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十五):芝龙降清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6-22 发布于浙江




(十五)芝龙降清




文/李晖

世间事往往是不进则退。南明政权本可以统一部署,乘清军首尾难顾之际,在湖南和浙江同时发难,联络江西、福建和西南各地义军,开创一片明朝控制区。如湖南有何腾蛟部,福建有郑芝龙部,西南有张献忠部孙可望、李定国等,浙江有张国维、方国安等部,荆、楚有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完全有可能、有实力联结成一片,共同对敌。可是南明各小朝廷互相猜忌,各行其事,政出多门,不奉号令,不但坐视不救,还为正统之争大打出手,使清廷利用有限兵力,有时间实施各个击破。

1646年,清将博洛领兵经苏州进抵杭州,五月二十九日,清兵渡过钱塘江,攻富阳、过上虞,下绍兴,兵发浙中;鲁监国十几万人马如同乌合之众,一夜间灰飞烟灭。七月,清军兵抵义乌,取东阳,下婺州,陷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势如破竹,迅速平定浙省,兵锋直指福建。

守御浙闽交界仙霞岭和分水关的南明将领受郑芝龙之命,以备海寇为由,尽数撤兵退回安平镇(今福建晋江安海镇),弃关不守。为何会撤兵弃守呢?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头说起;早在这年三月间,洪承畴就向贝靳博洛提出招抚郑芝龙的建议,清福建招抚使黄熙允就派使者苏忠贵秘密到达福建,“见到郑芝龙,见其有诚意归附。”

六月清军渡过钱江时,征南大将军博洛又命苏忠贵“持敕书赍送郑芝龙”。芝龙既已决定降清,就秘密下令仙霞关守将武毅伯施福放弃天险,自动撤退。

他的儿子郑成功知道后曾经追问:“父亲既为隆武重臣,凭险守御自是义不容辞,怎可作此釜底抽薪之事。”

郑成功(1624—1662 ),名森,字明俨,号大木。七岁以前随母居住日本。崇祯三年(1630 )回国,崇祯十五年(1642),曾往省会福州参加乡试,为南京国子监外舍生。隆武帝即位之后,郑芝龙已成为定策元勋,郑森才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朱聿键。隆武帝见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材,非常赏识,就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

郑成功提出疑问后,郑芝龙狡言:“军队粮饷全是取之我郑家,支出巨繁,仙霞关外宜守者百七十处,设守兵若干,其战兵以今冬简练,明春出关,一出浙東、一出江右,计兵二十余万,饷不支其半。”稍停后郑芝龙又说:“前疏请于两稅正供预借一年,令群臣捐俸,劝绅士输助,可上又不忍。府县历年积欠未解者,本可悉催督徵,可闾里骚然。或曰请清理寺田可得饷八十万,上又不准。”郑芝龙越说越激动:“自古皇帝不遣饿兵,这一打仗,死的又是我郑家的兵丁,他唐王又焉能御驾亲征?”稍一停顿,他忽转换一种口气说:“满清兵势正盛,我必欲避其锋芒。”


郑成功急曰:“三关这一撤守,朝廷何以处之?”郑芝龙只说四字“航海它适”。

郑成功一时气急,愤曰:“日后有何面目得见唐王。”反被郑芝龙一阵责骂,但因手无兵权,郑成功亦无可奈何。

接着,郑芝龙又谎报海盗进犯其家乡安平,上疏道:“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海警则无家,非专救不可。”隆武帝派内使持手敕云:“先生少迟,请与先生同行。”但郑芝龙置之不理,径自带领军队返回安平,撇下隆武帝不闻不问。

八月,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从陆路入闽攻取仙霞关,不数日遂克建宁,进兵福建。这李成栋本是李自成农军高杰部下,外号“李诃子”,许昌善后时已经投明,授徐州总兵,过长江时降清,随后攻太倉、嘉定、南汇、上海,官授镇守吴淞总兵官,他是“嘉定三屠”、江阴屠城的制造者。

清兵进军仙霞岭时,弘光败类、钱塘降清的阮大铖为抢头功,先人而登,因脑溢血而死在岭上。但也有一说是;他在关隘口遇见了他昔日的妻弟,李香君桃花扇图的作者,在仙霞关设伏的隆武朝右佥都御使杨龙友(即杨文骢),家仇国恨汇聚一起,四目相视,阮大铖登时心胆俱裂,死在岭上,也算是苍天报应,上演了桃花扇的最后一幕。不久,清兵攻取兴化、泉州、漳州诸郡县,杨龙友一家也全都尽节而死。

清兵入闽,郑芝龙降清,最大的原因,并非是他“识事务而顺应历史潮流”,关键仍旧是“利益”二字,商人的本质决定了他的取舍。他的兴起其实也是中国海洋贸易的缩影,代表了中国沿海区域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拓展。他的梦想,就是想当闽粤王,以福建、广东为基地,发展海上贸易,扩张海上实力。如若能拥有两个海洋大省,自然可以称王东南,富霸一方。如果一旦同清廷开战,这兵员、粮饷的无限止消耗,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所负担不起的,他自知力不可敌,只能选择投机。 

退保安平后,郑芝龙竟然毫发无损,拥兵观望。清军主帅博洛顺其所想,先退后数十里“示诚”,然后写信招降:“吾之所以敬重将军,正因汝能拥立唐藩(隆武帝)。人臣事主,苟有可为,竭尽其力。力不胜天,即应弃暗投新,乘时建功。今两粤未平,我已铸闽粤提督之印,以待将军耳。” 

这一来,博洛不仅打消了郑芝龙忠臣不事二主的顾虑,又送上“闽粤提督”的大诱饵,诱使郑芝龙上钩。

知道父亲有降清之意后,郑成功曾苦劝:“父亲大人,您在南明身为重臣,岂可轻意转念!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山高路险,沟壑纵横,清军纵使百万铁骑也难以驰骋,如果我们凭高恃险,设伏防御,清军虽有百万,也难一时得逞。相持之余,间可收拾人心,以固根本;大兴海道,往贩贸易,以足兵饷。此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渐图进取。” 

郑芝龙仍然鬼迷心窍,斥责其子:“乳臭未干,信口雌黄!岂知天时人势。弘光拥有四镇精兵,长江之险,尚且不能抵拒清军,我等占据一隅之地,焉敢与大清抗衡!” 

郑成功跪禀:“父亲大人您只见表面,未审其详。清军兵马虽盛,其攻闽兵力不过几万,征战日久,劳师动众,已然是强弩之末,在闽粤之地断难长驱直进,此为地利也。回思我大明朝,文臣弄权,将略乏人,一旦冰裂瓦解,而成煤山遗恨。南京君臣,君非戡乱之君,臣尽庸碌之臣,遂使天下英雄饮恨,纵有长江天险亦不可恃。如果父亲大人今能依仗粤闽地利,凭借崎岖险隘,扼险据守,大可收拾人心,渐图复明大业。”

郑芝龙自以为老谋深算,摇头一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大清招我,礼重于我。如果我贸然与之争锋相抗,万一失利,那时候摇尾乞怜,悔之何及?”

郑成功继续跪禀:父亲难道不知古训,“一仆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男的道理,自古圣贤莫不皆然。”

郑芝龙脸上已露愠色:“良禽择木而栖,改朝换代已不可逆转,更弦易辙是迟早的事!”

郑成功见其父不听劝阻,一意孤行,跪前攥衣,流泪谏曰:“虎不可离山,鱼不可无渊,父亲大人三思!” 

郑芝龙怒不可抑地呵斥:“小子妄狂,勿得多言!”

郑氏父子僵持期间,定虏侯郑鸿逵进来,苦谏道:“兄长您当国难之际,拥立一君,位极人臣。假如事不可为,小弟我岂敢虚鼓唇舌来劝。如今,兄长您手下精兵十数万,船舰塞海,饷粮充足,如能再拥一君号召天下,自有八方豪杰响应。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何必委身于人,轻入虎穴?”

郑成功深有同感,又言“纵使父亲您不为自己考虑,也请为八闽考虑。” 

“今之归诚,正是为了八闽考虑,免遭生灵涂炭,汝复何言!”郑芝龙得意地用他儿子的话题封他的话柄。

对兄弟,郑芝龙态度当然和缓许多,他解释说:“兄弟你刚才所言,只见眼前,不看长远。甲申之变,天下鼎沸,清朝逐鹿中原,天下三分,已得其二。如果我们不自量力,提一旅而敌天下兵,诚乃小丈夫所为,逞一时之快意。不如乘现在清军招我,全军归诚。此举,古来豪杰往往行之,正所谓弃暗投明,择主而事。我们如此主动,委身于人,大清能忍心欺我弃我?人以诚心待我,我以诚心应之。贤弟勿虑,待我单骑往见博洛贝勒,看他如何待我。贤弟在家静侯佳音吧。”

见兄长如此固执己见,郑鸿逵无言。但他心里知道,此去定无好果子吃,特别是他本人决不能同去,因以前弘光时他驻防镇江,曾炮击溃散之左良玉乱军,很多明师进退失据,因此愤而降清,据说李成栋部正是这部份明师之一,现在他们得势,这一去,无异是羊入虎口。

郑芝龙临行,清廷得知其子郑成功深谋大略,让郑芝龙与郑成功同去。当时,郑成功适在外练兵,他写信给父亲表明态度:“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叛。今父亲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郑成功之信,恰似精确预言,已经一语道破郑芝龙的下场。

当郑芝龙在福州见到贝勒博洛后,三天即被挟持上京,以博洛的奸滑,郑芝龙自知上当,但为时已晚,世上并无后悔之药。到京后只授精骑呢哈番,根本不是闽粤总督。到顺治十一年(1654),为招抚福建郑成功时才授封为同安侯。

征南大将军博洛回京之前,确实利用了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奉芝龙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澄济伯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名,兵员十一万三千名。当李成栋由吴淞总兵奉调闽浙,由浙江、福建入广东时,清方不仅利用了郑芝龙“平国公”的名号招抚了白沙、甲子等广东东部沿海地带,而且原属郑芝龙部下的总兵施郎、梁立、黄廷、成升、洪习山等部兵马五千名,由武毅伯施福率领跟随佟养甲、李成栋进军广东,在扑灭顺德县“海寇”和镇压东莞、增城地区的张家玉抗清义师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郑芝龙自投罗网以后,十一月三十日,清军立即背信弃义地攻入安平镇,大肆抢劫淫掠,掠得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郑成功的母亲翁氏也被奸污,愤而自缢。

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更坚定了武装抗清的信念。清兵饱掠而归后,他回到安平,料理了母亲的丧事,用黄金铸造了一尊翁氏坐像,饰以珠宝,朝夕上供。从此开始了他独挡一面的长期抗清斗争。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