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庆工人修复800年前观音像,无意触发机关,发现意外惊喜 在我国的佛教文化里,观音菩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信徒们常常为其建造庙宇、雕塑金身,以此来为自己祈福。 坐落于重庆宝顶山大佛湾南崖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自南宋年间诞生以来,历经八百年风雨,已经破败不堪。 2007年,千手观音造像的一根手指断落,修复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08年在文物局批准下,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工作正式展开。 在这次修复过程中,借助3D成像、X光探测等21世纪现代科技手段,专家们在观音造像主尊的腹部左侧发现了一个暗格。 一份埋藏数百年的秘密由此大白于天下。 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 南宋的街头,一个五岁的男孩跪在地上,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上书“十两”二字,原来他要卖掉自己。 这是谁家孩子?他为什么要卖掉自己? 原来男孩叫赵智凤,大足县米粮里沙溪人,父亲赵延富早逝,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 如今母亲生了重病,却没有钱医治。 赵智凤就想要卖掉自己,筹钱为母亲治病。 可是一直等到晚上都无人问津,一个五岁的孩子卖自己,多少有点莫名其妙。 再说当时的南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人们手里也没有钱。 母亲见他一直未归,便四处寻找,终于在街上发现了孤单的儿子,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走上前来对他们说:“这孩子与佛有缘,如入佛门,将来定有出头之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母亲不以为然,小智凤却上了心。 第二天,赵智凤就偷偷地来到离家不远的古佛寺,对大和尚说自己要当和尚。 大和尚说:“我们这里不收小孩,你回去吧!” 赵智凤不肯走,再次请求的时候被老法师看到了,老法师就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当和尚?” 赵智凤说:“我要治好母亲的病!” 老法师被赵智凤的孝心感动,跟着他回到家,为他的母亲看病,并留下了自己仅有的十两银子。 不久之后,赵母的病就好了。 她感激老法师的恩情,就将儿子托付给老法师。 古佛寺里的大和尚并不欢迎赵智凤的到来,因为寺里的经费本来就紧张,现在多了一个人,更加吃不饱了。 他经常背着老法师克扣赵智凤的饮食,赵智凤从不声张。 但是老法师很喜欢他,经常教他看书识字,读经打坐。 赵智凤也很努力,学习进步很快。 赵智凤16岁的时候,老法师想让他当古佛寺主持。 他谢绝了,他告诉师父,自己想要云游四方,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年之后,赵智凤从成都大轮寺学成归来。 古佛寺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倒塌,师父不幸遇难。 赵智凤不计前嫌,带着孤立无援的大和尚来到了大足宝顶山,想要完成师父的遗愿:在此地建造一个佛教密宗大道场。 赵智凤的伟大理想得到了当地寨主黄木顺的经济支持,也渐渐得到了周边大小财主的认同和帮助,摩崖石刻得以顺利开凿。 此后数十年间,赵智凤将全部心血付诸于宝顶山岩壁道场的建设。 他请来了大量技艺卓绝的工匠,在刀刻斧凿的日日夜夜中,一尊尊造像逐渐显现出了轮廓。 而千手观音造像正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尊传世佳作。 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 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石刻造像,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它的主像是千手观音,面相圆润,头略低垂。慈眉善目,额头上竖开一眼。 头戴宝冠,玲珑剔透,上面刻了48 尊小坐佛。 身体正面有12只手臂,或合十,或施印,或抚膝。 最精美的便是,似孔雀开屏般的那一只只金手,且每只手心当中都有一只眼睛。它的姿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堪称天下奇观。 一般而言,十只手以上便可称为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像有 32 只手和 48 只手。 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 那么,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有多少只手呢? 传说大足宝顶山的千手观音造像雕刻完成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那一只只造型优美、姿势各异的手让游客赞不绝口。 人们都想弄清楚这尊观音造像的手到底有多少只,每一个参观到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数一数,可是总也数不清。 于是大家就认为“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手是数不清的。” 可是县老爷刘伯韬认为没有数不清的手,于是就在县衙外贴出告示:谁能数清千手观音的手,赏银一百两。 告示贴出后不久,有个年轻石匠揭了榜,声称他能数清观音菩萨的手。 全城的人都为他担心:“数不清可是要受罚的呀!” 刘老爷也不相信小石匠能够数清楚千手观音的手,对他说:“这可不能开玩笑啊!你知道数不清的后果吗?” 小石匠说:”知道!给你白当三年长工!” 刘老爷说:“一言为定!” 第二天,宝顶山来了很多人,大家都想知道小石匠到底能不能数清楚千手观音的手。 小石匠不慌不忙,背着一筐竹签来到了现场。 他让刘老爷给他准备好金箔,刘老爷命人照办了。 小石匠给观音的每一只手贴上金箔,每贴完一只手,就往地上扔一根竹签。 这时候围观的人们好像明白了什么,有人主动帮他统计竹签的数量。 等到观音造像所有的手都贴上了金箔,地上的竹签数量也就统计出来了,一共1007 支。 于是小石匠宣布:观音造像有 1007只手。 周围的人都被小石匠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刘老爷也得意地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们,观音菩萨的手数的清!” 但是刘老爷是个吝啬的家伙,他不想兑现承诺,便对小石匠说:“你得说出千手观音的来历。” 小石匠胸有成竹地说道: “古时候有个妙庄严王,他有三个美丽的女儿。大女儿妙颜和二女儿妙香成年以后都出嫁了,唯独三女儿不愿意出嫁,一心想要出家。气得妙庄严王吹胡子瞪眼,却也无可奈何。 刘老爷没办法,只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小石匠拿了银子,消失在宝顶山的松林之中。 没有人知道,小石匠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的高徒,参与了大足石刻雕凿的著名工匠赵巧。 “暗格”中封藏的一段历史 时光的步履迈入21 世纪,这尊历经800多年岁月的千手观音造像,早已病害缠身。 2007 年文物保护调研组的工作人员刚刚看了这尊千手观音,走出去还没有多远,就听身后啪的一声,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掉落地上! 这件事情引起了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此开启了千手观音造像八年的修复之路。 2008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数十家科研机构开启了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 根据整体工作计划,工程分为了前期勘察、方案设计、主体修复三个阶段。 修复工作严格遵循现代保护原则,并按照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由易到难的程序,逐步开展造像本体砂岩、贴金层与彩绘的修复工作。 2014年4月26日上午,宝顶山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 800多岁的千手观音,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工作人员都围在了千手观音主尊旁,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兴奋而焦急地等待着。 大足石刻造像本体中首个类似“装藏”所用的“暗格”即将打开。 大家紧张地期待着解开大足石刻诸多谜团的装藏物品出现。 “嗤……嗤……”工作人员小心地移出主尊腹部暗格的封口石砖,声音低沉而神秘。 “呀,有字!”随着一声惊呼,封口石砖上发现题记,形态清晰、色彩鲜红的字体跃入工作人员的视野。 封口石砖正面题记为: “遂宁县中安里,地名七佛寺,善士张龙飞,同缘黄氏,族男昌文、昌德,合家发心,装修宝顶观音大士金容一尊,装修圆满,天赐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受享,洪福悠久无疆。乾隆四十五年四月立。” 背后还题有“佛光主照、父张济有、母贺氏”等文字。 原来,石砖上记载的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遂宁县中安里,一位名叫张龙飞的善士合家发心装修千手观音主尊一事。 这是千手观音有记录以来的第三次“妆金”。 与此同时,现场的专家立即联想到宝顶山圣寿寺维摩顶另一块碑刻。 专家们立即赶到维摩顶,通过辨识,发现封口石砖题记与维摩顶一块碑记所载之事竟然惊人的一致! 这两块碑刻所记地名均为遂宁县中安里,年代及事情亦一致。 而封口石砖的出现则弥补了维摩顶碑刻石质风化严重,文字漶失较多的遗漏。 石刻研究院的专家研究判定,捐资妆金者名叫“张龙飞”;张龙飞来自“遂宁县中安里七佛寺”;其父亲名叫张济有,其两个儿子叫昌文、昌德。 遂宁市有两座寺庙最为著名。 其中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之时,香火极为兴盛,西南诸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 皇家禅林广德寺,在唐、宋、明历朝受皇家敕封11次,声名大振,闻名遐迩。 悠悠岁月,积淀并名扬着遂宁的观音文化。 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遂宁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 在遂宁境内,也有许多的石刻造像,其中百分之六七十为观音造像。 如遂宁市大英县的大埂子摩崖造像,造像共4龛,其中的三面多臂观音造像姿态优美、活灵活现。 即使千百年过去,这些佛像的香火依然鼎盛,吸引着八方香客。 其实,大足石刻的历史还有着更多的“遂宁印记”: 宋代遂州人严逊主持开凿和营建了大足境内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石篆山石刻; 遂宁府人冯楫捐资修建了北山多宝塔第六级,死后归葬大足妙高山……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龙飞。 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要出巨资妆金大足宝顶的千手观音? 文物工作者联想到清康熙、雍正两朝遂宁籍贤相张鹏翮。 他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莫非张龙飞与望族张鹏翮世家有联系? 但是,当文物工作者翻阅张鹏翮家族的世系,仍未见张龙飞一名。 净明寺与七佛寺近在咫尺,张龙飞的妆金行为是否受到第一次为千手观音妆金的净明寺僧人的影响? 尽管历史一片烟云,留待许多的问题需进一步考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张龙飞家产万贯,有经济实力。 张龙飞曾经生活在今天的潼南县卧佛镇白花村区域;宝顶山的千手观音对其有着一定影响;宋、明、清时期,大足与遂宁两地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重庆大足举行的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竣工仪式,标志着工程修复完成。 距今 800 余载的“千手观音”再次以金碧辉煌的面容与世人见面。 以宝顶山千手观音为代表的观音信仰,对后世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足境内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宝顶香会”。 相传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左右,巴蜀一带众多香客便于此月云集宝顶山。 早在清初就流传着”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民谚,至今此项民俗活动仍在继续。 正因为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具备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造像自南宋开凿以来便备受世人称赞。 尤其是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了世界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大足石刻史话》作者:李小强 《大足石刻人文档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