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笔早就天下闻名,散布于全省各地的笔庄灿若星辰,宣州张苏笔庄、砀山碧云轩、六安一品斋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宣州张苏笔庄 长颈鹿 (林散之用笔 苍梧四宝堂) 最近,偶得日本回流明道堂几支国画勾线笔,才知道阜阳临泉毛笔也有几百年的历史。
明道堂小依纹毛(苍梧四宝堂) 明道堂新掌门人马雪梅女士确认,此笔为该笔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当年出口日本,声名远扬。该笔狼毫为柱,羊毫为被,符合古法“二毫”的要求,书写刚柔并济。笔锋尖锐不分叉,可以说完全具有传统小楷笔实用性书写的特征。名曰“衣纹”乃绘画勾线所用,说明笔锋细腻,在古代这样小的笔宜书宜画,使用广泛。不过,中国小楷毛笔千年以来以兔毫为主的做法,贯穿了整个制笔史。 以湖笔为代表的中国毛笔,紫毫小楷可以说是品种繁多,蔚为大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或冠以写卷等名称的大多如此。以狼毫为笔柱的小楷笔在湖笔传统制作中并不多见,明清到民国期间,全国各地的私人作坊有零星的狼毫笔制作,根据陈建中的调查研究,认为在解放后,湖笔才逐步有了规模化的生产制作。
从狼毫写经笔的形制来看,出锋1.6厘米,笔尖细长,笔根粗壮,腰部基本没有什么过渡,类似鸡距笔,管内0.85厘米,就比例来说属于深埋于管,目的是蓄墨和增加笔头书写的弹力,无论是科举应试还是写经等实用书写都比较适合,符合古法的原则。可见,该笔的制作具有可追寻的历史传承,是笔庄传统品种,在市场上属于广泛使用的大众化小楷笔。 宣笔历史比较悠久,虽然唐宋以后,湖笔兴起,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但宣笔工艺并没有完全中断,作为文房四宝发源地的徽州,因为徽商殷实的家底,一些文房四宝商家的笔墨纸砚依然是名播华夏。明清以来,一些著名的徽墨庄不但生产和销售佳墨,同时也兼做精良的毛笔,著名的有胡开文、詹大有等等。虽然民国后期到解放之初,宣笔一度衰落,但在六七十年代当地引进扬州张苏等制笔高手,使得扬州水笔与宣笔制作进行了有机融合,宣笔这棵老树又长出了新芽。而扬州水笔最著名的品种当属用兔毫和狼毫为柱的小楷笔,著名的有湘江一品、乌龙、奏本等传统小楷笔。以张苏为代表的宣笔制作技艺后来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其影响力扩大到安徽全省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九十年代,桐城地区就有很多毛笔作坊,几乎家家生产冠以“长颈鹿”等名字的毛笔,并且销售到全国各地。明道堂作为一个具有几百年传承的毛笔作坊,在坚守祖宗之法的同时,对外来的制笔技术有所吸收,也是情理之中。 苘麻羊毫笔是该笔庄新品,如果没有自身的传承和过硬的技术也很难做到兼收并蓄,做出如此价廉物美的好笔。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明道堂笔庄的历史。根据地方相传临泉毛笔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但是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有关“谭笔”创始人李万忠的故事在当地几乎是人人皆知。 李万忠,字希君,1884年(光绪十年)生于临泉谭棚李庄,制笔世家。父亲李秀章,在颍州府办有“一圆圣”笔庄,后改为“明道堂”笔庄。其产品被称为“明笔”,有“笔中王”之称。1897 李万忠进入自家笔庄学艺,光绪年间,李万忠回谭棚创建“明道堂”笔庄。因其常口捋笔锋,嘴角带灰,解释为“貂毛灰”!的缘故,故民间戏称其“屌毛灰”。1954 年领创杨桥毛笔社,徒孙曹如章担任厂长,李万忠担任顾问。生前曾任临泉县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享年 93岁。
中国毛笔在一代又一代制笔师傅的口传心授中得以传承,又在不断的实践中延续。绝大部分制笔师傅从小就从事繁重的基础的手工活,学习文化的机会很少,笔工中的文化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毛笔制作这种技艺很少形成文字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果笔庄内部能有一些文化人或者是书画方面的能人那对于笔庄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历史上的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頫等人不仅是顶级的书坛高手,在制笔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们与笔工的交往书写制笔界的传奇,大大促进了毛笔技艺的提高。 明道堂创始人李万忠之孙李传新曾在当地师范院校任美术老师,多年来沉浸于国画的创作,早年师从任率英,后来得到范曾、刘文西、方增先等大师的指点。 李传新的国画多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画风清新脱俗,具有鲜明的金陵画派的特色,画的内容、主题寄托了文人的美好理想,作品或结集出版或在国内外展出,在书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李传新老师通过自己的书画创作改进笔庄毛笔的制作,让明道堂制作的毛笔能够满足画家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在书画界的名气可以更好的宣传推广笔庄的产品。 明道堂笔庄被认定为当地百年老字号品牌,其毛笔制作技艺也列为地方非遗项目,虽然说跟其它笔庄一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但是随着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业者的重视,加上笔庄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我觉得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说明: 部分资料和图片由明道堂笔庄法人代表马雪梅女士提供,在此表示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