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片 余香敏

今天腊八,居家封城的第十五天,业主群通知全员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
我习惯了早起,即使不上班的日子,按时起来洗漱,烧水清扫,看书写字。
生活有时需要仪式感,何况现在有的是时间。我准备熬腊八粥温暖一下自己和家人。翻箱倒柜居然找到一整盒五谷杂粮,心中大喜,仿佛这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封口显示生产日期2020年2月1日,保质期两年。打开包装端详,嗬,红豆、黑豆、黄豆、绿豆、芸豆、糯米、黑米、燕麦、玉米糁,何止八样!平日上班慌慌张张,简单做饭垫补,以至于把这一盒子宝贵的粮食雪藏近一年。

添水洗米收拾到高压锅中慢慢熬着。大火十分钟,小火半小时。等待的过程中,首先登陆河北卫生健康小程序打卡,然后进入公众号查看最新疫情信息:1月19日0时-10时,我省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含1例无症状转确诊),均在石家庄藁城区。能看到新增确诊病例较之前两天明显减少,心里踏实许多。最后登录强国学习App,开始浏览新闻,继续每日答题。有关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南宋吴自收《梦梁录》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由此看来,腊八节、腊八粥与佛教相关。青岛博友红姐和家人善乐师兄每年这一天在居士林熬制腊八粥,施粥给环卫师傅,以此祈祷国泰民安。
(此组图来自青岛红卫姐姐微信截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想起小时候过腊八,家里穷,没有什么好吃的。阴历十二月初八早上,正是三九冻掉下巴的时节,水瓮里结满冰凌茬,我们还在炕上的被窝里熟睡,母亲蹑手蹑脚地穿鞋披袄,捅开捂了一夜的土煤炉,大铝锅烧水,水开后放入从街上换回来的黄黍子米,开始”泅糜( méi )饭”。我和姐姐常常在煤气味中呛醒,冷不丁打个喷嚏。总看见母亲微笑着,用勺子慢慢搅动着越来越稠,越来越黏的糜饭。于是,漆黑的小屋里,香气缭绕,嬉笑声声。不等糜饭端上桌,我们早早端着碗,眼巴巴瞅着热气腾腾的大锅。或许是一年只熬一次,母亲有时掌握不住火候会熬糊,但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这是今晨熬制的八宝粥,粥熬好后添加了红枣和黄冰糖,小火又咕嘟了十多分钟。母亲说真好吃,豆子都这么软,入口就化。孩子也说不错,接近某粥屋的样子,看老人和孩子满意地吃着粥,我心里升腾起对生活无限的热望,这像极了母亲当年给我们熬粥的场景。我想,正是因为在疫情笼罩之下,今年的腊八节的腊八粥才显得如此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