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茂林之家 2022-02-08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除 夕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文‖樊文举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除夕,即大年,腊月三十。“除夕”一词,“除”为“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为“日暮”,引申为“夜晚”,即终止,故“除夕”之意为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换新岁。而在大多数人心中,“除夕”除其拥有的本意之外,其象征意义更为突出,即推陈出新,寄予未来。

在南方,我没有过年的经历。而北方的除夕,虽仍处于深冬季节,但整个村子却被吉庆祥和笼罩着,人间仙境似的。连鸟儿的叫声里,小狗奔跑的影子中,稍有泛红的枝头上都涌动着浓浓的喜气。

儿时每年除夕,奶奶都会讲一个关于“夕”的古经。她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经常来祸害村民。这种怪兽叫“夕”,以各种动物为食,到了冬天,深山老林中没吃的了,它就从大山深处出来,闯入村庄,吃人和牲畜,人们都害怕极了。在与“夕” 多年的争斗中,人们慢慢发现“夕”最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每年一到冬天,人们就在自家门口挂上红色的桃木板,烧起火堆, 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防止“夕”前来伤害家人和牲畜。除夕夜里,“夕”闯进村庄时,见家家门口红色晃动,火光冲天,村里到处响声震天,吓得掉头跑回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来了。第二天,人们为此挂彩灯,摆酒席,庆祝胜利。慢慢地,就形成了除夕贴春联、挂花灯、放鞭炮等习俗。除夕,即除“夕”。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据考证,“除夕”一词最早出自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又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便为“除夕”的由来。据此看来,文字记载中的“除夕”与奶奶古经中的“除夕” 大意基本相同。

在我们村,除夕这天,连平日最懒床的娃娃也不需大人叫醒,会自觉地起个大早,笑着穿上期盼许久的新衣服。女娃还会被娘精心地打扮一番——扎辫子、戴花……记得儿时,我是基本年年没有新衣服的(除经济拮据外,我正好可穿哥姐继续穿已有点小,弟妹穿又有点大,但缝补后还可再穿的哥姐穿过的衣服,等我穿后自然就破得无法再缝补了),但娘总会为我精心准备一身比较新一点的旧衣服洗干净、缝补好。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经娘精心洗补好的旧衣服,穿在身上要比别人的新衣服好看得多。

按村里的习俗,小年一过,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卫生,喜迎新年,称“除尘”。因'尘’与'陈’谐音,除尘即除陈,为除旧迎新之意,也就是除穷运、除晦气,迎福运、迎喜气。但因这几天,还有其他好多要提前做的事,大多数人家将“除尘”一事就安排到了除夕这天。这一天,早起的娃娃们欢天喜地地跟着大人打扫房子、清除积尘、擦拭家具、清运垃圾、洗涤衣物,然后泼洒清水,直到里里外外干净整洁一新。接着就去“出花灯”。整个早上,人人忙得不可开交。似乎要将一年来剩下的所有的活都得干完,而且还要干得比平时好。打扫完卫生后,四叔就要和泥“泥年”了。“泥年”就是将房子、院子里破损的墙壁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补,包括鸡窝牛圈,以示来年“圆圆满满”。

大约下午三四点钟,大伯、二伯带着各位哥姐弟妹就陆续来到我家。大家一方面是前来看望奶奶,另一方面是我们家族要在我家“坐纸”。等大家都到齐了,大伯就会叫我们打来一盆清水,认真地洗手洗脸,随后端起“香马盘”(放有用红纸写好的祖先的灵位、香、纸钱、酒水的盘子)领头,其他人随后,一起到大门外去“接纸”。大人们都虔诚地跪在地上看着大伯焚香、烧纸、奠酒、奠茶,等烧完纸钱后,统一磕头作揖,随后,所有人都随端着“祖先”的大伯返回。到家后将“祖先”虔诚地供奉在擦洗干净的桌子上,一直到大年初三的晚上再把他们送走。“接纸”时,我们小娃娃是可以不跪地的,只忙着放鞭炮。这一时刻,是我们放鞭炮最多的时间,也是最兴奋的时刻。“纸”接回来后,四叔就带着我们一帮娃娃请灶神、贴门神、贴春联,等干完这些后才能开饭。在我们村,大年除夕晚上绝大多数人家的晚饭是饺子。除夕晚上吃饺子,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但“坐纸”的人家除外,因为这天晚上要为祖先“献汤”(就是在“坐纸”的桌子上献饭),只能吃长面(北方的一种面食,即面条)了,饺子也就移到了大年初一的晚上。在除夕晚上的这顿饺子中,家家都会包几个馅里藏有硬币的饺子,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气。我们家的这顿饺子是在初一晚上吃的,硬币也几乎都是父亲吃到,当时真是羡慕死父亲了。父亲也会微笑着满足一下我们的虚荣心的,把自己吃出的硬币分给我们,说这就与我们自己吃到的一样了。后来我发现,这都是娘做的弊。她在包有硬币的饺子上事先做了标记,等饺子煮熟后专门将做了标记的饺子盛到父亲的碗里。当然,即便是事先在饺子上做了标记,但饺子煮熟后,不一定就能看清。这时,娘还有另一个办法——她在给父亲盛饭时,勺子都是从锅底捞,而给其他人盛饭就很随意了。这是因为包有硬币的饺子比较沉,肯定沉在锅底。父亲是一家之主,父亲有好运了就相当于全家人都有了好运,也正像父亲把自己吃到的硬币分给我们几个娃娃一样。另一个原因,我猜也是娘对父亲在新的一年里所给予的最大的鼓励与期盼。其实这样做的不仅仅是娘,我们村的妇女都这么做。

晚饭后,夜色越来越黑,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花灯则会越来越亮,整个村子变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时,村子里会不时地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些鞭炮声就像一道召集令,只要一响,全村的娃娃就朝鞭炮声响起的地方跑。从东边到南边,从南边到北边,从北边到西边,再到东边,反复地跑,反复地笑,反复地闹,整个村子,全是纯粹的童真的幸福的笑声。这时,四叔一定是提着一盏小灯笼,在院子里“烧马”(即按照从大门口、院内东南西北、灶神、祖先的顺序依次焚香、烧纸、奠酒、叩头、作揖的风俗,而且从除夕早上开始一直要坚持到初三的晚上,每天早晚各一次。也有些人家则是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初九)。夜渐渐地深了,我们也会被大人叫回家,接着在自家院子里的花灯下“疯”——尽情地玩老鹰抓小鸡、跳房子、打沙包等等。因为那时村里还没通电,大家根本不知道电视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虽然大人平时对我们管束得很严,但除夕晚上,不管怎么玩、怎么闹,都是不会被限制的,他们甚至有时还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正常情况下,这天晚上,大人们是坐在一起拉家常,一直要坐到天亮,家中条件好一点的还会喝几杯酒,我们叫“守岁”“熬年”或者“坐夜”。不管怎么称呼,其实质就是等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守岁这一习俗据说兴起于南北朝,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坐夜”的过程中,勤快一点的人还会在凌晨时,抢着去村里的庙中烧“头香”, 祈求神灵保佑。

当然,娃娃们是熬不到天亮的,十一点左右就上炕睡觉了。大多除夕的晚上,我都会在微笑的梦乡里做一个甜甜的梦——穿着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奔跑……

——2021.2.1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六盘山诗文】

恭贺新禧 虎年大吉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作者简介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樊文举】网名水比药苦,宁夏西吉县人,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石城》、诗集《墨语心痕》。

「2022年春节特刊 ‖20」散文 · 樊文举——《除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