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村里的年

 公众号陌上闲云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1

说到过年,我感觉,还是农村的年有意思有味道有乐趣。

老家只种一季庄稼。秋收后农民手上没什么农活儿了,就开始猫冬,准备过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春节将到,各有各的礼物,大家都欢欢喜喜。小孩子喜欢过年,有压岁钱,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心里美滋滋的;大人喜欢过年,在家种地的收起了犁杖,在外打工的放下了担子,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老人喜欢过年,子女团聚,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添福增寿。

进入腊月,就到了年关岁尾,家家户户都张罗着与“年”有关的事儿。比如,女人要做鞋子裁衣服,撒年糕蒸豆包,男人劈好柴备好酒,没事儿就围着女人打好下手。有个民谚这样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整个腊月,基本上都有安排。大家在过年这件事上也是不会吝啬的,毕竟忙活了一大年,得借着过年的机会犒劳犒劳一家老小。另外,大家也真心希望过好这个年,图个吉利,祈盼来年会有更好的运势。对农民而言,这好运势就是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事儿。过年了,肯定要先把吃的弄好。我们那儿讲究杀年猪。从年初开始喂养一头小猪,到年尾了,这头猪基本上长得很胖了,杀了吃肉。按照村子里的习俗,进了腊月就可以杀年猪了,而且要在小年前宰杀好,一般不要超过这个时间点,否则下一年的年猪会长不胖。杀年猪这天,人们会顺势摆上两桌子,宴请亲朋好友。北方的腊月,数九寒天,天气非常冷,但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喝着纯粮酿制的小烧酒,拉拉家常,唠唠嗑,很是乐呵。那个时候,今天你家杀猪,明天我家杀猪,七大姑八大姨的吃上一圈后,基本上就吃到过小年了。

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早饭前是要放鞭炮的,寓示着新年大幕正式拉开。小村里到处弥漫着鞭炮的火药味,这种火药味其实也是年味的一部分。小时候,感觉那种火药味很好闻,甚至可以用“香”来形容。男孩子会把鞭炮拆零散,无论走到哪,口袋里都揣上几颗,跟小伙伴玩的时候就顺手燃放,女孩子一般会跟在男孩子屁股后面,眼巴巴看着他们潇洒的点燃爆竹,然后捂着耳朵在那里叫喊。也是从这天起,村子里的鞭炮声就不绝于耳了,总会有“噼噼啪啪”的动静,还有一缕缕鞭炮爆炸后放出的烟雾,袅袅升腾着,钻进蓝的发亮的天空。我记得,那时的鞭炮质量非常可靠,像“二踢脚”(也叫“双响”)那种猛一点的,只要把装炸药的那一头朝上,就可以拿在手里燃放。

2

小年一过,除夕越来越近,还有几件事得忙活。一个是,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所谓“扫房”,就是把家里家外的卫生彻彻底底的搞一遍。这次搞卫生,跟平时可不一样,院子里的犄角旮旯、房屋的上上下下都得扫到位,就连锅底粘着的黑黑的一层灶灰都不能放过,这个活儿确实不轻松,弯腰撅屁股,仰脖登梯子,着实要忙一整天。但大家觉得,累也值,毕竟过年,人要干干净净,家也要清清爽爽。此外,家家户户还得准备好零食小吃,有客人来,就得拿出来摆上。一般来讲,在平常素日,农民们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不像城里人,客厅茶几上都会摆几个果盘,一年四季都有糖果供应。由于物质条件有限,农村的零食也简单,无非是花生、瓜子、糖一类的,至于水果,由于难储存,一般就是苹果、桔子、梨,最近这几年生活条件变好了,会有香蕉,以前小时候,香蕉真的算是奢侈品,难得能吃上一顿。

年三十,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辞旧迎新,特别有意义。吃过早饭要去贴春联,基本上每个门两侧都要贴,车辆、谷仓、猪圈等地方也要贴,代表着新的一年处处顺利。村子里的人们对年三十当天的午饭很讲究,一定要丰盛。女主人会使出浑身解数,尽量多准备几个菜,而且必须要有鸡和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到太阳一落山,天色渐黑,所有的房间都要亮上灯,这个灯要点亮一个晚上。有的说是,点着灯,就代表整夜都在守岁;有的说是,年兽怕光,这样就不敢进院子;也有的说是,给财神爷引路。不管怎么考虑的,大家已当作一种习俗传承下来了。到了晚上,我们会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是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另外,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其实,饺子是北方冬天最常吃的主食,有着“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年夜饭的饺子馅儿是整个肉丸的,就是全肉馅,一口咬下去,有油流出来,然后会看见抱得紧紧的一个肉丸,味道特别鲜美。

在吃年夜饭前,会有个“发纸”的祭奠仪式,在院子里摆上八仙桌,放上烧酒、饺子和碗筷,意思是请先人也过年吃年夜饭,然后男主人磕头祈求保佑家里人丁兴旺、健康平安。与这个仪式同时进行的就是放鞭炮了,欢欢喜喜庆祝过大年。我印象深的是,除夕这个晚上,如果下雪,会很美。雪落在院子里,白白净净的铺在地上,整个院子都点着灯,亮堂堂的;家门口会有煮饺子的蒸汽透过门帘缝隙,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往外跑,带着香气争相涌出去;烟花瞬间被点燃,卯足了劲儿冲向夜空,照亮周围的雪花,开始了一场花和火的舞蹈盛宴,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极其祥和、优美。

大年初一即春节,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这一天还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从这天开始,我们会走街串巷的给长辈给亲戚朋友拜年。大家也趁这个机会,一起聚聚,很多路远在外的亲戚,也会趁拜年机会回家看看。小时候,特别喜欢在大年初一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磕头拜年,磕完头就能拿到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十块钱算是多了,能花上很久。我开始工作后,连续三年漂泊在外,没有机会回家过年。等第一次休假回去过年时,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拜年非常激动,我在磕头时眼里都含着热泪,我多么期望,老人的身体一直健康硬朗,这样给他们磕头拜年能一直持续,始终不断。如今,爷爷、奶奶、姥爷都已去世,我非常想念,祝愿他们在天堂安好。

3

正月里的讲究多,习俗也多。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因此,村子里很多人会从初一观察天气,来判断相应物种在新一年的运势。比如,初八是谷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此外,还有些习俗,比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说是赶走不吉利的东西;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扔垃圾,叫“送穷鬼”。正月里的吃喝也是有说道的,每天吃什么,基本上都有习俗规定。“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虽然大家在实际过程中可能没有严格遵守,但这些耳熟能详的民谣,念叨念叨还是很有趣的。

在北方,年正月,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看秧歌。我们那流行的是东北大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大秧歌的最大特点,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让东北大秧歌显得别具一格。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的秧歌队,踩着高跷,舞着绸带,耍龙舞狮,样样俱全,唢呐齐鸣,锣鼓喧天,中间还穿插着孙悟空、猪八戒等带着面具的戏剧人物,场面喜庆,气势壮观。我们一些小伙伴喜欢追着秧歌队整天到处排街、跑院、掏场子,看热闹看不够。近年来,农村条件好了,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了,但这传统的秧歌却日渐萧条了,即便有,样式也大不如从前,特别是踩高跷的极其罕见了,这让年味也淡了一点儿。有时想想,物质贫乏并不可怕,精神的空虚、传统的凋敝,才最可畏。

老话说,年节好过,日子难熬。确实如此,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很容易流失。一进了正月,“年”在各种各样的聚会、大家小院的热闹、丰富多彩的吃喝中很快就过完了。尤其是过了正月十五,有些在外务工的,要马上启程,离开家乡,开始新一年的漂泊生活。那时的情景,多少有些感伤:车辚辚,马萧萧,行李背囊肩上挑。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路遥遥。基本上,这一走就是一整年。

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在外务工人员,骨子里流淌着真真正正的农民身上的血液。记得2007年春节晚会有个小品叫《保姆》,里面的一句台词给我很深的感触,“城里是年轻人的梦想、农村有城里人的爹娘”。在外打拼奋斗多年,好不容易在所谓的大城市上了班、落了脚、成了家,但我心里还是时常想着那个遍地黄土的小村子、想着那些憨厚的乡邻、想着那些朴实的亲人。

谨以此文,祝愿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和各位朋友春节快乐,吉祥如意,健康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