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滋阳的进士

 日月存心 2022-06-22 发布于山东

观兖州 知天下

《兖州史话》之二十三 
科举撷英(一)——明代滋阳的进士

  在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充实官僚行政机构;读书人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理想,金榜题名是读书人最高的荣誉。当然,科举是有严重缺陷的制度,状元进士而庸碌无为者不在少数,有真才实学却屡试不第者也大有人在。但即使这样,我们今天想了解兖州在时代出过哪些杰出的人物,着眼于科举的成功者——进士,仍不失为一个有将效的途径。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有时一代二百七十多年中,滋阳县出过25名进士。他们中有的属于几个家族,是当时的世家望族。现在选事迹较突出的数人作以介绍,材料主要来源于县志及馆藏碑志。
  鲍克敏兄弟和鲍继文、鲍东莱 鲍氏为时代兖州望族,今城西鲍家林村是其茔地所在。鲍氏始祖鲍成,随朱元璋起兵,后战死。其子孙得以世袭其职。大约在宣德或正统时候,有鲍王旬    调任兖州鲁府护卫,遂定居兖州。鲍王旬    虽是武职,却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史称他能“崇儒以亢宗”,让子孙以读书来振兴门户。子孙果然不负所望,他的儿孙们多有成就,一门三个进士,一个举人,鲍克恭是天顺己卯(1459)举人,任山西霍州知州;鲍克宽是成化丙戌(1466)进士,任户部主事,扬州同知;鲍克敏是成化壬辰(1472)进士。鲍克敏的儿子鲍继文也是进士。
  鲍克敏中进士后初授河南武陟县知县。当地沁河的上游有枋口堰,年久淤塞,不利于排洪灌溉。他上任不久就决定对其进行疏浚维修。这时有人告诉他,此河下洲就是郑府(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瞻 封郑王)的田地,修堰后如果河水造成对郑府的损害,罪责不小,恐担当不起。鲍克敏不在乎这些,他认真地勘察地形,详细地筹划施工,亲临现场,指挥调度,结果工程完成后,民得大利,郑府亦受益。有一个叫王雄的犯人越狱逃走,有司诬狱座受了王雄之贿有意放走,按律狱座应被判死刑。鲍克敏发现狱卒有屈,于是悬出高额赏金侦破此案,终于促住了王雄,平了狱卒之冤。武陟靠近黄河,常受水灾。有时黄河决口改道,大批农田冲毁,而官府仍按原标准征收赋税,多年之后都有没有改变。百姓无地可种却仍要缴纳赋税,痛苦不堪。历任知县虽知此事,却因循推诿,不愿下力气深究。鲍克敏为此连续几次上疏朝廷,终于减免了历年积欠;他又亲自带人丈量土地,重新制订了赋税标准。鲍克敏在武陟任职四年,积极课农桑,兴水利,政间刑轻,深受百姓的爱戴;正巧那几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于是人们认为是他为政清明所致。他为政廉洁,离任时行李仅一箧衣物和一箧书籍。后来他到了浙江山阴任知县,上任后就“祛积弊,抑奸豪,省凡费,恤贫弱”,不幸竟染时疫,卒于任所,年仅53岁。
  鲍继文是鲍克敏之子,字伯正,别号质轩,弘治己未(1499)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是负责管理户籍田赋财政的部门,他任职后参与了对养马场草料的清理,发现太监贪污的现象十分严重。于是制订一系列的制度来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一年为朝廷追回白银万两,却遭到了太监们的忌恨。那时正是臭名昭著的太监刘瑾炙手可热的时候,鲍继文不买刘瑾的账,太监们又在刘瑾那里说他的坏话,于是被勒令引病退休。他在曲阜东山瑶溪地方隐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刘谨伏诛,他才被起用。在几次战争中,他负责督运粮草,有功,多次受到升赏。鲍继文对理财很有办法,而自身又十分清廉。有一年年底他所在部门账面盈余达上万两,按惯例这可以和属下吏员们分掉,但他坚持上交了国库。后来,他被任命大同太守(知府)。大同为边塞重镇,其时皇帝武宗正宠信江彬和钱宁一班宵少,在他们的教唆引导下经常远离京师到大同游猎作乐,置国事于不顾。鲍继文曾率下属遮道谏阻,惹恼了江彬一伙,意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借故把鲍继文召往皇帝行营,扣押达三个月之久,经大臣们疏救,才得放还。后来鲍继文又任过河南右参政,当时沈丘、项城大饥,饿殍遍地,草木吃光。鲍继文千方百计筹粮放赈,救活数万人,当地人感戴,有奉其像祀于家者。此外,他平冤狱,断疑案,也有出色的成绩。他是个极有政治才干的人,从政数十年政绩累累,数十次受旌表,但因不能阿谀当权的宵小,一再受排挤,最后自己上表以病乞休。
  鲍东莱是鲍克恭之孙,世袭为任城卫指挥。善骑射,膂力过人。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他奉命去上海松江一带抗倭,所向无敌,令倭人闻凤丧胆。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包围,难以脱身,他奋力血战,连杀数十人后,壮烈牺牲。朝廷为他在上海建了庙宇以为纪念。
  韩智韩普兄弟 韩氏祖居今城西韩楼村。韩智韩普的父亲韩惠,曾任陕西苑马寺录事,是负责管理军马的小官。韩智字愚夫,五岁即能写擘窠大字,以神童被有司荐往京城翰林院学习;然而后来回乡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直到三十多岁才中举人,弘治庚戌(1490年)44岁时才中进士。朝廷授职礼科给事中又升兵科右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给事中是负责钞发章疏稽察违误的官职,在他任职的十余年里,“守官莅政,不激不阿”,很得同行的赞许。那时朝廷滥给僧道发度牒,造成了社会劳动力及赋税的减少。韩智上疏希望制止,无效;他便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掌握,提高标准,控制名额,尽量减少度牒发放数量。当时有一个盐商,凭仗朝里有势力的官僚作后台,为非作歹,偷漏税金,民愤很大。韩智联合朝中御史上表章参劾,其中韩智的表章言辞最犀利,态度最坚决,一时广为传诵。他曾多次向皇帝上疏,在行政、理财、用人等方面提出建议,多见采纳。又曾受命到军事重地宣化去勘察粮食储备情况,摘奸发匿,人称明审。李东阳撰的韩智墓表记他“闻见甚博,能为歌诗,旁及词调,以所自号名之,曰《澹阉稿》藏于家”。韩智的弟弟韩普,早于其兄于成化丁未年(1487)中进士,授监察御史,迁河南按察使。这也是负责监察纠弹的职务。兄弟二人同在谏垣,一时传为佳话。韩智及其父韩惠死后,撰书墓表墓志者有李东阳、乔宇、丛兰、杨廷和等,都是当时一流名人,亦可见韩氏兄弟当时在舆情中的崇高地位。
  任氵嬴 父子 任氵嬴 ,字登之,号峄峰,嘉靖乙未(1535)进士。任氵嬴 科举的名次很高,为二甲五名,即全国第八。他的试卷得到了皇帝赞赏,命刊刻流布。他初任兵科给事中,对当时的朝政曾屡次上疏评论得失,又提出了有关边防、选举、官吏考核等方面的五条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海内读其书者恨不获见其人”。当时是大奸臣严嵩当权,朝中公卿大半依附严嵩父子。任氵嬴    却能对他不卑不亢,严嵩虽心中不悦,震于他的名声,倒也奈何不得。后来任氵嬴    又任过户科给事中,顺天府丞,51岁时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敕巡扶湖北郧阳。郧阳位于三省交界处,民风骠悍,历任积累下来的矛盾很多,素称难治。任氵嬴    到任后,励精图治,振肃纲纪,一年多后,境内大治。任氵嬴    智力极高,他审判过的案件,见过的人,过很长时间后,依然记得分毫不爽,百姓惊为神明。后来他任南京都察院都察御史,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官上任时,要用前任交接的衙门费用孝敬上司,接拢感情,以便在今后受到提拔重用。任 氵嬴    说:“用银子买官,这样的事我怎么能干!”不顾幕僚劝阻,用这笔银子买了大批粮食,用于备赈。果然不久发生饥荒,救活饥民无数,而任氵嬴    却得罪了上司。他看到官场实在龌龊黑暗,毅然在54岁时以“年齿渐增艰于子嗣”为由,上书乞休。后在家读书课子,藏书数万册;还编有《经书后语》、《翰林古文抄》等书传于世。又在家中建堂,壁上绘忠孝廉洁典故的历史故事画,用作教育后人之用。75岁卒。
  任氵嬴 的两个儿子彦 、彦蘖,是他离职后晚年所生,故极受钟爱。两兄弟幼时读书读到汉唐名臣汲黯、魏征的事迹,常表现出仰慕的情绪来,任氵嬴    开玩笑说:“小孩子不用学这么远的古人,学你爸爸我就够了!”便把自己直言谏争的事讲给他们昕。两兄弟从小受他言传身教,都慷慨有大志。任彦蘖中万历己丑(1589)进士,任南京户科给事中。任职不久,适逢御史何选因“争国本”而被万历皇帝怒斥为民。彦蘖上书论救,书文中有涉及阁臣之语,皇帝大怒,谪他为崞县丞。尚未上任,其他言官联名为他称冤,不断更加惹恼了皇帝,干脆削光了他一切职务,贬家为民。任彦蘖在家闲居达三十年之久,到万历晚年欲重新启用旧臣时,他却因病死了。他的歌任彦 ,为万历壬辰(1592)进士,后来做到四川布政司参议,曾在山西督粮,著有《雁门集》。
  孙允中 字信道,号洙滨。嘉靖癸未(1523)22岁时中进士。入仕后先任河北永年县令,又调襄垣令,因才干突出,升永平府同知。每到一处,他都大胆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永平有恶霸依朝中权贵为后台,强占山林不让百姓樵采放牧。百姓无以为生,相率作乱。知府曹怀明明知道百姓作乱的起因,却因惧怕张某背后的势力,犹豫不敢处理。而地位在曹怀之下的孙允中却敢于碰硬,他一身正气,深入民间调查取证,终于把张某置之于法,同时,也妥善地处理了乱民问题。其果断干练深得上司器重,百姓拥戴。
  明代自永乐之后,太监参与国家政务渐渐成为制度。虽然流弊很大,但终有明一代,都没能彻底纠正。当时的永宁守备王直就是一个太监。他私役军士,剥削地方,贪污纳贿,无所不为。有一个叫常润的武举愤而揭发其恶迹,都御史汪某和巡扶王某等,因为知道王直此时正得皇帝的宠信,表面上虽然支持常润,其实却是虚与委蛇,不敢深究。孙允中则坚持主张一查到底,而且向朝廷上疏,条分缕析地讲了由太监任守备的弊端。疏中说:“无事则冗食多费,劳扰军士;有事则动相掣肘,空失事机,罢之便。”结果是他的意见被采纳,全国八镇的中官(太监)守备全部撤除罢免了。这可以说是孙允中对当时政治的一大重要建树。孙允中墓志的作者任瀛说:“数年积弊一旦划除,军士若更生焉!政事精明,类皆如此。”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嘉靖十一年(1532)他被调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后,在大同赶上了大同戍卒兵变的事件。
  大同总兵李瑾,素来对兵士苛酷寡恩。这年十月,李瑾决定挖深壕40里以防御塞外的蒙古人。驻大同的兵部侍郎总制刘源清下令三天必须完工。于是李瑾更加凶暴,捶楚士卒往往致死。兵士们忍无可忍,杀死李瑾,又包围了巡抚衙门等官署。其实,参与作乱的不过数十人,而刘源清及都督查谷阝   永认为“兵悉变”,于是组织部队进城镇压,使本不难平息的矛盾迅速激化了。
  兵变发生时,孙允中正在蔚州出差。他闻计后急忙驰回大同,看望老母。据孙母的墓志说,当时乱兵见衙门就放火,但走到孙允中的分巡道衙门时,有一个叫王凤的人手持利刃高叫:“孙公于我辈有恩。其母,贤母也,奈何惊扰!”因此得以保全。孙允中回大同后见到巡抚潘仿,潘仿令他暗中调查,设计抓捕了十几个为首的乱军。事情本该结束了,不断刘源清、谷阝   永为了邀功,又派参将赵刚率甲士300人进城大抓乱党。所谓乱党,其实是在讯问被抓的乱军时,乱军们胡乱诬告的平素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大部分是无辜者。于是立刻谣言四起,纷纷传说官军即将血洗在同。城内兵士人人自危,准备一拼。孙允中一面向有关官员反复辨析,不要再将事态扩大;一面劝兵士们不要轻信谣言。然而兵士们说:“兵士的尸体已经把路都塞满了,你怎么还骗我们呢!”孙允中无奈,只好冒险用绳子从城墙上缒出,到驻在怀仁的刘源清那里,请求他赶快下令制止官兵的滥杀。不料刘源清怒叱道:“汝为贼游说耶?”竟要捆起他来。刘源清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矛盾越来越激化,终至不可收拾,但他至此仍不醒悟,反上疏弹劾孙允中,说他“党恶助逆”,又有“避难弃母”之语,即说他冒险缒出城来是为了逃命而扔下了城内的母亲,是大不孝。于是孙允中被免职,羁困于怀仁。
  官兵的滥杀激怒了大同城内的乱兵。他们为了自救,竟派人去漠北勾引来了蒙古兵数万人为援。蒙古兵来后大批杀伤官兵,又乘机南下掠掳其它州县,于是一封封告急文书送到京城,朝廷这才意识到刘源清、谷阝   永的错误。于是罢其职,另派张瓒为总制去大同处理。张瓒到大同后首先召见了孙允中,与之商议处理方略。
  孙允中领总制之命,带兵进城,反复向乱兵宣谕,说用兵并非朝廷本意;接着逮捕了几个为首分子,其余不问。又开仓济民,于是一场震惊朝野连续数月的叛乱平息下来。他在事件善后处理上注意了缩小打击面,化解矛盾,保护了大多数百姓兵士的利益,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流血。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立生祠“太平庙”祭典。
  后来朝廷赏罚兵变中的官员,刘源清、谷阝   永皆下狱,而孙允中却是“复原职致仕”,即恢复原来职务令其退休,而那年他才只有37岁。从这一决定来看,朝中一些人对他是有成见的。但何以如此,史无明载。任瀛在孙允中墓志中概叹道:“呜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早知之士,岂有不忌之者哉!”他设想依孙允中的才干胆识,如果学会圆滑世故,唯唯诺诺,不为人先;那么取重赏,做大官,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是十分容易的。这表达了任瀛很深的感慨。他们是同乡、老朋友,任瀛只比孙允中小一岁。两人还有姻亲关系,又遭遇相同,都是因为敢于直言而在官场屡受挫折。
  孙允中退休后在兖州寂寞地度过二十多年,61岁时郁郁而死。他以大同兵变中的亲历写有《痛定录》一书。《明史·艺文志》未载此书,而记有孙允中《云中记变》一卷。大同即古云中,两者或许是同一书。
  颜胤绍(又作孕绍) 字赓明,是颜回第六十五代孙。他父母早死,凭自己刻苦努力,中崇祯辛未年(1631)进士。初任凤阳知县,又调江都知县。在江都因御敌有功,升翰林院检讨。当时有一个淮安武举叫陈启新的。因向皇帝上疏言事被乱格提拔为吏科给事中。其实陈启新本是个庸人,因为朝中权臣温体仁等欲借他人之手打击正直大臣,才是以骤然升官。陈启新平地升天,便不可一世起来,朝中的无耻之徒都去巴结他,而颜胤绍却从来不干趋焰附势的事,因此使他忌恨在心。于是陈启新诬劾颜胤绍在翰林院考选中有营私行为,又说他在江都时“擅毁民房”,颜胤绍便被降为广平经历,不久又起用为邯郸知县。
  当时河北一带灾荒严重,大批百姓饿死街头,惨不忍睹。颜胤绍尽全力赈灾救荒,活人无数。他又奉命去征寇盗,其实所谓蔻盗无非是活不下去的饥民,他深明这个道理,多次单枪匹马深入到他们中间,采取扶慰方式化解矛盾,说服了数千人的队伍自动解散。因此他的名声日益大了起来,不料却又被督师太监弹劾,被捕下狱。亏得直隶扶军多次上疏为他辩诬,才被释放,贬为真定司马,后又升河知府。
  此时,山海关外的清兵正大规模地南下侵掠。清兵在攻下通州后,连克霸州、阜城,于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围困了河间府。当时河间兵弱粮少,防守力量极为薄弱,颜胤绍知道城守住的要能性很小,决定与城共存亡。他预先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然后和众将士分工守城,又向附近各州县的驻军求援。但各路大军均持观望态度,不肯发兵,河间城不久便被入破。在激烈的巷战之后,颜胤绍看大势已去,回去寓所。他早已在住房的四周备好了干柴,自己整衣冠向京再拜,引刀自裁后跳入火中。家中的亲属五人也同时自杀。
  这次清兵攻下河间后,继续南下,十二月初攻下兖州(这在本书后面将有介绍)。兖州城内的颜氏住宅被焚,颜胤绍的儿子伯王景    、儿媳朱氏、孙子光敏都在城内。伯王景    被清兵打断了腿;朱氏被刀刺伤,错死四天后又复生;光敏才两岁,被乳母孙氏抱着冒死逃生,历十二个昼夜逃到龙湾庄园。后来,伯王景    步行千里到了河间去寻找他父亲尸骸,在颜胤绍的亲随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但见“焦心烂额,惨不忍睹 ”。他上书朝廷请求赠恤,最后颜胤绍被赠光禄寺卿。
  颜胤绍的儿子颜伯王景    终生不仕,孙光猷、光敏、光学攵  后来均中进士,人称“一母三进士”,是科举史上的佳话。其中颜光敏在学术上贡献尤大,最清初著名的诗人。颜氏祖居兖州城内,县志说颜氏故宅在兖州南大街;其别业庄园龙湾,即今谷村镇龙湾店村。清初,颜家从兖州迁往曲阜,所以本文对颜光猷、颜光敏和颜光学攵  就不再作详细介绍了。(选自樊英民著《兖州史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