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状与理想|那场激荡2018的“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全部作品和论文都在这里了

 tangli1111 2022-06-22 发布于重庆

201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以“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为主题的当代书法家邀请展。为配合此次活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了这部展览作品集和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将对今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次特别的展览

我们改变了“个人创作投稿→书协组织评选并举办展览→专业和大众批评”的单线组织模式,创造了 “创作←→学术←→批评”交融并举的新模式:

👉举办作者展前培训,专题研讨“文与书”“可读与可赏”“个性化与公共性”等重要理论问题;

👉组建专家团,参与创作过程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判;

👉邀请批评家,提前若干时间研究全部展品以更好地提炼批评主题,切实做到带着问题意识,集中把脉,找准病灶,推动创作。

—— 中国书法家协会

👇展览回顾 👇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隆重举行

👇论坛回顾👇

直面现状 坚守理想——“现状与理想”乌海论坛成功举办

与以往中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包括兰亭奖在内的作品集有所不同,

此次的思路围绕“ 追问现状”和“ 展望理想”展开,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遴选

代表中国书法实力的作品,

再按照学术要求加入探讨和修正,

便有了这部作品集。

现状

是中国当代书法创作高水平的展现。

理想

是有主题的创作,有命题的探讨。

带着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经典书论去创作,

追求与书法理论相吻合,

“从古出,从新作”地去创作,

这是他们的理想。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全三册)

▽ 限量300套 ▽

定价728元特惠价558元

本书由

“中国书法的理想”

“当前书法的现状”

“论文集”

三个部分组成

汇聚当代书坛最具影响力的

书法家、理论家的创作作品与理论文章

第一篇章

古代书论经典片断的整理与书写

“学术”与“批评”对创作过程的提前介入

87位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

组成的强大创作阵容

←滑动图片查看全目录→

精选作品

陈忠康

王羲之《自论书》节选

曲庆伟

江式《论书》节选

方放

李嗣真《后书品》节选

徐右冰

黄庭坚《山谷题跋·书缯卷后》节选

伍剑

郑枃《衍极》节选

戴文

董其昌《容台集》节选

魏兵然

阮元《南北书派论》节选

江村

梁启超《书法指导》节选

第二篇章

104位当代中青年骨干书家

精选作品

傅亚成

莲池大师《古语四颂》选录

李守银

汉书秦鉴四言联

栾金广

龙行鹤宿四言联

毛国典

唐·孟浩然诗

乔延坤

节录《孝经》

史焕全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许雄志

《鉴印山房长物题跋》

杨华

南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曾锦溪

魏晋·陶渊明诗二首

朱河山

唐·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第三篇章

论文集共分为三部分

38 学术论文

240学术论辩纪实

附录

立场:观念、史鉴与现象

精选篇章

丛文俊

《语言表达方式的断裂与知识传承的困境》

古代书论的修辞集合了文体、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的优长,鉴赏和撰述都属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用文言、雅言,与口语不同。作为白话文,更接近口语,在转达传统词语、如气韵、神采之类的时候,常常是数百、上千字还讲不清楚。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古人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与长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方式训练、白话文表达有直接关系,在面对抽象的书法艺术审美与批评时,尤其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改换思维方式,逐一学会怎样进行书法审美,包括怎样区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审视作品,怎样从作品中发现美,怎样确认这种美的属性、价值以及与其他可能存在的美感的关联性。例如,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取法渊源,而这种取法无论水平高低,斯美都要归于古代名家,同时包括了既定书体和流派师承两个方面。学颜书《祭侄文稿》,即需把行书之美与颜书风格从作品中划出,不能都视为己有,剩余部分才能代表作者的个性、包括取法变化及个性创意和优劣短长之类。取法是一种摹仿,是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把摹仿当成学书的目的,即与古人眼中的“奴书”无异。同样,追逐时尚而无个性的作品,也可以视为另一种流俗“奴书”,格调更低。摹仿是为了“古化为我”,广泛汲取前贤经验,消化吸收而成为完善自我的营养。个性是什么?书法是人的艺术,要借助作品来展示理想的自我,也是个性化的艺术理解和追求,人与艺术同在于笔墨之中。项穆《书法雅言·心相》把作品视为“既形之心”,即是此理。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真就是真实的自我与迹化的笔墨,能解此理,书法才有前景可期。

黄惇

《语言表达方式的断裂与知识传承的困境》

近30年来帖学大兴,有些大型书展以数量计,师帖的书作竟占了 70% 以上,这是 30 年前不敢想象的事。这一回归帖学的趋向,是历史规律,谁都改变不了。究其原因,必也是宗法观念转化所致,碑派初起时的理由——刻帖翻刻而失真的现象,在印刷术进入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已不复存在。博物馆藏中大量的古代优秀真迹被影印出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近代以来出土的古代金石资料和墨迹简帛书,也得以影印出版,为碑派书家输入了新鲜血液,有作为碑派书家借鉴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帛书创作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清代。碑帖二者都同时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要怕提碑派、帖派,这是客观存在,当今的每一位书家,只要一出手便可了解你的宗法立场,这一立场决定了你审美取向和批评标准,这是遮掩不了的,也不是我客观、我包容就可以解决的。30 年前帖学还很衰弱之时,我曾呼吁将清代失去的帖学的历史经典找回来,清理碑派观念的得失,超越清代。今天碑帖两派都得到空前发展,为什么不能携手并进?

陈振濂

《当代书法创作“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当代的“改革开放 40 年”,是一个完全进入“艺术化”转型、超越古典生长期和“文化转型”期的崭新时期。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成立全国级协会,定期举办全国书法艺术展和书学研讨会,推广非泛文化写字教育的大学专业艺术学科教育。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一 切以展览为中心,大众文化行为转换成专业艺术行为。我们对当代即改革开放40年来书法发展的梳理,即首先立足于这样一个历史和时代的认知立场。

言恭达

当今书法生态之辨——共赢与失落

然而,我们不能不从“全民书法”展览、传播甚至交易的众多作品中认真反思这一“社会化”的内质与走向:一是艺术本体泛化。表现为蔑视经典,舍本逐末,俗化承传,粗制冒仿,背离艺术创作规律,缺乏大国工匠精神。书法展示只求在喧嚣闹市中张扬表象繁荣的景观。制作化工艺性取代了传统自然书写的纯粹性。二是创作心态泛化。人们不再沉静与恬淡,却习惯于在“书法表演”的展示热浪中争相表现自己,拍卖“成果”,包装打扮,张扬个性。浮躁与急迫,浮名与薄利……传统意义上高雅虚静的审美已被社会化所出局。三是文化价值泛化。艺术是凭高度说话的。我们需要宽度,但更需要厚度与高度。虚火的全民书法“繁荣”只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训!历史不允许在社会艺术的泛化中将书法与非书法混淆模糊。

李刚田

《问题与现象——以“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为例》

书法的文化性不仅仅在于“写什么”,对书法艺术创作来说,“怎么写”同样重要,而且更难!我们以明末清初的代表性书家王铎为例分析。王铎书法传承二王帖学正脉,内含着儒家所崇尚的“雅意”。面对大幅的王铎书作,感受着一种说焉不清的庙堂之高的气象,有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夫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表现,其意味隽永,有着耐人寻味的境界与美感,通过笔墨表现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其书法中内蕴的精神。而其笔墨表现及章法经营,则明显能与当代重表现、重个性的创作理念相接轨。王铎书法不但注重形式的表现(空间性),而且注重书写的自由与酣畅(时序性),不但具有作品外在的形式表现力,而且内蕴着厚重的文化性。王铎从小饱读圣贤书,受到深厚的传统教育,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生与死的关头,理性的选择占了上风,终于使他成为列入清廷所编《贰臣传》中,这“贰臣”两个字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在心理上压得王铎透不过气来,这种郁结不散的盘礴之气在他的书法中得到宣泄,王铎人生的悲剧性铸就了他书法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美,这种郁结不散的盘礴之气只可感受而不可言状,是作者精神气质的表现。这种精神性的表现正是当代书法创作侧重对视觉的冲击力,在形式不断求变出新之中失去的、又亟待唤回的魂魄。王铎书法兼具内涵的文化厚度、形式的表现力和作者精神气质表现的三方面,其文化厚重并非通过书写内容才表现出来,相反,他的许多经典作品是把古代法帖放大开来在大幅的纸或绢素上痛快淋漓地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 今天我们可视为“无内容书法”,而不假诗文内容的笔墨表现同样能传达出文化精神和庙堂气象。另一方面在王铎的笔墨表现中,自然流淌着他的气质精神乃至其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其书作中并没有刻意表现自我,而“我”却无处不在。而当下展览书法创作突出形式而缺失文化气象与人的精神世界,从王铎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书家的作品中我们可得到一种启示。

现场:乌海论坛学术论辩纪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