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上海进入了梅雨季节,窗外没有雨,空气中夹杂着潮湿、燥热,既没有春天的明媚、也没有夏日的畅快。就如同这工程行业,在高质量发展与重复建设间拉锯,在统一大市场与资质改革间撕扯,在产业转型与企业生存间挣扎。 面对未来,我们该怎么办?也许直播间的各种“成功学”救不了我们,也许世外高人的“一指禅”救不了我们。能拯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回归初心、回归常识,打造韧性企业,保持组织弹性,积极应对市场波动。 勇于拥抱变化。2022年工程业可谓冰火两重天。中国工程、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安徽建工等企业成为了股市磐石;新型低碳能源、数据中心、智能电网等领域投资加大,增速同比达到20%以上。与此同时,不少企业陷入恒大泥沼中无法自拔,很多企业新签合同额下滑,现金流不足,被迫裁员,在破产边缘徘徊,生存堪忧。工程企业应跳出过去成功经验的陷阱,主动拥抱市场结构的变化、拥抱工程组织模式的变化、拥抱行业监管的变化、拥抱业主需求的变化。 积极投资未来。工程行业的企业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发展动力正在巨变。过去行业需求大于供给,加速的城镇化推动了大量居住、办公、交通等需求,吸引了很多企业,但供给是碎片化、粗放式、劳动密集的。而未来行业供给大于需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产业供给体系,供给是集成化、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的。工程企业宜坚持长期主义,积极投资未来,投资工程工业化、投资智能建造、投资行业双碳,孕育一个新建筑、新产业,新天地。 加强基础建设。“韧性”是抗打击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再造能力的综合体。抗打击能力是基础,就像优秀拳击手,首先得扛得住对手的拳头,不能被一拳打趴下了。快速反应能力包括提前预判、躲避对方拳头以及寻找机会、精准出拳。在风雨中,感受变化,提前半拍准备,规避系统性风险,并善于在变局中育新局。组织再造能力是一种组织持续学习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工程企业打破组织固有习惯,实施能力再造,修炼新技能、新功夫、新本领,从而先人一步地捕获市场机会,击倒“对手”,赢得市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