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读懂《论语》,终于明白了孔子为什么会被称为“圣人”

 如水138 2022-06-22 发布于河南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

说起来,这也是个苦命的娃,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7岁的时候,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和他是不是单亲家庭长大其实真没多大关系,真正能影响一个人的,是志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章图片1

孔子在十五岁时便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志于学”的意思只是要学习各种知识吗?当然不是!

若是如此简单,他也不可能成为圣人。那么,孔子到底立了什么志向呢?

王阳明小时候,他的老师曾告诉他,人生第一等大事是“登第”。王阳明却反驳道:“老师,人生第一等大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孔子当时立下的志向也是如此,那个年代,将人分为五类,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孔子自然是奔着最高目标——“圣贤之人”去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立志要成为圣贤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便是凤毛麟角了。

01 强者渡己,圣者渡人

孔子为何被称为“万世师表”,其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是怎么做的,而是他一生都在指导别人该如何去做,而且“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没有分别心,谁有需要,他都会无私地传道解惑。

渡己只需要勤学努力即可,但是,无私地渡人,则必须有博大的胸怀。

文章图片2

咱们必须得明白一件事情,孔子当时做这件事情时,是没人给他发工资的,他是无私地帮助每一个人。

他的弟子们感恩孔子的大爱,将其言行整理成书,被后世取名《论语》。

只可惜,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特别是西方思想冲击中国文化之后,这部经典之作慢慢被束之高阁。

许多人想读,却苦于晦涩难懂。许多注解版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让人感觉怪异不接地气,且枯燥无味。

许枫先生从小便受到正统的蒙学教育,熟读《论语》、《传习录》、《诗经》等经典之作,潜心研究儒学三十余年。

他认为读懂《论语》者,能够:“处世不偏激,逢事有智慧。”

若修为更高者,则可:“重回礼崩乐坏之年,察天下之所安;借儒家一缕心火,续人间文脉。”

许枫老师和孔子一样,师者仁心。

他发现,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里,大家已经迷失了方向,全民浮躁,读《论语》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烦恼。

于是,他花了数年的时间,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结合孔子思想的语境,借深刻有力的文字完成了《人间事——<论语>枫解》(以下简称《人间事》)一书,为往圣继绝学,让人读来神清气爽,滋润酣畅。

文章图片3

其目的,正是要让这部经典之作重放异彩,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并得到它的指引,找回迷失的自己。

0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代表的是孔子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也是让许多现代人很鄙夷的一段话。

因为,之前市面上看到的注解都是如此这般地说:孔子老先生让大家不要追求富贵,那些都是浮云,虚幻的东西。

可是,孔老先生,不追求富贵,难道让我们吃土吗?

这种解释貌似很合理,人家是“圣人”嘛,自带仙气,不食人间烟火,哪管人间疾苦?

直到今天读了许枫老师的解读之后,才豁然开朗,原来咱们都误会了。

孔子哪有让大家视富贵如粪土?这句话的意思反而是让大家去努力追求富贵呢。

文章图片4

这段话的关键字是:乐和义,点睛之妙在“浮云”。

这是《论语》中少见的如诗歌般优美的咏叹调,反复诵读,能细细咀嚼出其中的韵味和孔子豁达的胸襟。

枫解字面意思为:食粗粮兮饮凉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自有真趣兮在其中。失去道义的富贵兮,于我如浮云。

表层的意思,自然是许多人理解的:孔子淡薄名利,看不上富贵,把它当成浮云。

咱们读一部经典,千万不可断章取义,不能脱离了语境去理解原文。

《人间事》最大的特色就是带着大家进入语境中,去理解孔子思想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情,他认为,如果能够追求心中的理想,过上富贵的生活自然是一件好事。

但若是追求不到,也不必苦恼,你看,我不也正在吃粗粮喝凉水,弯起胳膊当枕头睡嘛?

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理想,孔子都鼓励大家大胆地去追求。

但是,必须遵守两个原则,那便是:一,不能为求富贵而失去了“乐”;二,不能为求富贵而失去了“义”。

若是连本心都守不住,得到的富贵就如那“浮云”一般,虽绚烂但虚幻。

今天看来,这段话依然有着超强的现实意义,大家为追求名利失去了本心,便会变得焦虑浮躁。

一边奋力追求理想,一边安于粗茶淡饭,守住本心得到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幸福啊!

03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在《论语》中,咱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询问,孔子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大家都明白,这个就叫“因材施教”。可是,从古到今,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个人?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谈何容易?你必须对学生充分了解,并且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给到他一个比较合适的建议。

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为何孔子要给他们不同的答案呢?许多书面注解都聚焦于“克己”二字,认为孔子主张让人清心寡欲,克制自己,无欲无求,就天下太平了。

这又是一种停留于字面意思的误读。

颜渊,也就是颜回,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安于陋巷,他追求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孔子针对他的情况,告诉他要:“克已复礼为仁。”意思是,战胜自己回到礼制之中就是在履行仁道了。

而仲弓呢,即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问仁的目的是如何做好百姓官。那孔子给到的建议就是希望他有“百姓观”,所以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司马牛则是一个平日里话比较多,而且性子急躁的人。孔子便针对他身上这一缺点,提出建议:“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意思是,行仁道的人,说话时得慎重迟缓。

许枫老师对这段话最后做了一句非常精妙的总结,窃以为可作为“仁”之总结:

“静坐,观过,以养仁心;行动,践道,以固仁本;持恒,守中,天下归仁!”

文章图片5

何为仁?先养好自己的内心,具有一颗“仁心”;然后,管好自己的行为,能够施以“仁道”;若人人能够以此为准则,则天下归仁。

都说“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读懂了这段话,才真正明白了这个核心思想的要义所在。

04 写在最后

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一样,《论语》并非一部小说,只让人看个热闹,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文章图片6

人为何而惑?迷茫、焦虑、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时,便会产生疑惑,此时,我们需要一位好老师来指点迷津。

《论语》益师益友,随时都能为我们答疑解惑。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部经典之作,都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

可是,近百年来,孔子思想却遭到了严重地批判,一度被人误解,甚至被打入冷宫。幸而,如今渐渐又被重视起来,得以重放异彩。

《人间事》是许枫老师对《论语》多年研读的智慧结晶,他力求引经据典,对每一句每一段深入考究之后,再回到语境中去体会孔子博大的思想内涵,还原正能量的儒学精髓。

许枫老师文化底蕴深厚,逻辑清晰,文字犀利诙谐,这样的《论语》解读版本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大呼过瘾。

想学习儒家经典,就从《人间事》开始吧!#以书之名#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燕晓:自由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