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冉闵是民族英雄?拜托,请别再往他的脸上贴金了

 紫霞照我 2022-06-22 发布于陕西

说到民族英雄,你会想到哪些名字?如果不算近现代,马上就能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岳飞,是文天祥,是戚继光,是郑成功等一长串光芒耀眼的名字。当然悠悠华夏数千载历史,每当一个大时代掀开帷幕,都有无数杰出人物应运而生,继而建功立业,在青史上留下赫赫威名。这样的人物当然可以称之为英雄,但想要在英雄之前加上“民族”这个前缀,难度可就大了不止一个量级。

文章图片1

我们的历史上不乏英雄,但民族英雄的头衔可不是谁都能戴上的

那么何为民族英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

“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对外来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作出贡献,令人钦敬的人。”

所以很多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就没法跟民族英雄沾边儿了。

比如在战国四大名将“翦起颇牧”中,唯有李牧配得上民族英雄这个称号,这是因为他在反击匈奴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功勋。而王翦、白起和廉颇哪怕在军事上的成就远远高过李牧,但他们打的都是同民族间的内战,因此可称之为英雄,却注定跟民族英雄无缘。

而像两汉的卫青、霍去病、陈汤、窦固、窦宪、马援、班超,以及唐朝的李靖、李勣、苏定方、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其实也完全符合入选的标准。但事实上我们在谈论民族英雄时很少会想到他们,为啥?因为这帮汉唐的猛人们倒是“对外来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了,然后斗着斗着就跑人家老窝里拆家去了……话说我们印象中的民族英雄不但是要英勇的,往往还得是悲壮的,结局一般都是很惨的。可上述这些猛将兄的事迹,却通常让我们忍不住击节叫好,恨不能灌两斤好酒助兴,还悲惨个毛线?

文章图片2

汉唐的民族英雄可一点都不少,但过于辉煌的战绩总让我们忽视他们的存在

所以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一般都盛产于像宋、明以及晚清这种一脸倒霉相的朝代。当然两晋南北朝的德性也好不到哪儿去,只不过那个时代的历史一般人不怎么熟悉,也不太感兴趣,但我们同样不该忘掉下列这些名字——

祖逖谢玄檀道济韦睿陈庆之、刘裕……

但无论我们如何放宽民族英雄这个概念的标准,也没理由将冉闵列入其中,因为那将是对上述先贤英烈的极大的羞辱。

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把他吹捧得天花乱坠。但别搭理他们,因为这些人不是蠢就是坏。


01

冉闵,初名石闵,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其先祖世代为汉将,在魏晋时出任过牙门将,到了永嘉之乱后冉闵之父冉良追随乞活帅陈午转战黄河两岸。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在蓬关(今河南开封南)击败陈午,活捉了冉良,然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一向深恨汉人而且屠之如猪狗的石勒,居然一眼就看中了冉良,不但让侄子石虎收其为养子、改名石瞻,而且对他比亲孙子还好。

文章图片3

也不知道这个民族英雄的头衔,是哪个权威部门或专家学者授予的

是因为时年仅12岁的冉良长得太萌,还是相貌酷似某个故人,或者他的某个举动击中了石勒内心的柔软处?冉良受到善待的原因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位冉闵之父自此就从一个反抗外族暴政的义军战士,摇身一变成了石勒、石虎这对杀人狂魔的帮凶,而且还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为其卖命:

“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石虎)子之。(冉良)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冉良为后赵效力的时间大概是在永嘉六年到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之间,正是石勒为与刘曜争夺北方控制权而大打出手,并打得最激烈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无辜的汉民被屠戮得最狠的时候。而此时的冉良,即便手上没有沾过一个汉民的血,也不可能是无辜的。

到了近现代,我们管这种人叫伪军,或者二鬼子。

冉良死后,冉闵接班,而且依然很受信任。“(石)虎爱之,比于诸孙”,于是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而冉闵也不负石虎的厚望,在咸康四年(公元338年)的昌黎之战中后赵诸军皆败,唯冉闵一军全身而退,从此声名大振。

文章图片4

拿今天的眼光看,冉良、冉闵父子就是二鬼子和伪军

而初出茅庐的冉闵,就已经表现出勃勃野心以及多疑、狠辣等诸多枭雄人物的特质:

“蒲洪以功拜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西平郡公。石闵言于虎曰:'蒲洪雄俊,得将士死力,诸子皆有非常之才,且握强兵五万,屯据近畿;宜密除之,以安社稷。’”(《资治通鉴·卷九十六·晋纪第十八》)

这位蒲洪是个氐人,后来改叫苻洪,有个儿子叫苻健,还有个孙子叫苻坚——所以这厮实际上是后来一统北方的前秦帝国的奠基者。由此可见冉闵的眼光实在是不错,但主意出得实在太馊,石虎要是听了他的鬼话,那才是脑子进了水。

因为苻洪虽然是降将,但也为后赵立下过汗马功劳,还曾凭借一己之力稳定了关中,尤其是在数十万氐人、羌人中间极具威望。在人家未露反迹的前提下,石虎要是仅凭猜忌的理由就将苻洪砍了,信不信本就不怎么太平的后赵转眼间就得烽烟乱冒、祸乱四起?

这件事也体现了冉闵一贯的作风——脑子够用,也擅抓机会,但行事手段永远都是那么的简单粗暴,永远都是那么的不计后果。而且除了自己的,他从来不拿别人的命当回事。

这样的人物,注定了哪怕能崛起于一时,也干不成啥大事,而且可以说其破坏性甚至比石勒、石虎更大。

文章图片5

冉闵拥有一切暴君该有的特质,疯起了连纯疯子石虎都自愧不如

比如在他与石遵的关系的问题上。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病死,年仅10岁的幼子石世继位,然后后赵就乱了套。

因为在那个乱世,从来都是唯有强人、狠人才能震慑住遍地都是野心家。就算是个本事不错但缺乏威望的成年人都未必收拾得了这个乱摊子,更何况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娃?所以还没等别人反应过来,石虎的一大堆成年儿子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那石虎为啥丢下一大堆成年儿子不管,非得立年龄最小的石世为继承人?理由也很奇葩——因为石虎太过暴戾变态,连他的儿子都受不了,翅膀一硬就成天琢磨着怎么弄死自己的老子。为此石虎不惜虐杀了两个他亲手册立的太子(长子石邃和次子石宣),后来连所有的儿子都不信任了,干脆选了个最小最萌的石世。

面对这么小这么萌的皇帝弟弟,大哥们要是不造反,估计以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石虎的崽儿(石虎的帝位就是从堂弟石弘手里抢来的)。可问题在于当时石虎还活着的儿子有将近10个,到底哪个才是天选之子?

冉闵的眼光再次立功——他选择了彭城王石遵。

于是冉闵主动投靠并带头劝进,还在随后的石遵夺位之战中担任先锋,算是立下了头功。等到石遵称帝后遍赏功臣,冉闵被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文章图片6

后赵是个羯人统治的政权,注定不会信任身为汉人的冉闵

不过石遵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冉闵大权在握后就大肆收买军心和排斥异己,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于是石遵找来三哥石鉴,打算弄死冉闵,结果石鉴回头就把自己的弟弟卖了个好价钱。而冉闵也不客气,立刻发兵杀死石遵,改立石鉴为帝。

要不咋说皇帝这种生物不是正常人呢——没当皇帝前,石鉴为了冉闵可以出卖亲兄弟;当了皇帝后,他谋划的第一件事还是要弄死冉闵。而面对这个熟悉的场面,冉闵压根就懒得过脑子,直接出兵硬刚,先是杀尽邺城(今河北临漳)内的羯人,然后顺手将石鉴也给宰了,还将石虎的子孙屠戮殆尽。最后干脆自己称帝,改年号为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冉魏立国后,先后遭到了后赵及前燕等势力的围攻。再加上冉闵徒有武勇而毫无治国之能,还动不动就疑心病发作,将李农、王谟、王衍、严震等功臣、良将和主要助手杀了个精光,光凭他自己的匹夫之勇,失败只是早晚的事。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冉闵在魏昌之战中惨败,被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所俘获,随即被处死,冉魏在立国3年后便告亡国。


02

如今之所以有许多人愿意将冉闵吹捧成民族英雄,最大的理由就是那道所谓的《杀胡令》: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文章图片7

《杀胡令》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冉闵下此命令的初衷,就是出于一己之私

所以说冉闵确实下过这三道命令,但《杀胡令》却是不存在的,只是后人总结的结果。而冉闵之所以会下达这样的命令,也跟匡扶正义、拯救同族什么的没多大关系,更谈不上啥民族大义,纯粹就是为了一己之私。

想当初冉闵之所以会选择投资石遵,最大的原因就是二者达成了利益交换协议: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也就是说石遵许诺让冉闵这个干侄子当太子,最后却立了亲侄子石衍。这就引起了冉闵的不满,才开始收买军心准备搞事,又引起了石遵的警觉,于是冉闵毫不客气的干掉了自己的干叔父。

而石鉴之所以肯出卖亲弟弟给冉闵,背后肯定也是有交易的。而冉闵之所以拥立石鉴,后者肯定也得予以回报,所以这货一即位,就得赶紧拜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

这下冉闵更加位高镇主了,难道石遵担惊受怕的事情,石鉴就满不在乎?

所以石鉴很快就走上了石遵当年走过的老路,并立即遭到了反噬。不过冉闵在短时间内以极其粗暴的手段杀一帝、废一帝(石鉴一直被囚禁,直到他称帝前才杀掉),这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文章图片8

冉闵下令杀胡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要当皇帝。如果屠汉是称帝的必经之路,他也不会犹豫或者留情

要知道后赵是个羯人政权,从开国的石勒到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历任皇帝统统都是羯人不说,满朝文武重臣以及军队中的士卒也大多是羯人。而冉闵之所以能在后赵飞黄腾达,最大的理由也不是他能打能干,而是皆源于那个石虎养孙的身份。

既然石老大都认他当孙子了,那些羯族贵人们也只好捏着鼻子认可了冉闵,但前提是他可不能姓冉,必须叫“石闵”。

也正因为只有半个羯人的身份,所以石虎哪怕立个黄口孺子当继承人,也没有考虑过冉闵这个才能出众而且深受他喜爱的养孙;所以石遵哪怕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让冉闵当太子的许诺,事后冒着巨大的风险也得反悔;就连石鉴这个怂包蠢蛋,在给冉闵封王后也后悔不迭。

五胡之中,作恶最多、杀戮最巨的非羯人莫属,堪称兽人。而冉闵因为血统的问题,只能算是个半兽人,在后赵的宗室勋贵中就是个异类——可用可赏可封,但要是让他成为羯人的首领则绝无可能。

原因无他,就在于冉闵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汉人血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羯人信服。

文章图片9

羯人残暴疯狂,罪虐深重,堪称兽人军团

所以冉闵刚杀掉石遵,石祗(石虎第11子)就与姚弋仲(后秦奠基者)、苻洪结盟共讨冉闵,石成、石启、石晖等宗室四处奔走谋划除冉,孙伏都、刘铢等羯人将领干脆招募了3000族兵,打算在邺城发动兵变强行干掉冉闵。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冉闵意识到,哪怕他再卖身投靠,羯人也不可能完全信任自己,更不可能接受自己。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羯人是靠不住的,那就只有借助汉人的力量了。

可自永嘉之乱以来,汉人就是任由胡人杀戮劫掠的“两脚羊”,从小在羯人中间长大的冉闵就没少以欺凌折辱这些同族为乐。所以哪怕到了别无选择的时刻,他也不相信汉人,更不敢把宝押在他们身上。更何况当时在邺城内的羯人足有数十万之众,冉闵有足够的的理由认为,那些一直被其视为懦弱如牛羊的汉人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可冉闵又没得选,毕竟他的本部人马也大多是羯人。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冉闵分步骤的颁布了被后人总结为《杀胡令》的3道命令——这其实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连环计。

第一步,就是区分敌我。冉闵在下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时,我估计他是有些胆战心惊的。因为羯人尚武,几乎人人持械,连妇孺身佩刀弓者也不鲜见。这帮人要是不鸟他,统统都抡刀子来砍,哪怕冉闵再勇冠三军也逃不过被剁成肉酱的下场。

可从小跟他们一起厮混的冉闵更清楚,这帮祖上就在草原大漠上打混的羯人(羯人是匈奴的一个分支)趁火打劫时凶悍异常,大难临头时就是一团散沙。所以他们中固然有石祗、石成、孙伏都这样的激进者,但大多数还在观望,或者说是在等待大局将定时跑出来占便宜。

文章图片10

冉闵之所以分步下令杀胡,其中不乏对回归羯人最后的尝试——他始终都不怎么信任汉人

所以冉闵必须在此之前吓住他们,起码也得稳住他们。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确认谁是铁下心来要跟他拼个你死我活的,谁又是纯粹看眼儿卖呆儿的吃瓜群众……

结果可能出乎冉闵的意料,平日里凶神恶煞般的羯人在生死大考面前居然统统都是胆小鬼,“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不过一直以来都以羯人自居、没准还以此自傲的冉闵似乎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又做出了第二步的试探。

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这既是要证实自己的眼睛没瞎也没花,更是为了分化瓦解邺城内为数众多的羯人——冉闵应该是还是对自己的实力,以及他正谋算借用的汉人的力量缺乏信心,打算将羯人进一步的分化、打散,以利于一网打尽。

当然,也许他还对羯人、起码是一部分羯人抱有幻想,希望他们能留在邺城帮助自己。毕竟当年他为了拓展势力,没少花钱收买人心,总不能全都打水漂了吧?

而结果也不知道是让冉闵满意还是失望——邺城中的羯人全都跑了,倒是四野乡间的汉人们纷纷进城,以表达对他的支持。

事情到了这一步,冉闵已经别无选择,终于下令杀胡,并先是把自己的石姓改为李姓,再恢复冉姓,继而终于实现了称帝立国的梦想。

所以要是石虎立冉闵为储,或者石遵兑现了承诺,再或者石鉴肯立其为太子,甚至直到最后能有足够多的羯人愿意接受并支持他称帝,那么冉闵恐怕永远都只会是石闵,也只会是个羯人皇帝。

那么就永远也不会有什么《杀胡令》。

文章图片11

杀胡或是屠汉对冉闵来说都只是手段,他的眼中只有那张宝座

选择恢复冉姓和汉人身份,只是他无奈之下的最后的选择。《杀胡令》更是无关民族大义和反抗侵略压迫,完全是出于冉闵的一己之私。

这样的人物,不但配不上民族英雄的头衔,更是对这个光荣称号的一种羞辱。


03

冉闵称帝后,几乎遭到了周边所有势力的联合绞杀。对此史书包括现在的一些权威资料给出的解释是,作为当时北方地区唯一的汉人政权,冉魏的诞生遭到了诸多胡族割据势力的仇视和恐惧,尤其是受到《杀胡令》的刺激,才拼命要将其置之于死地。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很多地方也说不通。

文章图片12

当时能代表汉人正统的唯有东晋,更别提北方还有个前凉

毕竟在当时最正统的汉人政权是东晋。但哪怕东晋没完没了的发动北伐,成天嚷嚷着要收复中原、驱逐鞑虏,但北方诸族对此普遍提不起啥兴趣。被打上家门了当然要抄家伙干一仗,但也就仅此而已了。除了后来的苻坚搞了次轰轰烈烈的武装大游行,历代北方豪强都对南下抄汉人老窝几乎毫无热情,相反他们倒是更热衷于内卷。

再者冉魏也并非是北方唯一的汉人政权,别忘了还有个前凉。而且别看前凉僻居西北边地,但却是北方汉人的大本营,同时从张轨到张重华的历代凉王都一门心思的要匡扶晋室,没少跟前赵、后赵以及前秦等北方霸主死磕。可即便如此,也没见那些胡族枭雄们联起手来,非得把老张家灭门了不可。

就算拿那道《杀胡令》说事,其实也是说不通的。毕竟谁都知道冉闵要杀的“胡”,其实就是指已经跟他形同仇雠的羯人。至于像鲜卑人、氐人、羌人等其他各族,冉闵根本就没去招惹。

所以当身为鲜卑人的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发兵来攻时,冉闵简直是一脸问号,还派使者去质问——我一没招你二没惹你,你是喝多了酒还是吃错了药,来打我干吗?

对此慕容儁的回答,可能才是冉魏遭到四面围攻的真相:

“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纪第二十一》)

当然可以说慕容儁是在大言不惭的为自己趁火打劫的行为找借口,但他说的也并非全是违心话。

文章图片13

对于羯人以及石虎而言,冉闵就是那头养不熟的白眼狼

在永嘉之乱后的那个大乱世,但凡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几乎个个都是六七不认、杀人如麻的恶棍。要论起德行来,都是一丘之貉,谁也不见得比谁能好到哪儿去。

但要实事求是的说,单论人品之恶劣能跟冉闵相比的,还真没有几个:

“若刘渊、(刘)聪、(刘)粲、(刘)曜,石勒、(石)虎、(冉)闵、苻生、赫连勃勃等,其凶徒逆俦,淫酷屠戮,无复人理,祸亦不旋踵矣。”(《密斋笔记·卷二》)

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刘聪、石虎和苻生是那个时代的三大杀人恶魔,能与之恶名同列的又会是什么好鸟?而冉闵不但列名其上,还是其中唯一的一个汉人。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冉闵甚至算是其中最不堪的一个。

首先,石虎及石氏一家人哪怕再恶名昭著,但哪怕全天下只有一个他们没对不起过的,那就是冉闵。因为他独领石氏之恩而从未受其害——在当时全北方的汉人都惨遭羯人屠戮、凌辱的时候,唯有冉良、冉闵父子受到了石虎的青睐,甚至比对亲儿孙还要好。所以冉闵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一长大了就能当官、就能领兵,立了功就不吝高爵厚赏,请问恶贯满盈的石氏,还对谁这么好过?别忘了石家人可是连父子兄弟都说宰就宰,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

就因为石氏不肯立冉闵为太子,他就“诛季龙孙三十八人,尽殪石氏”,可人家石氏又有什么义务非得立冉闵?他又不是真亲生的。

文章图片14

本质上,冉闵是与刘聪、石虎和苻生没啥区别的杀人魔王,与正义搭不上边

就算跟石家闹翻了,其实要置他于死地的羯人也是少数。可冉闵的一道《杀胡令》之下,不分青壮老弱,就连长得像羯人的其他胡族乃至于汉人都统统杀掉,这样的恶行跟石虎之流又有什么区别:

“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所以不光是跟他有着血海深仇的羯人,像鲜卑人慕容儁、羌人姚弋仲、氐人苻洪或出于同病之心,或单纯就是看不过眼,反正也都纷纷凑热闹来打冉闵。冉闵扛不住了,就打出同族相携的旗号向东晋求援:

“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朝廷不答。”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实际上东晋非但“不答”,还趁火打劫——派庐江太守袁真攻打属于冉魏的地盘,把合肥的百姓都给抢跑了。

很多人因此对东晋很是诟病,但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作为经常打交道的老对手,东晋朝野上下实在是太熟悉冉闵此人的德性了,要是搭理他才纯粹是脑子进水了。

冉闵的手上,不光沾满了羯人和北方汉人的血,跟东晋军民间也有着解不开的血海深仇。

文章图片15

冉闵不光杀过胡,手上也沾满了同族同胞的血,这算哪门子的民族英雄?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冉闵受石虎之命攻打邾城(今湖北武汉)并取得大胜,阵斩晋兵6000余人。当然这也没啥可说的,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嘛,晋军也只能怨自己没本事。可是在胜局已定、战略目标达成以后,冉闵仍不放过逃命的晋军残兵、伤兵,发动骑兵将其围困,再逼入江中活活溺死,并以此为乐。

彼时不讲同族之情,此时还有什么脸求同族救命?

在今天有黄皮白心的所谓香蕉人,但起码还有颗白心。羯人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时,冉闵就是汉皮羯心;当汉人能救命时,冉闵就是汉皮汉心;而在众叛亲离之后,冉闵才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唯有一张汉皮,从来就没心。

这样的人物,也配叫民族英雄?


04

冉闵绝对不是什么民族英雄,说是英雄都勉强。可就在他亲手掀起的那场祸乱中,还是不乏英雄的,比如前边引文中曾一笔带过的那些赵人们。

文章图片16

在这场狗咬狗的乱战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赵人

何为赵人?在后赵国内,唯有羯人才被认为是国人,为了加以区别,就将汉人称之为赵人。

而能成为一个作为等外公民的“赵人”,对于那个时代的北方汉民来说,无异于一种极大的幸运。

永嘉之乱后五胡祸起晋冀并一路南下,黄河两岸顿成一片焦土。那些高门大户可以护佑着子弟亲眷、部曲佃户以及乡里乡亲的“衣冠南渡”或者“士族北上”(即关中、关西诸州的汉民迁居受张轨庇护的凉州),可绝大多数无依无靠的平头百姓可咋办?

没有任何办法,结果就是上千万汉民惨遭屠戮。

不过到了冉闵在邺城下达《杀胡令》之前,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方面是像刘聪、刘曜、石勒、石虎这样的杀人魔头已经挂了,北方的局势大体上已经平静了很多,大规模的屠杀早已告一段落;另一方面即便是性嗜杀戮的石家人,也渐渐意识到了人口和税赋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而羯族的人口规模又实在太小了,石氏想要长治久安、想要作威作福就离不开汉人的贡献和支持,故此他们也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比如拉拢和优待士族、稍稍限制羯人的暴行等等。因此,此时的“赵人”虽然仍会不时遭受欺凌甚至屠杀,但其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能苟活下去的——哪怕是苟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是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啊!

而且当时的东晋政权孱弱不堪,根本无望北上收复失地。在北方更是夷狄横行,汉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哪怕是跳出来个冉闵,仍被前秦、前燕、代国、段齐等异族政权团团包围并遭受到猛烈的围攻,存国不足3年即亡。事实上北方汉民还需要再煎熬200多年,直到一代大帝杨坚崛起后才能真正的扬眉吐气。

文章图片17

冉闵非但没有保护他们,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那些大部分连大字都不认识一箩筐的赵人可能没有这样的见识,但是他们的绝望和愤怒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羯人杀死了他们的父兄,侮辱了他们的妻女,还将继续奴役他们的子孙……撰史的士人们可能不屑于为他们的反抗浪费笔墨,而他们可能的反抗对于武力强大的羯人来说就像个笑话,但是当无论居心何在的冉闵振臂一呼时,无数满腹仇恨和绝望的赵人义无反顾的举起了手中的刀枪。

杀胡一时爽,可血腥的报复转瞬即至——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前燕围攻邺城,赵人哪怕在“邺中饥,人相食,(石虎)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的绝境下仍不屈服。最终慕容评收获的除了冉智等一众屈膝投降的王公大臣外,只剩下一座死亡之城。

他们宁肯死绝,也不愿再放下手中的刀枪,再任人屠戮。

然而赵人并未死绝,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仍在那片故土上生生不息。而在五胡之乱中为祸最剧的羯人却没这个运气,自此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过他们残余下来的最后一支武装,在200年后为北朝所不容,却被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所接纳——这是又一个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这支羯人军队不久后发动叛乱,不但将富庶繁华的江南杀得“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卷八十·列传第七十》),还将萧衍围困在台城活活饿死。

这就是侯景之乱。不知当年在邺城杀羯胡的赵人九泉有知,会做何感想。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真正一心一意为了复仇而杀胡的,不是冉闵,而是羯人口中的“赵人”。虽然因此招致了更大的灾难,但至少他们拿自己的命抗争过。

因此,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或许称之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

而冉闵,不过是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罢了。说得再好听一点也不过是个枭雄,连英雄都不配。

更遑论民族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