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滑石白鱼散中白鱼当为榆白皮 姜宗瑞1王福磊2* 滑石白鱼散方出自《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及脉证并治第十三》:“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1]由条文可知, 此方主要治疗与小便不利相关的病证。 白鱼是衣鱼的别名, 笔者在《中药大辞典》 查阅衣鱼附方 8 首, 其中 7 首方的主治与小便不利无关。白榆是榆白皮的别名, 与白鱼同音, 在诸多本草著作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中均类以榆白皮是滑剂的主药。 笔者查阅《千金要方》 中含榆白皮的方剂 22 首, 其中 14 首与“滑可去著” 有关;《外台秘要》 中含榆白皮方剂 23 首, 其中 18首与小便不利相关。 足见榆白皮治小便不利应用之广泛。 笔者将榆白皮应用于临床治疗小便不利之病证, 疗效确切。经广泛查阅文献及临床验证, 笔者认为滑石白鱼散方中白鱼当为榆白皮。 1滑石白鱼散中白鱼名用之辨 《金匮要略讲义》 五版教材认为滑石白鱼散方中白鱼为衣鱼的别称, 临床中当用衣鱼。[2]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中, 张大昌先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关于滑石白鱼散方的注者多以为方中之白鱼, 即衣中白鱼, 或云蠹鱼, 乃虫之名鱼者。《药征续编》:'仲景之方无以异名之。’ 诚然也。 是方中之白鱼不可误认为衣中白鱼也。《史记· 周纪》:'武王伐纣, 白鱼跃于舟。’ 《本草纲目 》 载白鱼, 即鱼。 盖白鱼, 即鲫鱼也, 其鱼自喜跳跃, 故可跃于舟。 该鱼功能利水, 《金匮》 滑石白鱼散, 正治小便不利, 白鱼为何物, 不亦昭然乎。”[3]笔者认为: 滑石白鱼散中的白鱼也非张大昌先生所述之鲫鱼。 若是鲫鱼, 如何制散? 不过, 鉴于张大昌对衣鱼的怀疑,触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 无论滑石白鱼散方中之白鱼是指衣鱼、 榆白皮, 还是鲫鱼, 从《金匮要略》 问世至今, 鲜有临床应用者。 其次, 在《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中, 按照仲景先师的行文习惯, 每用动物药, 必当详细阐论炮制方法,如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 熬) 等。 但此方中未对白鱼做任何阐释, 此方中白鱼若是动物入药, 却不详论炮制方法,值得怀疑。 以滑石为主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 古人称为滑剂, 陈藏器《本草拾遗》:“滑可去著, 冬葵子、 榆白皮之属是也。”[4]张大昌先生《汤液经法拟补》:“北东其位丑, 阳气始生, 地气始动。 其宿咸池, 其气滑。 经云: ' 滑可祛著。 ’ 其方咸池,榆皮、 葵子、 黄芩、 滑石属。”[3]药分十剂, 是古人对药物方剂的分类, 每一剂所列举的药物均是常用药, 可谓是本剂的“人大代表”。 滑剂的代表药榆白皮名列其中, 可见, 榆白皮是一味治疗小便不利的常用药、 代表药。《中药大辞典》 记载, 榆白皮“ 又名: 粉(《诗经》), 白榆(《毛诗传》 ……”[5]据此而知榆白皮有“白榆”这一别名。 据此, 笔者认为滑石白鱼散中“白鱼”“白榆” 音同而致误, 滑石白鱼散应为滑石白榆散, 或言滑石榆白皮散。 2文献考查 2.1 衣鱼(别名白鱼) 的文献整理 《神农本草经》:“衣鱼, 味咸, 温, 无毒。 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 小儿中风, 项强, 背起摩之。 一名白鱼, 一名蟫。生平泽。”[6]虽《神农本草经》 有小便不利的记载, 但不见后世医家应用。 《中药大辞典》 中衣鱼后附方十首:(1) 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 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 杵为散。 饮服半钱匕, 日 三服”(《金匮要略》 滑石白鱼散)。(2) 治中风, 口面㖞斜:“医中白鱼七枚。 先摩缓边, 次摩急边, 缓多摩, 急少摩, 才正即止”(《圣济总录》)。(3) 治小儿天吊,眼目 搐上, 并口手掣动:“壁鱼儿一十五枚(干者十枚, 湿者五枚)。 以奶汁相和, 研烂, 更入奶汁, 同灌口 中”(《圣惠方》)。(4) 治痫:“衣中白鱼七头, 竹茹一握。 上二味, 以酒一升, 煎取二合, 顿服之”(《救急方》)。(5) 治小儿百日 内涎壅吐乳:“书中白鱼七枚, 烧灰研细, 乳汁调服一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白鱼灰散)。(6) 治小儿胎寒, 腹痛汗出:“衣中白鱼二七枚, 以薄熟绢包裹, 于小腹上回转摩之”(《圣济总录》 衣中白鱼摩方)。(7) 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衣中白鱼、 僵蚕等分为末。 井花水服之, 日三服, 瘥”(《普济方》)。(8) 治小儿重舌:“衣鱼烧灰, 敷舌上”(《千金方》)。(9) 治眼翳:“书中白鱼末, 注少许于翳上”(《外台秘要》 引《深师方》)。(10) 治瘢痕突出:“衣白鱼二七枚, 鹰屎白一两。 上二味, 末之, 蜜和以敷, 日三五度”(《千金方》)[4] 。 以上附方 10 首中, 衣鱼治疗小便不利者仅滑石白鱼散 1首。 若按照笔者观点白鱼是榆白皮, 则无一首方剂主治小便不利的。 2.2 榆白皮(别名白榆) 的文献整理 《神农本草经》 中, 榆白皮属上品药:“榆皮, 味甘平, 主治大小便不通, 利水道, 除邪气, 久服轻身不饥, 其实尤良,一名零榆。”[5]查阅《千金要方》, 书中含榆白皮的方剂共 22 首, 其中治小便不利、 消渴、 淋证、 难产、 胎死腹中, 均属“滑可去著” 的方剂有 14 首。 由简至繁详列于下[7] :(1) 治虚劳白浊方:“榆白皮切二升, 水二斗, 煮取五升, 分五服。”(2) 治胎死腹中, 若母病欲下之方:“取榆白皮细切, 煮汁三升, 服之即下, 难生者亦佳。”(3) 治渴, 小便利复非淋方:“榆白皮二斤切,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一服三合, 日三。”(4) 治妊娠小便不利方:“葵子(一升)、 榆白皮(一把, 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 服一升, 日 三。”(5)(治大便不通) 又方:“桑根白皮、 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咀,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6) 治胎死腹中, 真朱汤方:“熟真珠(一两)、榆白皮(切, 一升), 上二味以苦酒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死胎立出。”(7) 治大小便不通又方:“ 葵子( 一升)、 榆皮(切, 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三服。”(8) 治膀胱急热, 小便黄赤, 滑石汤方:“滑石(八两)、 子芩(三两)、车前子、 冬葵子(各一升)、 榆白皮(四两), 上五味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9) 治难产方:“槐枝(切, 二升)、 瞿麦、 通草( 各五两)、 牛膝( 四两)、 榆白皮( 切)、大麻仁(各一升), 上六味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半,分五服。”(10) 治肾热应胞囊涩热, 小便黄赤, 苦不通, 榆皮通滑泄热煎方:“榆白皮、 葵子(各一升)、 车前子(五升)、赤蜜(一升)、 滑石、 通草(各三两), 上六味咀, 以水三斗,煮取七升, 去滓下蜜, 更煎取三升, 分三服, 妇人难产亦同此方。”(11) 治胞转方:“榆白皮(一升)、 石韦(一两)、 鬼箭羽(三两)、 滑石(四两)、 葵子、 通草、 甘草(各一两),上七味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12)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 如栀子汁或如黄柏汁, 每欲小便即茎头痛方:“榆白皮(切, 一升)、 滑石(八两, 碎)、 子芩、 通草、 瞿麦(各三两)、 石韦(四两)、 冬葵子(一升)、 车前草(切, 一升), 上八味咀, 以水二斗, 先煮车前草取一斗, 去滓, 澄清, 取九升, 下诸药, 煮取三升五合, 去滓, 分四服。”(13)(治诸种淋方) 又方:“榆皮(一斤)、 车前子、 冬瓜子(各一升)、 鲤鱼齿、 桃胶、 通草、 地脉(各二两)、 瞿麦(四两),上八味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 三。”(14) 治肾劳实热, 小腹胀满, 小便黄赤, 未有余沥, 数而少, 茎中痛, 阴囊生疮, 栀子汤方:“栀子仁、 芍药、 通草、 石韦(各三两)、 石膏(五两)、 滑石(八两)、 子芩(四两)、 生地黄、榆白皮、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味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经查《外台秘要》 中含榆白皮的方剂有 23 首, 其中均属“滑可去著” 的方剂有 18 首, 文繁不录原文[8] , 彰显了榆白皮在唐代作为滑剂的重要地位。 3榆白皮的应用价值 榆白皮的用药部位:《神农本草经》 并未明确榆白皮的药用部位, 《中药大辞典》 记载身皮、 根皮均可入药。 笔者考察河北乡村, 常见到走街串巷卖榆面(即榆白皮制成的面) 者,以根皮自 诩, 可见民俗认为根皮优于身皮。 因此, 笔者主张以根皮入药。 榆白皮埋没近千年, 药店多不备此药。 榆白皮虽名白皮, 实际上即便刮去了外层的赤皮, 其内皮也是白赤相兼, 若制成榆面, 更是呈粉红色。 榆树的果在河北当地名为“榆钱儿”, 春天先生此物, 后生叶。 因其春天结果, 此时树根必极力上奉, 下必空虚, 因此, 笔者以为榆白皮宜秋后挖者为佳。 榆白皮的体用: 笔者把榆白皮的药用特点总结成了两句话: 春行秋令, 性滑体粘。 春天结果, 肺金收降之用全, 故治失眠、 疗癣[9] ; 性滑利窍祛积滞, 体粘涩精益元真。 著名民间中医沈谦益先生曾说过, 饥荒之年, 人们以榆白皮粉为食,多致便秘。 既然是滑剂, 《神农本草经》 明言:“主治大小便不通。” 为何会引起便秘呢? 当然, 若从药理学的角度讲因榆白皮含鞣质, 有涩肠的作用。 从纯中医的角度考虑, 存在用量大小的问题。《神农本草经》 所列的主治, 无疑是常规的治疗剂量, 和把榆皮面作为普通饮食量是不同的。 正常治疗剂量下, 用的是榆白皮的金(肺) 主治节的作用, 大小便不利,治节失常, 适量的榆白皮可强治节, 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饥荒之年, 大量食用榆白皮, 金主收敛, 主涩肠, 故可致便秘。 榆白皮的临床应用范围: 榆白皮在《神农本草经》 中被列为上品, 其不仅取材方便, 黄河以北处处皆有, 而且可药食两用, 在临床应用范围广, 仅从“滑可去著” 来看, 不仅可治疗结石、 癃闭、 失眠、 便秘等病证, 现今多发的高血脂症。高尿酸症, 以及肌酐、 尿素氮升高等多种肾脏疾病, 均有榆白皮应用的指征。 4临床验案 案一, 患者甲, 女, 50 岁, 有神经衰弱病史近十年, 曾服镇静抗抑郁西药。 2005 年因 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2006 年夏天, 突然找到笔者, 神情异常紧张, 说做 B 超发现胆囊内长满结石。 笔者考虑患者在私人门诊就诊, 就让患者去县医院复查, 结果同前。 患者自 诉无胁痛, 无背沉, 时出汗, 乏力, 饮食不均, 睡眠不佳, 舌暗, 脉弦细。 鉴于患者没有胆石症的特异症状, 按笔者经验, 胆结石不如泌尿系统的结石容易排出, 故不用排石药, 只用小剂量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 6 g, 枳实 6 g, 白 芍 10 g, 甘草 3 g, 姜半夏 15 g, 川朴 6 g, 云苓 15 g, 苏叶 3 g, 生姜 10 g, 榆白皮30 g, 水煎服。 服药 20 余日, 到本地县医院复查肝胆彩超,报告显示胆囊内未见一粒结石。 患者半信半疑, 1 周后再次行肝胆彩超检查仍未发现结石。 案二, 患者乙, 男, 25 岁, 吸食毒品成瘾, 入院当天下午, 突发右腹剧痛, 伴尿血, 舌暗红, 脉弦滑数, 先行针刺治疗, 急煎中药处方: 柴胡 15 g, 枳壳 15 g, 赤芍 15 g, 甘草15 g, 滑石 15 g, 泽泻 15 g, 云苓 30 g, 猪苓 15 g, 阿胶 10 g(烊化), 冬葵子 15 g, 榆白皮 30 g, 3 剂, 每剂煎取 350 mL,烊化阿胶分两服。 3 ~ 4 小时服一次。 到次日晚上 8 点, 3 剂药服完, 痛止, 小便时尿出结石数枚, 继续原方缓进, 每日 1剂, 1 周后查泌尿系统彩超, 未见结石, 改方治其毒品成瘾的问题。 案三, 患者丙, 男, 60 岁, 体格强壮, 2007 年秋天诉腰痛, 伴左腹疼痛, 可自 行缓解。 建议其去县医院查 B 超, 诊为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 笔者本想用上方治结石, 患者家里农忙不愿煎药, 问可有简便方法。 嘱其自 己制榆白皮粉500 g, 鸡内金粉 200 g, 核桃数斤, 每日服榆面 5 ~ 10 g, 温水冲服, 每日 2 次, 鸡内金粉 5 g, 温水冲服, 每天 1 次, 核桃仁 2 枚, 嚼碎吞服, 每天 1 次。 服药至 20 天时, 患者经小便排出结石数枚, 继续服药, 1 周后又排石 2 颗, 复查 B 超,未见结石肾积水。 嘱其间断服药, 以防复发。 2019 年春节笔者回家过年相遇, 患者言从未复发。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引 证汉唐方药著作以及临床实际观察, 无论是从制散方便、 仲景先师行文习惯, 还是从文献考证、 临床医案来讲, 都表明笔者滑石白鱼散中的白鱼当为榆白皮的观点是可取的, 故撰此文以供临床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