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继文||对《论语》中“束脩”等的误解有损孔子形象及其他

 文史艺苑 2022-06-22 发布于山西




对《论语》中“束脩”等的误解有损孔子形象及其他

文/康继文


《论语·述而》中有章句:“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后世俗儒解释谓:“束脩: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说:“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致使千百年来沿袭,不仅拜师学习讲求要有见面礼,还把学费遮羞称作“束脩”,并堂而皇之以孔夫子此言为示,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行径。我在小的时候听了这样的说教,便对所谓圣人有了些看法,上了师范学教育后直至从教三十年来,每思那挣着教师工资却还从学生身上闹钱的勾当便纠结起孔圣人之“束脩”说,心中隐隐地痛!

这种纠结于千百年来的中国读书人大约都曾有过:《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谈到孔子时,刻意把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作比较,说:“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我们无缘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向孔子求证,但就所知道的他老人家的一生修为:少贫也贱,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多才多艺多能,有工作有地位有名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虽未必能每天大鱼大肉,但养家餬口应不成问题,收徒讲学也不会是为谋求一碗饭吃,其早年所收弟子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多是穷学生,没见有任何收取学费的记录。当然,学生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自有其各自的解决办法,是用不着先生去为他们操持的。诚若要有物质“束脩”奉献上才肯授徒,他周游列国浪迹天涯时恐怕是没人会跟随他了。

有道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的贤愚肖不肖自有差别,但天地之间人心不差分毫,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单凭良知就能有所判断,无须做太多的考据验证。

且看该同篇孔子语下还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举一反三”是说学生的学习力的。孔子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素质,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因此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注意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天目,即用第三只眼看世间。

王阳明一生讲学就不论学生贫富,从来就没向学生提出要“束脩”的。

近来听宫玉海先生讲《论语正要》,说:假若孔子是要学费“束脩”的,哪又何必“自行”呢?别人给送去不行吗?

显然,孔子所言“束脩”不是“一束干肉”。

其实,古人早就讲明:“束”本指“穿戴装束”,转指“检束”、“约束”。“脩”同“修”,修为也。“束脩”就是“约束修整”、“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如: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修以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李贤注:“束修,谓束带修饰。”郑玄注:“束脩,谓年十五已上。”《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约束修养。如:《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修无称,统御无绩。”《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于冠带。”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后汉之俗,束修激厉,志士相望,亦近于化行俗美矣。”也谓敛容肃敬。如:《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蕴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修整带造于别榻。”等等,都是指能做到自我约束注意修养的意思。

结合我自己生养孩子的体验,小孩子到了3周岁时能跑会说才可离开父母的怀抱,按教育需要也可送幼儿园了,但自理能力还是不足,就是到了6周岁刚上一年级时还有大小便不敢随时报告而出现的问题。由此,我们能知道孔子所说“自行束脩以上”是指那些具备有自我约束能力且愿意追求上进的人。

人多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是极赞赏宫玉海先生的治学睿智的,他对千百年来有关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见《论语·阳货》)的说法也提出灼见,认为“女子与小人”是“女人与小子”之误,即言孔子是针对家庭生活的感受,指出作为夫妇的女人一方与小孩子在家庭关系中的相处情性。这个说法也是值得可信的。何况《论语》中常拿“君子”与“小人”说事儿,但那时的“君子”与“小人”名称绝不是后来的“君子”与“小人”概念。

古籍传延,错讹难免,不同版本文字内容有差异,加之俗儒歪解,造成给孔子形象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的恶劣后果。如《论语·学而》篇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好多版本把孔子答子贡的这句话里“贫而乐道”的“道”丢了——既已无“道”,更胡乱解释,实在背离圣人远矣!

但愿世人不要再把作为求师仪礼及学费用途的“束脩”与孔子联系在一起,但愿世道人心能回归淳朴自然;大道朝天,大成至圣先师是不会亏待任何善类的。

2022年6月19日志于 宴寮 学亏斋

作者简介

康继文,男,山西省山阴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现在山阴县教育局工作。多年从事国学经典推广及地方文史研究与写作,发表各类文章多篇,编著出版文史书籍多部。兼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朔州市作协副主席、山阴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阴县王家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阴县国学经典推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康继文||神异的化悲岩寺

康继文||地灵人杰之蝴蝶谷-沙家寺

康继文||总兵家的老爷庙

康继文||辟“红楼梦”仿“金瓶梅”取名论

康继文||王家屏与田蕙

康继文||“一根筋”王家屏家族家风遗泽

康继文||仁术仁心一以之——山阴县名老中医郭增友略纪

康继文||真实的王家屏——公知错误及一些历史文化常识

康继文||故驿古城——淹没下的辉煌

康继文||康庄啊,康庄 ——山阴县合盛堡乡康庄村随想

康继文||苦豆香道 ——“雁门阁老苦豆豆香包”佳话

康继文||识时达变立潮头 ——朔州市佳联农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樊世雄弃官从商记

康继文||高山景行 ——中国中医药学界泰斗吉卯祉先生纪略

康继文||千古端人王家屏

康继文||千古端人王家屏(续)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