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前明 诗仙李白晚年写的这两句诗,使得武汉独享“江城”美名,唱响千年。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随着一座码头的兴衰而起承转合,她唱出了不一样的曲调、不一样的音色、不一样的感情。这是明朝的那些事。500余年前成化年间,汉江从1577千米的秦岭沔水走来。因为汉水改道从龟山北入水同长江合流,两水撞击,从此惊现了“泾渭分明”奇观,孕育出长江畔的一片荒州。“汉口”一词最早出现,源自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奏章中。而汉口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时;当初“武汉”定名,是1927年。于新石器洪荒中走来的先民们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的这块土地竟诞生拥有84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水面积总和占城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长江、汉水造就九省之会的码头繁华。择水而居的武汉人凭借两江百湖赋予的开放与包容,进而衍生出一种文化,养成武汉人性格。1861年,汉口开埠。汉口正式登上世界的大舞台,历史上第二条“茶马古道”连接欧亚的文明,横空出世,并冠之“东方芝加哥”。几年前全球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面纱》,从银幕上见到的画面就是当时中国的“大上海”、“大汉口”,仅汉水码头就有200多座,据说商船最多时高达25000艘。茫茫两江,只见船,不见水。说起水,我自然联想到河流与江湖,想到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古老而遥远的巴比伦,当时中华文明刚刚初露的一抹曙光。在这片文明的土地上,有件事难以想象:住“老地标”水塔 花楼街上,有群三、五岁的孩子能一字不落吟诵出2700年前孔子老人家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现在每当晚饭过后,如果晴好天气,不管春夏秋冬我会循着暮色进入汉口江滩,开始在长江边沿下游方向漫步。无论新奇、大气还是古朴而现代的汉口江滩,挥洒万般风情的武昌江滩,渐行渐远且重在“点睛”的汉阳江滩,一一收进眼底。和着徐徐的江风,耳畔传来跌宕起伏的江涛声,还有一个个关于水与人、人与城池的故事。在江城吴家山,有座1880年建的观象台,如同一位沧桑老人,默默无闻地采集着雨前预报等各类数据资料。她不仅准确预报出1931年的大洪水, 1954年和1998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数据也是从这里发出的!新洲、黄陂等城郊农村数十次的人工降雨,同样出自这里。而与观象台同一时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治理江城水患,先后在武昌巡司河上修武泰闸、在汉口筑防洪大堤,人称“张公堤”。 2019年12月,国家水利部官网公布的12位首批历史治水名人中,宋代苏轼和清朝林则徐位列其中,可谓鲜为人知,他们都在武汉治过水。林则徐两度来湖北做官,尤其1837年在湖广总督任上为治理长江和汉水作出过重要贡献。再如 “呵护江城”的“民间湖长”——武汉二十三中教师张爱华、视梁子湖为最钟情恋人的武汉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于丹。他们虽身处不同年代,却用同样的心和情,描绘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是武汉人的城市英雄!生活在长江边的武汉人,近水;亲水、爱水、护水、写水,自不待言——这是我朋友昶光拍下的画面:只是那天风有点大,但两对年轻夫妇依然风雨无阻地带着他们的孩子在长江戏水。大人先用绳子系在各自孩子的游泳圈上,其中一位妈妈牵着绳子的一端蹲在岸边台阶上;另外一对夫妻,父亲带着游泳圈站在水的深处,孩子在中间,妈妈身穿救生衣站在孩子旁,扶着游泳圈,小孩的游泳圈一端的绳子系着爸爸的游泳圈,一端系在岸上的栏杆上。两对家庭的孩子玩得多开心!笑声洒满江面。说起江滩治理的前世今生,武汉市的高层一直在讨论、搏弈。 20世纪80年代,“长江王”的林一山曾提出过治理武汉江段的“单槽方案”。由于武汉在长江有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不能超过1954年大洪水水位,方案因此被否了。治理江滩的出路在哪?思路决定出路。在大浪淘沙中,武汉终于找到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路,这就是摒弃往日的追求效益,完完全全把市民放在首位,岀台《关于改造江滩建成市民休闲健康绿地方案》,真正给了市民观江、亲水一片净土。“没有观念变革,就没有今日的新江难”,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不无感触。李宪生介绍,当年武汉市的决策者,能从市中心的两江拿出14·694千米岸线近300万平方的一块地和空间搞环境建设,在全国绝无仅有。联合国的文字介绍称:“两岸江滩可以同时容纳200万人以上,达到世界吉尼斯记录。”还有仅仅相隔8个月,人们似乎还站在时间原点,一条贯通东、沙二湖,长2.2公里、宽40-70米的人工运河从天而降,堪称武汉版的《清明上河图》——“楚河汉街”。 江豚素称“水中大熊猫”。2020年江豚戏水腾跃的景象几次被武汉市民看到,有时一次竟达10头之多。去年9月以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顺势而为,联合推出“让江豚重回武汉”行动,正在续写新一页的水生态传奇。当年,武汉这片土地代表中国的方向。长江、汉水江滩上,留下过中国共产党“一大”13位全体代表的履痕,也响起过世界名流美国教育、哲学大家杜威,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足音。尤其泰戈尔他那关于“水”理论的演讲:“生命之在地球,恰如流水之奔江河。过去之水,非今日之水,又非明日之水,固源源不息,固亘万古而常新”,给武汉听众极其美好印象。 如今的武汉,水在城中流,城在水中映,人在水边行。流传长达近3000年的古琴曲《流水》,从飞出太阳系开始,成为宇宙唯一的中国音乐。打开这页封尘的画作不难发现:从“高山流水”到“一苇渡江”,从“子路问津”到“中流砥柱”,从“上善若水”到“独占鳖头”,这些以江城或江河为背景的成语、典故,还有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流淌在东方的长江、黄河里,无不放射着文明的光辉。崔颢在白云黄鹤题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刘禹锡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留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陆游也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韦庄的“一寸横波剪秋水”、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构建了追忆逝水流年的千古绝唱。还有春秋四季的水韵,简直醉到⻣子里去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主席《七古·残句》(1917年)中的两句。1958年12月21日他老人家曾作过批注,揭示了诗人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未来的渴望,是横跨古今不断前行、进取的一种精神,是用有限生命之水注入无限人生之河的一腔情怀。何等凌云壮志!何等伟大创造力!这些于我,是养分,是水冶的思想源泉,更是精神的充值。带着这份自信与执着,在江城30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智掘真相,追逐事实永不停歇——传扬美好、感召美好。水,奔腾不息,或一去不复返,凸显了深邃的哲理:稍纵即逝的是光阴,瞬息万变的是事物,水到渠成、远水救不了近火皆为处事方法。人生像河流一样,比较波折,但要智慧、勇敢。水,透明而柔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如止水、人间有味是清欢。如今,水正挺起了中华文明的脊梁!作者简介 黄前明,笔名半明、沂流。作家,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中国新闻奖得主、长征研究学者、武昌首义学院特聘教授。在经济日报版、湖北人民版出版《真相的魔力》等多部报告文学、主编《记忆·首义之城》《童彩的世界》等,传略及作品录入《武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上卷,《幕阜山序章》获全国散文征文二等奖。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