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苹:“鞋”说

 新用户7391BFGL 2022-06-22 发布于安徽

"鞋”  说

安徽 汪苹

  手捧着老母亲去世后留下来的崭新的老北京布鞋和雪地鞋,睹物思亲,又禁不住想起了“鞋”的演变历史来。

  上古时期的人类是长期赤脚的,时间一长,脚底长出厚厚的茧子,痛觉自然没有那么敏感。后来随着人类迁徙,生存环境改变,加上经常外出狩猎,聪明的古人为了保护双脚,学会用动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茎裹脚,既坚韧耐磨又可以御寒保暖。于是有了“鞋”。鞋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东西,又称履、屐。按照用途和制作的不同又分为靴、趿拉、草鞋、 皮鞋、布鞋、绣鞋、毡鞋等。趿拉又称拖鞋。木制趿拉又称木屐或趿拉板儿。为我国东北农民用当地"三宝"之一的 草和兽皮制作的冬季保暖防水(雪)鞋,其特点是轻便、结实、耐穿、养脚、吸汗,很适合冰天雪地用,颇受当地野外劳动者青睐,有诗为证:"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唯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

  草鞋是我国南方农民用稻草编制的有底无面鞋,是我记忆中农村里的人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最常穿的鞋。而我是在文革插队后才有了与草鞋的亲密接触。在南方,因为种水稻,需要拔秧、插秧,挑秧时许多老农民多赤着脚或穿草鞋,于是打草鞋便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劳动。姑父是打草鞋的高手,他说,编草鞋并不难学,首先是要将挑好的稻草沾水捶打,使稻草变软不易断,用木棰捶软搓成绳作为原料。编织时,用弯钩一个钩住长板凳的一头,然后用搓好的细麻绳套住弯钩,扣在腰间,打鞋帮 、后跟,使草鞋能服帖不硌脚。草鞋前后还各安有两排耳纽,一形成四根经,草根作底,左右来回编织,到一定的部位(如脚底板、后跟、耳纽等)加入麻绳或布条,编织后整形,剪去较长的草根,用木锤敲根细绳将耳纽贯穿起来,套在脚上。这样一只草鞋就大功告成了。编织时捶打和夹布条是为了使草鞋穿起来更加结实舒服。

  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编织所用的材料有稻草、麦秸、玉米秸和东北的乌拉草等,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可确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现代凉鞋的式样亦是沿袭古代草鞋式样而来的)。草鞋上古时代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汉代称为“不借”。《五总志》解释:“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另据说刘备就是卖草鞋的出身。因此,从古时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到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以及古代的侠客、隐士都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多么飘逸、洒脱 。

  20世纪,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们“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妻送郎、父送子参军,“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 ”,都少不了送一双家乡草鞋的情景。普通的劳动人民。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乃至下海打渔、码头搬运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利水透气,轻柔防滑,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冬天去砍柴,布鞋外套一双草鞋,既保暖,又防滑。草鞋已成为中国山区人装束的一个显著民俗特点。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而现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汉代布锦鞋慢慢流行起来,鞋底鞋帮分明,鞋尖上翘,魏晋时期的布锦鞋开始出现花纹,更具观赏性。隋唐时期出现了麻鞋,用粗麻绳编制鞋底,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通风耐磨,属于凉鞋的一种。明清时期靴子普及,但是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隶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线鞋,再稍微大点的官吏可以穿布锦鞋,而靴子则是官家独有的标志。

  布鞋制作的工序有几道:做鞋底:把旧衣裤拆开洗净,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厚片,叫“打袼褙”。打袼褙很重要的技术是熬浆糊,取面粉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饭铲不停地搅动,防止糊锅。熬浆糊加水一定要适量,不能太稀和太稠。然后找一个阳光充足的好天气,在平放的面板或是门板上,先刷一层浆糊,为的是容易把袼褙从面板上揭下来。一般最上面和最下面的要用比较结实的布。袼褙打好了,就可以剪鞋样了。剪成要做的鞋底大小,块把几袼褙做的同样鞋底重叠在一起,最后用一块剪得和鞋样同样的白布把它包起来,鞋底的雏形就做成了。鞋底的毛边要用白布条包边。纳鞋底前,先用纺车纺线,多股合在一起绕成线绳。线绳的粗细,要根据所纳鞋底的厚度来确定。纳鞋底的针脚要排列有序,鞋底又厚又硬,所以每纳一针,都要先用锥子扎眼,然后大针从针眼上带线穿过去,线要拽紧,手指还要戴一个顶针,一针一针地纳,纳好鞋底还要将鞋底用榔锤敲平。所谓“千针万线”都是纳鞋人的心血。手巧的姑娘,可以纳出许多花样:"满天星"、"千家万字圣",有纳"波浪式"的、还有纳"八卦式"的等。男人们穿的棉布鞋比较简单,大都是白底黑帮,花样不多,既不要绣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选择。剪好鞋样,做鞋面,一般单鞋3层:鞋面(素面或绣花)、中间袼褙、鞋里(通常白色)。老棉鞋大多呈现窝窝头状,手掌大的两片夹棉鞋面中间缝合起来即是。最后把鞋底和鞋面缝合,一双鞋就做好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穿着妇女们亲手制作的“千层底鞋”、“拥军鞋”,战士们淤血奋战,走出了新中国的康庄大道。

  布鞋一般夏天穿的单鞋,黑色的,后来渐渐有了格子布面的,北京布鞋是许多妇女向往拥有的鞋。冬天穿的老棉鞋,俗称“窝窝头鞋”,穿着很暖和,也多为黑颜色的。除此之外,也有有钱人穿的绣花鞋,老人家的小尖足靴看上去很精致,很像一个竖置的平行四边形。前脸绣着花,口边镶着花绦子,后跟儿为木制,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地响。人称”三寸金莲“,这在文人笔下多有描写,我在山西太原读书的时候,亲眼所见当时有不少老年人就穿绣花鞋,由于裹脚,有的堪比小粽子,仅有2寸半。北方人会做虎头鞋,小孩子周岁时,色彩斑斓的老虎头式样的虎头鞋,配上同样彩色的虎头帽,完全把个小婴儿妆扮得灵动有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革,兽皮加工处理后做成革靴,长靴高到脚踝以上,不仅保暖性强,而且便于行走,骑马也很方便,成为军用鞋的最佳选择。

  解放前的上海滩,有钱人大多穿着西装革履,脚蹬呈亮的黑皮鞋。解放后,随着生活的改善,皮鞋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了。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个女儿小时候,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外公外婆在上海买的小红皮鞋,穿起来走路咯噔咯噔地响,小家伙们着实摩登了一把。农村里的年轻人赶时髦也会买一双皮鞋做客时穿。

  球鞋是一般人运动时最喜欢穿的鞋,多用皮革做鞋面。**之所以叫“球鞋“,可能真跟打球有关。六七十年代的乡村晒谷场上就安装有篮球架,年轻人劳动之余都喜欢投投篮,隔三差五的还会有场生产队之间的比赛。那时人们喜欢的球鞋是上海的回力牌,结实耐磨质量好。文革后,不少人喜欢上了草绿色的球鞋,村里人叫”力士鞋“。九十年代初,鞋厂生产的白色系带的人造革球鞋,大受年轻人欢迎。

  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红军的草鞋成为了艰苦奋斗的象征,是一种革命精神。农民也不再穿草鞋,而改为穿塑料凉鞋、皮鞋了。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之用。传统草鞋品种单一、形状古板,早被聪明人发明的各种工艺草鞋所替代。蒲草、玉米皮、麻绳、皮革等都可以编织,尤其是中国结草鞋品种繁多、造型新颖美观,大受欢迎。中国结草鞋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草鞋变成了“街头漫步,潇洒一族”的休闲草鞋和时装草鞋。作为旅游商品的精致蒲鞋

  如今的乡村,人民脚下穿的鞋可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色彩在就有黑色变成了彩色,鞋的式样也有箭头、源头、方头等区别,鞋跟的高度也有最初的平跟到坡跟、高跟(高的可达10公分,那是乡村旗袍队展示风采时穿的)等,鞋面的花纹也千变万化。夏天有洞洞鞋、网状鞋,冬天有雪地鞋、高、中、低帮皮靴……

  哦,“鞋”说,说“鞋”,人人都离不开的鞋,你的千变万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人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走向文明幸福的现代!鞋啊鞋,我欲因之歌一曲,脚踏实地新时代!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汪苹,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五中语文高级教师。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江南北》杂志、《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安徽老年报》、《黄山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