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访雁山蒋家坝

 探秘桂北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文/蒋勇刚

        辛丑年腊月初八晚,应大路底村后裔桂林四塘忠明先生盛情邀请,约我往其家中小聚。我与忠明自祥发乔迁新居之日相识后,一别又近一年。虽居地相距较近,但平素各自为生计忙碌,未曾有机会再聚。突然忠明相约,便欣然赴约而去。

       到得忠明家中,又见去年曾一同往祥发家中赴乔迁宴的元辉先生也在,惊喜万分!元辉也是古村大路底外迁的后裔,临桂会仙岭上村人士。时候尚早,大家围桌而坐,饮茶聊天。忠明说等会儿还有大路底村子的朋友蒋锋过来,我们就开始吃饭,问我可否认得他。一听名字,好似很熟,却一时又想不起来。忠明说你不是经常看看《探秘桂北》吗?他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关于我们老村子黄沙河大路底的文章。忠明如此一提醒,我便一下子记了起来。正因为看了那篇文章,我才起意写下了《大岗古村寻根记》,也发表在《探秘桂北》上。后来蒋锋那篇文章正式入选《全州古村落》一书,文章名为《金盆之地大路底》,作者变成了三个人,蒋锋是其中之一。真想不到,今天能够幸会其人,真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少顷后,蒋锋如约而至。风尘仆仆的脸蛋上架一副金边眼镜,虽略显疲惫,也难掩其文质彬彬的气质。大家欢快落座,上菜斟酒,谈笑风生。等我用黄沙河的土话与锋对话,其愕然又惊喜,瞬间彼此便好似多年未见的朋友一般。

      席间,大家谈论了许多桂林蒋氏相关的话题。忠明提到雁山有一个叫蒋家坝地方,村里祠堂中有碑记,上面记录迁自全州大路底村,这引起我们的好奇,想去看看。正好忠明那边有认识的朋友,立即电话约好,明天便过去拜访一番。

     翌日大早,我们一行四人由临桂出发赶往雁山蒋家坝。临桂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到处高楼林立,宽阔笔直的街道和马路四通八达。去雁山的路上,一个个乡村正在被城市蚕食,城市吞并农村的大趋势所向披摩。

     蒋家坝,属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委,在国道321线西侧,毗邻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如今大多数人家都已从田垌中的老村子,迁出到321国道边。我们一行下国道转入村路后不久,便看见忠明的朋友在他的家门口向我们招手。

     听说有大路底老村子的人过来,主家早已约好村干及村中前辈在家中等候。大家依次落座,一边品茶,一边互相介绍。杯杯香茗,热气腾腾,主家好客之情,尽在欢声笑语之中。品茶结束,主家带领我们去村子祠堂参观。

     一行人沿村道往村中进发,渐往里走,原来宽阔的村主道逐步变成了狭窄而迂回的巷道。老村的地势,东高西低,一排排房屋因地势而显得错落有致。村中还有很多清末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多以没有烧制的泥坯砖砌就(俗称水砖),这是桂林这个地方乡村民居普遍的建筑特点。多数老房子因长时间没人居住,年久失修而坍塌,从坍塌口观其内部结构与布局,竟然与我们全州一带的民居一模一样。可见这村子的先辈们,多年以来还保留着迁出地的生活习惯。

       在古老的巷道中几经兜兜转转,来到村西边,视线豁然开阔起来。一座很雄伟、很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古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不用主家介绍,这必是蒋家坝的祠堂无疑。

       整座祠堂,通体用烧制过的青砖砌就,经典的上下两座式布局,高耸的蜈蚣山墙至今还能让人感觉到它过去的辉煌。有意思的是下座的蜈蚣山墙的墙头,并不是很经典的马头墙,上面的装饰性灰雕构建,具有西欧建筑艺术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蒋氏古祠堂,我是第一次见到,觉得它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祠堂的大门上,匾书的“蒋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浑厚而遒劲,更显这古祠堂的庄重气息。走进其内部,正厅高大的原木排架都涂有红漆,保存完好。枋梁上都雕有精美图案,整体上古香古色,宽敞而气派,粗略估计约有三四百来平方之宽。正厅的上壁,书有一副对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横批:天长地久。更有意思的是北侧的山墙上,还用红漆写了一首毛主席《为女民兵题照》的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满满的红色年代的印记。西侧的山墙,可惜已经坍塌四分之三。主家说这是因为二零一七年的那一场水灾,洪水把这面墙冲塌了,现村里正计划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修缮。

     祠堂大门内侧左边,果见立有一块青石碑记,碑文刻字大部分还可辨认,其上记载:吾族始祖永振公因明季变乱,由全州大路底村携子进珘、进宝、进禄移居于此。迄今传世四百,聚族而居,别户分门已有数百,馀下俱同本共源成一村落。于前清光绪壬寅族人会议,创建祠宇以妥先灵祀典。其后还有很多文字,大致记载了宗祠的筹建过程及一些村规族约。从碑文可以看出,蒋家坝古在过去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村规族约。村中有公田,宗祠两侧厢房设为义仓,储存村上公田的粮食及收纳族中慈善人士的捐赠,用以村中每年的祭祀活动开支以及救贫济困和助学等慈善事业。由碑文也可以看出,蒋家坝的这一支蒋氏在这里发展繁荣,氏族文化也很有底蕴。凡此种种,尽显我蒋氏先辈的智慧,大爱大德,值得我辈学习与敬仰!

       出得祠堂,主家又带我们去村子近边几位蒋家坝先祖的墓地参拜。因为村中已无族谱,主家只能让我们从部分先祖碑文中了解一些村子人文历史的发展情况。萋萋草丛中,几位先祖的坟茔萧然静卧其中,几百年的沧桑变换,更改不了它们的坚守。任凭改朝换代,依旧伫立在原地,等待着后世子孙们前来瞻仰祭扫。

      每座坟茔都立有墓碑,基本保存完好,只是字迹由于风雨的剥蚀,部分辨析有些困难。墓碑的形制,都是上面盖有屋顶的那种,俗称“戴帽”。忠明说这是明代墓碑的特征,只要是这种墓碑,其墓葬年代是明朝无疑。墓碑正面可见有擦洗过的痕迹,都是主家与村中一样热衷于宗族事业的族人,多次来记录碑文所为,为有朝一日回全州大路底认祖归宗做些准备工作。

      访墓碑即将结束,村中家里那头来电话催促,午餐已备好,速回就餐。今日在村边田野里转了一大圈,一提吃饭,便觉肚中饥肠咕噜。主家盛情之下,一行人踏田间小路高兴而归。

   席上,主家备餐相当丰盛,把酒推盏间,各位宗亲话匣子顿开。村中前辈告诉我们:民国年间,村里也曾派人往全州黄沙河大路底寻根。因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交通落后,派出寻根的人只能一路向北步行往大路底。可想在那动荡年月,路上歇火铺吃饭花费巨大,结果还未走到全州,寻根人把族人凑的盘缠就用光了。因碍于面子,他胡乱编了几句排辈字回来向族长交了差,因此以致于蒋家坝一直没有真正被大路底认可归宗。现代以来,国泰民安之时,民族文化逐渐兴起,村里族人认祖归宗心切,一直想了此心愿。无奈这两年疫情肆虐,村中热心宗族事业的族人有各忙各事,认祖归宗的事情一拖再拖,实属无奈。今有大路底宗亲前来寻访,真是荣幸,希望今后能加快蒋家坝认祖归宗的进程,以了我辈心愿!

      这次蒋家坝之行,收获颇多,那高大雄伟的蒋氏宗祠,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们叹为观止。希望蒋家坝的宗亲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把坍塌的宗祠修缮一新,维护好蒋氏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同时也祝愿他们早日圆了认祖归宗的夙愿。

                                                      蒋勇刚


全州人陈玉秀冒险救红军的故事,像电影一样真有传奇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