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初心

 如风微刊 2022-06-22 发布于河北

凡事皆有初心,在我理解,初心,即初学之心。阅读也有初心,就是始终保持最初状态,对书本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探求与好奇,始终记得我们因什么而出发。于我,阅读已融入生活。每月平均读三四本书,每年大约读三五十本,2017年书本加杂志读了大约本。阅读是日积月累形成一种习惯,是心灵的修行与放逐,重在培养性格和心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小时候读书方式现在听来倍感奇特,八九岁的孩子,在农村,除学校书本外,基本没课外读物。但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放学路上经过村里一户人家,这家经常吃挂面,当时糊挂面封用拆开的书纸,每天放学路过,就去门口的垃圾堆翻拣,发现挂面封就捡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撕开,读那上面的文字,有的地方被糨糊粘得很结实,撕开后,几乎读不出完整的句子,页码也不连贯,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瞎看,多数字还不认识,但每次都读的津津有味。

还有一件事,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家搬到村东住,前排胡同邻居家有人在城里上班。有一次去人家如厕,在茅房墙上的砖缝里塞着一本薄薄的大书(其实就是我们经常阅读的杂志),一边蹲大号,一边翻看,茅房很臭,苍蝇蚊子乱舞,看得很带劲儿,什么也闻不见。天色越来越晚,实在看不清字时,腿脚也麻木了,才提起裤子慌忙跑走。回家后,脑海里仍然是没读完的故事情节,什么书生呀,狐仙呀......,直到吃完饭,仍然放不下。于是,趁着天黑,返回茅房,在黑暗中摸到那本有头没尾的大书,揣进怀里,悄悄溜回来。佯装写作业,趁着微弱的煤油灯光,一口气看完。第二天清早,趁没人时,又悄悄塞回砖缝。就那样,神不知鬼不觉,断断续续看过很长一段时间,依稀记得有《山西民间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也许邻居家曾发现茅房“手纸”不翼而飞,但更奇怪应该是那些“手纸”竟会失而复得。现在想来,那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正规文学读物。

真正接触文学图书是1995年春天,首次踏入省图书馆大门,站在书山前,心灵被深深被震撼,那一刻,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抚摸着满架书本,幸福的有眩晕的感觉,恰如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自此,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觉得时间怎么都不够用。毕业实习那年,开始买书,每月拿出实习工资的10%去买书,杂志、小说,各类文集等,甚至还跑到范村废品站去搜集旧书。通过长期阅读,我发现读书也有很微妙的感觉:不是静下来才去读书,而是读书会让人安静,情绪平和,内心柔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启迪思维,达到心智的成长或成熟。

好多人说,每天八小时工作,除去吃喝拉撒睡,除去带孩子照顾家,哪还有那么多时间看闲书?其实,每个人的业余时间差不多,有效控制刷屏频率、减少无聊对话,拒绝无节制追剧,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长期坚持阅读,会很欣喜地看到成效。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我提倡读书要投入要专心。若刚拿起书没看两句,想起衣服还没洗,跑去洗衣服,坐下看了不到一页,觉得地有点脏,跑去扫地。等家务活做的差不多了,终于可以看了两页,又觉得饿了,于是,跑去吃东西,折腾一上午,书也没看下去。建议有条理的安排日常生活,快速做好必要的事情,为自己打造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试想,物质生活一团糟,怎会有心思打理精神生活呢?

说起读书方法,首先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的越多,视野开阔,涉猎放开。其次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自学是一种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通过阅读逐渐提高。比如计算机软件学习,职称能力提高等书籍。再次,反复阅读经典书籍。比如《平凡的世界》、《返老还童》等等,每次阅读,皆有新意。第三,可以钟爱一类写作风格,但喜欢的作者要多种类型。我喜欢的作者比较广泛,他们写作特点各异,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比如雪小禅、张爱玲、余秋雨、王小波、史铁生、莫言、三毛、赵凝、木心、王安忆、罗兰、毛姆、马尔克斯等等,不看国别,不分年代,不论文体,只要有趣,有吸引力,有感召力,那么,就去读。第四,多年连续订阅两三种杂志。《读者》、《特别关注》等,连续阅读至少在十年至二十年之上,这些书的栏目风格、写作方式、语言特色等,悉熟于心,成为日后写作引用的最佳素材。

读书,是为遇见更好的自己。常常会在读一本书时热泪盈眶,这与年龄无关,穿越为书中的主人公,走过千山万水,发现初始的自己。比如安·兰德的《源泉》,七八十万字,比砖头还厚,两手抱着胳膊疼,三天两夜读完,精神亢奋,还不觉得累。因为好作品总是给人以力量。她所推崇的理性,对青年志气的认可,时时激起你对生活的无限热情与创造。

也读幽默轻松的小短文。刚毕业实习那年,住单身宿舍一楼,倒班时同学都回家了,我一个人坐在床头读赵凝的小说《写字的手洗臭袜子》,读到有趣环节,哈哈大笑,手舞足蹈,破床板子压得咯吱响,恰有对小情侣在窗外谈对象,扒着窗台向屋里瞅,我去,神经病呀?一个人笑的花枝乱颤!

有些书,适合慢读。如《纳兰词》、《菜根谭》、《人间词话》等,讲诗词韵律、人生修养,文学批评等,我一般会读一读,放一放,再去读,几乎每年都在反复,直至读透为止。

阅读不追求量多、快速,哪怕一年就读了一本书,记到心里去了,也比一年泛泛读几十本书,过后连书名都不记得,更别说作者和内容。那样,书空读不说,还浪费时间。所谓阅读,不是念完一遍就了事,更多的是学会思考。认真做笔记,善于写体会,在读、抄、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升华,由此变为自己的东西。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思,思而录,恰是阅读拾荒三步曲,阅读过程必须伴随思考。

我日常读书基本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读原著,做标记,勤摘抄,写体会,看同名电影。许多经典名著被翻拍为电影。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自不必说,还有很多,比如《红高梁》,根据莫言小说改编;《活着》根据余华小说改编。外国文学改编电影更多,《追风筝的人》,根据胡赛尼小说改编;《辛德勒名单》,根据肯尼利小说改编。另外还有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格卢姆的《阿甘正传》等等。这些电影豆瓣评分至少都在9.0以上,特别有看头。边看电影,边回想小说,结合人物演绎,视频剪辑处理故事冲突,再次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阅读是基础,摘抄是积累,写作是提升。在无纸化办公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总是提笔忘字。试想,我们曾有多喜欢倾听,笔尖划过纸面发出地沙沙声,试想,在读过无数本书后,做过无数摘抄笔记后,有没有写作的欲望与冲动?一定有,只是,灵感爆发的刹那,没及时写下来。我常常在看书时偶然想起一句话,立即写到纸上,在日后写作的时,那些句子,如泉水般汩汩而出。

从阅读、摘抄到写作,不经意间写下近千篇文字,发表过近百篇文章,出版了长篇散文集《童年印记》,从日记本写到新浪博客,从微信写到公号微刊,在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如果说阅读使自己安静下来,写作则提升了自身素质。通过写作,学会自我调整,变得从容睿智,滋养人生大气,惊喜或盛怒之下不做决定。因为抒写,纠结的事情变得豁然开朗,因为抒写,痛苦的经历变成自我疗伤,因为抒写,快乐的回忆让我懂得感恩。

我不知道是阅读成就写作,还是写作激励我不停阅读,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找到初心,那就把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做一个温暖的人,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曾有人在文末留言,“虽没注明作者,但读了一半,便断定是你写的”。我觉得,这是读者对我作品的最高褒奖。我愿赋予每个汉字以灵性,烹调出别样的人间烟火,当你阅读时因此而感动,这恰是我阅读和写作的初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