偷东西的儿子时,还是发现他才保证不打游戏,又偷着疯狂玩的时候,我们都是咽下怒火和慌乱,只说了一句话:你是个好孩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傻事?——虽然他不止一次做了傻事,但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他的错误否定他这个人

坚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成长,不给孩子贴标签,不因为孩子的某些阶段性的问题给孩子的人品或者能力定性;孩子才会有力量改变和成长,而不是把能量消耗在羞愧和逃避、防卫

同时家长不回避问题,接受事实,孩子承担要承担的后果,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知道自己到底要在哪方面去改

做到这点,需要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自己也不要过于苛责,无需扮演完美角色。所以,我们会坦率的跟孩子们说:上次那件事,我做的有问题……请你原谅没有人会完全不犯错,老师(爸妈)也一样

孩子们不是光听父母老师讲道理,就学会如何不怕犯错,接受努力后的失败的。你得先做到:直面错误,接纳错误

不过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现在孩子们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不能面对挫败,还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于关注自我,这又回到7岁以前的教养问题了,展开说又是一大篇文章。

简单的说,如果我们真的就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好一件事上,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那么多负面情绪,我们可能会茶饭不思的想办法,找路子,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担心别人怎么看我,担心自己不如别人等,才会出现“不能接受”的情况

所以,老师家长要做的很关键的一件事是:不要让你的孩子太关注自我——太把自己当回事

记得到有个孩子被父母送到学堂,原来在他国际学校读书,来到学堂,无论运动、做事、思维、还是词汇量都没有赶上新教育的同龄孩子们。听同学们说,他最爱聊的就是:脚上这双限量版的名牌鞋,自己是如何排队苦等花了6000元等成为全市第一个买到的“尊贵顾客”,国际学校班上的同学是如何艳羡他的这双全市第一双头牌鞋子;他还有个喜好,常给其他同学起贬损外号。虽然父母很希望他能留在新教育学堂,但是他们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好言相劝,但他坚决不同意,家长不得不飞机来、飞机去带他回家

对于这样的孩子,清一山长给到父母的建议就一句话:想回家可以,自己走回来。走丢了,我们再生一个!

看上去很绝情,但其实就是帮家长去破孩子的“自我关注”——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个世界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没有那么重要,你想舒服,我们不伺候

但是,父母的深情厚爱,岂能无处安放?孩子又岂能不善加使用?

还有,山长建议家长在每周和孩子通话时,交流的主题是:责任和荣誉。比如:你有没有浪费上学的时间?你有没有做能够让父母为你骄傲的事情?这个星期你最感恩的人是谁?为什么?谁身上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自己哪方面是同学们的价值伙伴?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或者促进同学们的进步?你帮助了学堂、老师、同学了什么?下周有什么可以贡献的?

但是,很多家长,通话最爱问的还是:宝贝,你想我们了么(家长自恋)?宝贝,你最近心情好么?宝贝,你需要些什么?妈妈给你寄啊(家长拯救),接着,就是盘问学习学了什么,学了多少,为什么就学这么些?.....一打电话都是一个多小时,关注点就绕这这点事打转转,不是孩子自己就是孩子的学习进度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但是不要喂养孩子的“自我关注”——让孩子有虚假的优越感、自恋式“高自尊”、自以为是,这样的孩子,但凡感觉不如人,甚至没有找到优越感,往往会选择抱怨,或者放弃、逃避,当然也爱吹嘘;面对失败则恐惧、好推卸责任

Image

真正的强者,他们能够自我接纳,做到专注当下,关心他人接纳失败和犯错,每天不断的超越昨天的自我——这是我们一直努力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这也是新教育的核心:成为一个经营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