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其日记中记录了19世纪70年代(1878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的大饥荒惨状。 “几里路之后,看到一个约莫四十岁的男人在我们前面走着,摇摇晃晃地,像个醉汉似的。一阵风吹来,他就倒下了,再也没有爬起来。”(71页) “在路边看到十四具死尸。其中一个死者只穿了一只袜子,他的尸体正被一只狗拖拽着,可见他的身体多轻。死者当中有两个妇女。人们似乎为她们举行过葬礼,所谓葬礼不过是把她们的脸翻转过来朝着地面而已。路人对其中一具女尸还算善待,因为他们没有把她的衣服扒走。第三具尸体却成了一群尖叫着的乌鸦、喜鹊的盛宴。野鸡、野兔、狐狸和狼都长得肥肥的,男人和妇女们却无法生存。”(71页) “半天当中看到六具尸体,其中四具是妇女的尸体:一具是在没有顶的棚子里,裸露着,只有腰间一根带子;一具是在河沟里;一具是在水中,身体的一半露在冰面上,任凭野狗撕咬;一具躺在路边的一处洞口,上半身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裳,另一半已经被猛禽野兽撕咬殆尽。遇到两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他们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着,看上去像九十岁的老人。”(71页) “在客栈里听人说,那天夜里有父母交换他们的孩子,因为他们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又听说人们不敢去煤坑挖煤,因为骡子、驴子,还有它们的主人,会被人杀死、吃掉。”(72页) 在他的文字中描述了很多惨状。在他的记录中,他还提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虽然苦难无处不在,令人称奇的是,没有出现打劫富人的现象。”很快找到了答案:“村子里张贴着告示,内容是,官府有令,凡企图抢劫、实施暴力,镇上或村子里的官长有权将抢劫者立即处死。所以,犯罪的情况异常的少。人们默默地忍受着,连眼泪也没有,除了那些埋葬自己孩子的母亲们。”(71页) 李提摩太继续写道:“1876到1879年的饥荒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这期间,中国十八个省份中的一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这场饥荒结束时,可以肯定的是,一千五百到两千万人失去了生命——这相当于整个欧洲总人口。这数百万人的生命本来是可以得救的,假如中国的官员们不那么傲慢,说什么只有他们才是文明的,并认为从西方的野蛮人那里没有什么可学的。一个官员事实上就发布过一个告示,禁止民众迁往粮食便宜的很多的满洲,而在灾区土地上售价只剩下平时的十分之一。另一个事实是,周边一些省份的官员禁止向山西输送粮食,这使得灾情更加严重。”(71页) 这几段文字,是从李提摩太的《在华回忆录》中摘抄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从传教士的视角了解到一百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饥荒悲剧。他们的赈灾举动是值得肯定的,为了使得他们行为更具说服力,在他们的报告中夸大惨状也是正常的。 另外,还提到大清帝国的官员在整个过程中的冷漠和不作为,一方面有真实的一面,另一面也有与他们的善行相比较的意思,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义行善举。从有利于传教的角度,确实能起到明显的积极的促进作用。饥荒结束之后,为纪念他们在赈灾中的贡献,老百姓用给他们树碑立传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对于老百姓而言,活着和生存是最基本的,他们需求是非常简单的。在李提摩太的文字中,我们也能隐约地看到,大清帝国的朽腐与衰败的景象与背后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