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77:那一双眼睛

 Xiac2cmv1bxedf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邮说医学史77:那一双眼睛

花落花开,春去春回。仿佛轻描淡写时轻轻划过的一笔,不经意间,十年已经过去,往事成为了追忆。驻足回望,在2003年非典爆发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医务人员面对险情是怎样的一种姿态?在抗非战役中,他们表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气概?我觉得,这是一个民族值得记忆的内容。岁月磨不去思念,忘却就等于背叛,对于那一段用生命铸就的悲壮历史,医务人员尤其要牢牢记住。

2003年春夏之际,非典肆虐,面对这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又十分陌生的呼吸道烈性传染病,全国800多万医务人员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危难面前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请战,为了亿万民众的健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非第一线。尽管不断传出医务人员被感染而倒下的消息,仍然有无数的医生、护士写下请战书,冲向抗非最前沿,明知危险却慷慨赴死。关键时刻,他们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生死之际,他们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他们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在最危险的隔离病区与非典患者零距离接触,用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大爱和血肉的身躯,勇敢地护卫人民群众的健康,谱写了一曲健康卫士的悲壮颂歌,涌现出以叶欣、李晓红、邓练贤、裴鸿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时代英雄。

2003年5月19日,在抗非战役进入决胜阶段之际,为向一线医务人员表示敬意,表达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的坚强决心,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了一套1枚《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邮票用影写版印刷,图案为38颗红心组成的圆圈,既表示爱心,又表示万众一心,凸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圆圈中代表非典的SARS字样,被国际惯用标记“禁止”符号击穿,表示坚决抵制非典病毒的侵袭。由12枚邮票组成的小版张,因邮票的叠加而强化了抗击非典的决心。小版张右上部分边纸上戴着帽子口罩的白衣战士素描头像,那一双清澈闪亮、刚毅自信的眼睛,在邮票画面之外突出了抗击非典的主体人物——可敬可爱、勇敢无畏的医务人员,使邮票小版张显得更加生动,更富于情感。

中国(2003):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

在10年前的那一段难忘岁月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投入了抗击非典的战役之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构筑起阻挡灾难的铁壁铜墙。肆虐的非典疫情,也深深地牵动了我院(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心。当年,我院以最快的速度开设了筛查非典的发热门诊,迅速成立了医疗专家组,留出隔离病区,做好物资准备。全院职工纷纷请缨报名,积极要求到抗非第一线去。在吴中人民医院,无论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主任,还是年轻医师,抑或医技护理人员,都在努力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抗击非典、击溃非典而全力以赴。“团结、开拓、奉献”的医院精神,“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境界,在这一特殊时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我的同行、邮友,湖北省当阳市血防所的肖琼医生,当时正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关键时刻,她主动请战,申请到收治了两名非典患者和一名疑似患者的隔离病区,在抗非第一线忠诚地履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事后,她用优美的笔触和细腻的文字,以邮文的形式把这段经历详细记录在《那一双眼睛》一文里。

      那一双眼睛能出现在我面前,是在隔离区里由贺老复印后托同事传递进来的,结伴而来的还有贺老的一纸叮咛:“肖琼,邮友们,所有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同志们好!有几套邮票都不能一一分发到你们手中了,只好等战胜非典,撤除隔离能正常见面时再将邮票给你们,以免污染病毒。现将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为抗非发行的邮票小版张复印给你和同志们看看。注意隔离,保护好自己。祝夺取最后的胜利!”

      自从4月27日进入抗非一线后,我们就被隔离了,电话成了我们和外面联系的工具。现在有一纸进来,同事们早就蜂拥而至将复印件抢去看了。复印件上,正反交错的三十八颗心合围着利剑斜刺而过的SARS,邮票的左下方写着“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点明了邮票所表达的主题。说实话,邮票的设计过于简单而缺乏新意,就像我们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倒是小版张补白上的那一双眼睛让我们感到熟悉和亲近。

      当疫情突然而至时,那一双眼睛流露出的是坚毅。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胆怯就冲上去了。工作服、连体衣、口罩、橡胶手套、隔离衣、胶鞋、脚套、眼罩等一层层穿戴整齐,就像一个个太空人。

在被隔离的最初几天,那一双眼睛也曾流露出猜疑。电视里、报纸上早已报道广东、北京的疫情,这种SARS病毒传染性强,死亡率不低,特别是近距离接触的医务人员被传染的几率很大。于是一个喷嚏、一声咳嗽,特别是谁查体温已达到37.2℃或略略超过时,那一双眼睛里写过紧张和猜疑。

      一切走上正轨后,那一双眼睛流露的是思念。冲上前线去时只知道自己是医生、是护士、是病人最需要的人。冲上前线后才知道最放心不下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爱人和孩子。电话里爱人不厌其烦的叮咛,或孩子一声问:“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呀?”那一双眼睛顿时泪光点点。

      短暂的猜疑之后,那一双眼睛里流露的是温情。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有些东西的确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平时点头之交已不再隔膜。隔离休养的人员会三三两两地打电话回来关心一线的人员,而一线的人员下班后也惦记着休养的人员:那些身体不适的同事们今天好些了吗?上一线的检验科主任病了,他很抱歉地避开大家,但大伙都主动前来问候他,安慰他,因为我们已经战胜猜疑,相信自己防护得很好,相信同事比自己防护得更好。

      回来了,6月8日我们第一批医务人员解除隔离回来了。6月15日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回来了。贺老闻讯为我们送来了替我们保管的邮品。看到自己的邮兵们毫发未损,他一边分发邮品,一边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你们辛苦了,你们终于平安归来了!”在所有的邮品中,我们仍为那一双眼睛深深地打动,因为它带给病人安慰、带给病人希望、带给病人坚强;因为,它是我们所有医务人员的眼睛。

中国邮政2003年《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小版张

肖琼用真情写就的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面对突如其来又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的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时,一位普通女医生的所思所想所行,以及她所在的这个医疗团队在最危险的隔离病区勇敢地抗击非典的坚强意志,他们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体现了当代医务人员崇高的职业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这篇邮文当时刊登在2003年第7期的《长坂坡集邮》报上,当我第一次看到此文,诵读“当疫情突然而至时,那一双眼睛流露出的是坚毅”“在被隔离的最初几天,那一双眼睛也曾流露出猜疑”“一切走上正轨后,那一双眼睛流露的是思念”“短暂的猜疑之后,那一双眼睛里流露的是温情”等句子时,感动得双眼含泪。2005年,该文被收录在当阳市集邮协会结集出版的《邮缘情深》一书里,我收到赠书再次拜读时,内心依然激动。2010年,肖琼出版了自己的文选《故乡的竹园》,我又一次从她寄来的书中读到这篇文章,心湖里止不住又泛起波澜。

而今,每当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静静地欣赏《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小版张,凝眸边纸上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透过那份清澈与自信,肖琼的这篇《那一双眼睛》和医务人员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动人场景就会在我的眼前闪现,那些悲痛、感动的瞬间就会历历在目。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眼睛里的那种坚毅、那份温情、那些大爱,于我而言是多么的熟悉。身边的同事,吴中人民医院的白衣战士们,他们在急诊科抢救危重患者时,他们在产房里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时,他们在无影灯下做着一台台手术时,他们在病房里诊治和护理患者时……我看不见他们敬业的脸庞,只看得见他们帽子与口罩之间的那一双双眼睛,和这邮票小版张上一样,如此清澈,如此闪亮,如此自信,如此坚毅,洋溢着对患者的温情与关爱,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光芒和信念的力量。那一双双眼睛,组成了“团结、开拓、奉献”的吴医人团队,在“服务必规范、质量是生命”的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坚守着我们用爱心凝练的“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精神,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用一颗颗挚爱的心去呵护好每一位患者,用一双双温暖的手去抚平患者身心的创伤,把人间的大爱洒向一个个病痛的躯体,让医学人性的光辉在我们的白色圣殿里闪耀。

《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尤其是邮票小版张边纸上的那一双大眼睛,是对抗非时期医务人员面对灾难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诠释与铭记。非典盛行的关键时刻,医务人员毫不犹豫地舍小家、顾大家,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割舍新婚燕尔的爱人,离别年迈的双亲,坚定从容地走向抗非第一线,无怨无悔地在白色圣殿里彰显健康卫士的大爱。他们冒着时刻都有可能被非典病毒感染的危险,长时间奔波在病房间,恪尽职守,临危不惧,为患者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把生的希望带给病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热血铸就了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用爱心疑聚起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了赢得抗非战役的全面胜利,全国卫生系统共有三十多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因为非典,我们从此更加懂得珍爱生命;因为非典,我们从此更加珍惜白衣天使、健康卫士的神圣称呼。

许多非典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没有看到过救治他们的医务人员的脸庞,但白帽子与白口罩之间那一双双带给他们信心、勇气、力量和关爱的眼睛,必将铭刻在他们一生的记忆里。

“抗击非典”个性化邮票,附票上医务人员的那一双眼睛,带给患者的是关爱、信心、勇气和力量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张玉婷

审核:夏媛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