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云|《我见吟草》序

 苍梧四宝堂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我见吟草》序


                   彭云

      1994年夏,在东磊见到宋瘦秋先生的墓地,拜读碑文,才对这位旅台乡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宋瘦秋墓志(方子丹撰)



及至今年春节前,他的长子宋光凡先生拿来《我见吟草》稿本,希望我为之写一篇序文。


在认真吟诵宋瘦秋先生现存的全部诗作之后,不禁掩卷长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其实在他生前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好友,不幸机缘擦肩而过,到了今天才得窥其心灵的堂奥,何其迟也!老天愚人如是。


宋瘦秋先生生不逢时,正赶上国家多事之秋,军阀混战,日寇侵略,战事连年,民不聊生。他受尽兵灾匪祸颠沛流离之苦,那情景是十分狼狈的,正如《乱时感言》诗中说:“每听枪声得得真,夺门摸索魂忘身。衣裳颠倒如何许,直到天明始辨人。”当此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宋瘦秋先生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身体力行。他在灌东办过学,想为社会培养有为的青年;也曾悬壶武汉、南京,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尔后流落台湾,以诗书自娱,仍不忘两岸和平统一,曾上言最高当局陈述利害。




早年他在《过田横祠》中便写过:“五百男儿能死难,八千子弟散江东。一般成败一般死,史册兴亡略不同。”足见其对历史的功过与社会的发展,有明晰而理智的看法。从宋瘦秋先生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的自立品质。


他的生活是平民的生活,他的朋友是平民的朋友,一生不作阿谀权贵之举,不作阿谀权贵之诗。

     于右任赠宋瘦秋书陆游诗

在《观恽南田彩笔牡丹》中说:“画师曾阅太平时,魏紫姚黄写出新。笑我旁观看富贵,回头犹耐布衣贫。”所谓“犹耐布衣贫”,就是安道乐贫,我行我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宋瘦秋先生对诗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风格,抒发天性,恬淡自然,不因词害意,不作过多的雕琢。偶尔他也有怡人的小品,精巧雅致,空灵隽永,足见功力之深厚,举重若轻。如《东磊四月》:“绿肥红瘦半山冈,又值南风大麦黄。一幅围屏携不走,此心留在白云乡。”东磊向来以五彩缤纷见长,这首诗前两句实写了绿、红、黄三种颜色,反差强烈;后两句又以围屏的形与白云的色来虚衬,从而强化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渲染效果。又如另一首《题周凤岐芦雁》:“也憾长征未裹粮,飞呜宿食下寒塘。一层纸上留霜月,添得秋风入户凉。”我们虽然没有面对画幅,但读诗之后,一幅水墨丹青便会在脑海跃然浮起:冷冷的月,淡淡的霜,摇曳的几茎芦苇,涟漪的半池寒水……触景生情,看得出画幅不仅给诗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起“长征未裹粮”造成心灵上的丝丝凉意,以致连读诗的人也都能感受到了秋风的肃杀之气。

   宋瘦秋自书诗《台北植物园》



宋瘦秋先生一生诗作甚丰,不期意外丧失。晚年在病榻上口授由晚辈笔录,成此《我见吟草》一册,虽未能全豹再现,而沧海遗珠弥足珍贵。《我见吟草》三百余篇一言以蔽之,曰:“爱国爱乡”。


他写国事,咏故人,赞风光,发幽思,从哺育他成长的云台山区一直行吟到宝岛台湾,一本诗集简要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雨和萍踪。书中尤以对故乡风光的描绘更具深情,几乎吟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也就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到,他为什么晚年急于叶落归根回归故里,一定要安息在东磊这块景色如诗温馨如绵的土地上。宋瘦秋先生虽赋闲养老,仍念念不忘天下大事,他在《秋夕话旧》中说:“天有疏星萤有光,丝瓜藤叶上篱墙。白头人共秋灯老,闲话兴衰世味长。”1992年,他入住灌云县人民医院疗病,其时正逢国庆节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他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心潮澎湃,对两岸终将和平统一充满信心。他在病榻上欣然命笔成诗十首,其四曰:“衽席谋登苦换甘,回头尘劫怕重勘。世经乌托邦中过,人在天方夜里谭。寄望国家歌统一,乐同篱菊径开三。从今不作唐衢哭,四海归心拜政坛。”由伤时失意的痛哭,到心悦诚服的欢愉,宋瘦秋先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宋瘦秋先生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和《我见吟草》长存,他会久远地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2002年春节

宋瘦秋(1910-1993)江苏灌云人,诗人、作家、书法家。旅台期间曾任“国大代表”、《海州文献》杂志社顾问。任职期间曾力劝台国民党当局尽快与大陆和谈,实现国家统一,并预言如果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国民党将失去与大陆和谈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