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寿 1956年作 欲雪 立轴 成交价:RMB 28,750,000 钤印:阿寿、潘天寿印、止止室 题识:欲雪。叔亮先生正,丙申秋,寿。 藏印:叔亮收藏 陈叔亮题签:阿寿花鸟,一九五六年冬。 钤印:叔亮收藏 出版: 1.《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188-18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 2.《潘天寿全集》(第四卷),第349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说明:著名书法家陈叔亮上款并题签;作品为陈叔亮先生直接得自潘老。陈叔亮(1901-1991),名寿颐,浙江黄岩人,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1年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1958年后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展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1月10日。 笔力扛鼎 气韵清绝 —潘天寿盛期佳构《欲雪》 自五十年代中期始,潘天寿进入了个人艺术创作全盛期,其作品气象愈加雄奇。“等世界好了画几张好画”,正是其时先生所发出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相对平静的年月,潘天寿在旧传统和新时代之间找到了可贵的连接点,成功创作出一批佳构,是幅《欲雪》当属此间画家探索文人画传统意义与新时代文化语境之杰作。 潘氏擅下围棋,常以围棋的布局比方绘画的构图,特别重视空间的占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尝道:“我落墨处黑,我着眼处却在白。”与潘天寿同为“白社”画会组织者的吴茀之曾撰文对其构图的“造险”、“破险”做出具体的阐释——“常见他在巨幅的方纸上,先大胆地写出一块见方的盘石,几乎填满了画面,这种以方合方的构图法,显得板实,容易扼塞画幅的气机,有如斗室内一榻横陈,很难布置他物,感到局促,仿佛自陷于险境之中,是为'造险’。但他胸有成竹,提笔在画之上下左右,视位置所宜,点缀一些闲花野草或鸟兽虫鱼,顿觉生气蓬勃,化板为奇,是为'破险’。”正如此帧《欲雪》以奇峻方整的巨石布置满整个画面,巨石之间间或掩映着苔草杂花,形成迷人的点线组织。巨石嶙峋突兀现于画中,但又同时被充满张力和聚合力的构图托住,尽现“造险破险”之法。这种动与静的美学平衡正达到潘天寿所追求的“静中有动,动而益静”的“至美”境界。 于本幅《欲雪》中,潘氏以常写之禽石、竹枝、苔草入画,置以单纯线条结构出的大块岩石,并以淡赭渲染,强调岩石之“实”,而非可作虚化处理的空白,更拉近了视觉上的距离。这种以线为骨架,平涂色彩的方式,是在有意识地加强“实”与“虚”的对比,亦即传统画论中所谓“计白当黑”的延展。大量边角的图式运用,正方形的巨石从右侧伸入画面,只留下了左侧和上面的狭长空白,作为主题之一的群鹰立于巨石顶端边角处,类似边角元素的运用,在潘天寿成熟时期的花鸟画中极为常见,观者在欣赏作品时,目光在画面上游移,而不是顺着主体,由一点深入去看,或是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主体。 艺术品经纪人肖生:18575567397 与传统花鸟画或柔媚或清雅的气质迥异,《欲雪》突破了小花小草生长在庭院或供于案头的单一状态,弱化了人工雕琢的成分,舍去了文人画逸笔草草的随性,更有意识地描绘了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表现了处于纯天然状态的野花野草,增强了生活气息。所谓“荒山乱石间,几枝乱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即为此意。在反传统呼声此起彼伏的大环境下,寿翁于此帧中最大限度的将传统养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开拓出全新的花鸟画创作体系。作品的画面构图,色墨呼应,景物的主次、斜正、疏密、虚实、穿插等要素的考量均新颖大胆、严谨精道而自成法度,使之呈现出明显的设计感、秩序感以及超越时代的审美趣味。 此幅上款为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陈叔亮。陈叔亮(1901-1991),名寿颐,浙江黄岩人,三十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1年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1958年后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本幅《欲雪》作为陈氏直接得自画家之作,足见二人交谊之深厚,实属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