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在权力的旋涡中,商鞅刻薄有其内在的无奈

 鉴史悟道 2022-06-22 发布于浙江

《资治通鉴》第二卷 资治通鉴

  【原文】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

  法令颁布实施一年后,成百上千的秦国百姓纷纷前往国都陈述新法给人民带来的不便。这个时候,太子也触犯了法律。

  卫鞅说:“法令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施行,是因为在上位的都不去带头遵守。而太子是储君,又不能对他施以刑罚,便处罚他的右傅公子虔,在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墨字。”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之后,都开始遵奉法令了。

  【材料解析】

  粗略看完上述材料,我内心不由得为之一振。心想商鞅作为外来和尚,有幸得到秦孝公的赏识,成为秦国变法图强的总设计师。高官厚禄来之不易,在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异国做事情,更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不应该跟别人尤其是位高权重的贵族对着干。可他倒好,自从颁布了新法后,太子犯法,就把武将领袖公子虔,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更恐怖的是割了别人的鼻子,在别人脸上刺字,商鞅这不仅在杀人,还在诛心,我想被施刑过的人今后该有多恨他。

  反复研究后,才发现商鞅的良苦用心。其实他这么干有他的战略布局考虑,为了稳定秦国,稳定新法,稳定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先拿贵族祭刀。

  为什么?

  首先从稳定秦国局势来讲。

  大家都知道,变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要想把新法继续推行下去,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常言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些人在变法一年后,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此时的秦国还很弱小,经不起内讧,一旦起了内讧,周边强国就趁火打劫,最后生死国灭,全都玩完。

  商鞅通过把秦国的实权者得罪个遍,甚至都把未来继承人太子也得罪了,意味着他成为贵族集团共同的敌人,只要秦孝公去世,他就会被清算。另一方面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大家希望,让他们对生活有奔头,咬咬牙先活着,等秦孝公死了再说。只要一旦让贵族有了这种心态,秦国这个风雨飘渺中的国家,也就以将来牺牲他来稳住局势。

  其次充分发挥新法的真正威力。

  就是说杀鸡儆猴,通过处罚最有背景的实权者,从而达到法律的威严,往后在新法实施中,无论是谁都一视同仁,警告所有人,就算秦王的哥哥、儿子犯法,也得处罚,别想像以前那样走走后门就没事了。

  最后稳定自己的权力地位。

  商鞅的权力是由秦孝公授予的,秦孝公想要变法图强就授权商鞅,商鞅变法成功而且卓有成效,就会获得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权力,就能做更多有利于富强的事情,这就是环环相扣的。商鞅本身没有权力,他只是权力的代理人,一旦事情做不好,就容易被抛弃,抛弃就很难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商鞅就得坚决维护法律的威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还有就是商鞅之所以能成为秦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源于秦孝公的信任。想让后者信任,就得主动通过得罪宗亲贵族,得罪太子,得罪文官甚至除了孝公以外的所有人。成为一个孤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秦孝公放心。

  为什么,要成为孤臣就容易让秦王放心?因为孤臣是没有造反的能力的,而皇权最忌讳的就是造反。

  商鞅拿着秦孝公授予的权力,如果不自毁形象,为自己树立敌人,而是利用这权力去收买人心,搞和风细雨,利益雨露均沾的套路,无论谁都不得罪,你我好好想想,别说是变法,想都不用想,秦孝公第一个站出来叫停变法。所以商鞅只有断绝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才能让秦孝公继续放心授权,有了更高的权力和信任,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但这就是商鞅用自己未来的命来换取秦国的强大。

  总之,商鞅不管从稳定国家层面、稳定新法的层面,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他这么做就是最优的选择,这样这样才能做到变法成功。从古到今,变法图强,没有不流血牺牲的,商鞅就是一位为了秦国百年大计,富国强兵,敢于自我牺牲的人。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