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院·毕业】本科毕业生代表姚雅婷在化学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上帝也有烦恼 2022-06-2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2022届本科毕业生代表 姚雅婷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远道而来的各位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化院18级的本科生姚雅婷。非常荣幸能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此发言。

四年以前,我们各怀着心中的理想与抱负,踏入了北大这座园子、进入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最初,我们选择化院的理由各异,有人是因为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热爱,有人是因为高中的竞赛经历,也有人是因为偶然的选择。我们从大江南北而来,到五湖四海中去,但在这段时光里,命运织成的线却巧合般地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期间,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我们也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

这座小小的园子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无论是怀柔基地的方糕、普物课上的魔法、深夜西门外的一碗杰哥炒面,亦或是交实验报告前的彻夜苦战、任务堆叠如山时的焦头烂额,而这时校园施工队又恰巧干的热火朝天,这些回忆或艰辛、或美好,有的也许还略带苦涩,但却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四年青春。

初入燕园之时,我们都带着中学的稚气,对这座园子满怀好奇与憧憬。如今四年已过,在离别之际,我们或许也需要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认真问一问自己,在这四年间,北大和化院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或许是在课堂与实验室中积累的专业知识,亦或是在社团和学生会中结识的知心朋友。在此,也请允许我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到底适不适合化学、适不适合科研?这个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自入学起同样也频频困扰着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当困惑无从解答的时候,行动就成了当下的最优解。北大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化院也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理论课程一步步带领我们了解化学的各大领域,实验课程让我们逐渐掌握不同方向的研究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慢慢形成了自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取向。在与化学磨合的过程中,有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有人频频受挫,但却默默坚持。一些人已经明确了未来的道路,也有另一些人仍在上下求索之中。从最初白纸般天真、懵懂的新生,到如今具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毕业生,北大和化院教会了我如何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最终接受自己。

在我的体验中,科研不仅仅是瓶瓶罐罐之间的碰撞,追求真理的道路也注定曲折而艰辛,我们的前路弥漫着未知的迷雾。但化院也教会了我,未知同样蕴含着希望与盛景,千千万万的人正一起向着远方迈进,我们并不孤单。化学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也许没有物理的简洁,也许没有生物的神秘,但化学的浪漫就在于,它总能给我们天马行空的思考,提供真切的证据。比如在2017年,欧洲天文团队在化学指纹光谱的分析中,找到了距此400光年外的恒星中异氰酸甲酯这一氨基酸前体存在的证据。人类在400光年的距离上,竟然能检测到不足1纳米的分子!我们的工作最终成为人类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媒介,这就是化学的浪漫。虽然我们总是戏称自己为“砖工”,但也请不要忘记,实验不止眼前的产物和数据,还有理想和远方。

如今,本科生活即将落下帷幕,我们也将要踏上不同的道路。北大与化院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颗种子,今后这些种子也将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千态万状的参天大树。衷心感谢在座每一个人四年以来的陪伴,也祝福大家都能得偿所愿,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