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鼎和大盂鼎,就像亲兄弟子龙鼎如何回国的故事,网上都已经传烂了。我们就不说日本人如何要价一亿,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如何斗智斗勇,最后以4800万的低价收回祖国的故事了。 关于子龙鼎,国家博物馆命名为“商子龙鼎”。而真知堂经过几番详细探讨,觉得还是应该命名为“子龚鼎”更为恰当。 有朋友要说了,你何许人也?竟敢质疑国家博物馆专家的命名? 先别急于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真知堂的考证是否有理有据再说。 说实话,子龙鼎的名气实在不如著名的大盂鼎,大克鼎。第一次看到子龙鼎,真知堂还以为它就是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 我们还是先来科普一下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大盂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它是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后铸造之器。 周康王是周成王之子,西周第三位国君。周成王在位22年,康王在位25年,史称“成康之治。”
由于武王在位时间仅三年,所以,这件大盂鼎是西周建国五十年之际铸造的青铜重器,属于有明确纪年的极重要西周青铜国宝无疑。 为什么说子龙鼎长得和大盂鼎极为相似呢?我们先来看看国博对于这两座大鼎的简介。
子龙鼎器耳和口沿 大盂鼎器耳和口沿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商子龙鼎和西周早期的大盂鼎无论高度,大小,器型还是纹饰,都极为相似。连鼎耳和鼎足的造型都几乎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鼎颈部云雷纹地子上的兽面纹略有不同。但仍然可以看出其纹饰之一脉相承。 子龙鼎 相比较而言,子龙鼎的兽面纹耳朵大,鼻子小,嘴巴小。而大盂鼎的兽面纹耳朵略小,鼻子增大,嘴巴也加大了。 比起子龙鼎的兽面纹而言,大盂鼎的兽面更加大气而形象,被命名为饕餮纹(嘴大)可谓实至名归。
我们可以看出,大盂鼎饕餮纹一定是在子龙鼎兽面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说子龙鼎的年代早于大盂鼎,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子龙鼎就一定是商代文物吗?它是不是可能是周初所铸呢? 我们先来看看专家学者对于子龙鼎断代和命名的一些说法:
说子龙鼎属于商代末年的说法占了主流意见。说它是商末文物,专家们是有根据的。 主要依据是一件出土于一九五九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的商代晚期戍嗣子鼎。此鼎现藏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 ![]() 我们把这件鼎和子龙鼎,大盂鼎进行一下对比。 子龙鼎 ![]() 戍嗣子鼎 大盂鼎 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件鼎的兽面纹非常相似!安阳出土的这件商晚期圆鼎的兽面纹更接近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但这件鼎的耳朵和大盂鼎并不一样。说大盂鼎的主体纹饰母本来自于这件商戍嗣子鼎,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一件发现于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的鸟父甲鼎,也和大盂鼎类似。 这件鼎的饕餮纹和大盂鼎相比,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和戍嗣子鼎相比,又比较接近。此鼎的年代,极有可能是商代晚期的。它属于周武王伐纣后掠夺的战利品。 ![]() 鸟父甲鼎 戍嗣子鼎 说实话,在研究子龙鼎的过程中,真知堂开始是一直认定子龙鼎为周鼎的。原因就在于其器型和纹饰和大盂鼎的极为相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还真不能证明,子龙鼎一定就是西周早期所铸! 李学勤先生把它定为商末帝乙时期,也就是商纣王时期器,和龚子有关,还是非常有见地的。那么,龚子和子龙这两个看上去毫无关系的词,又有何联系呢?为什么说“子龙鼎就是龚子鼎,和共工氏之子句龙有关”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河南辉县孟庄遗址和共工的传说由于子龙鼎据说是河南辉县出土的,而辉县历史上被认为是共工氏的祖居地 共。 这个共地,西周时期为共国,著名的西周共和行政之共伯和,就是共国之君。
![]() 近年来出土的清华简,有一段记载,说的也是这件事情。 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龙伯和归于宋(宗)。” 我们注意到,此处的共伯又称龙伯和。共伯即龙伯,则共即是龙!这是子龙鼎应该称为子龚 鼎的关键证据! ![]() 子龙鼎铭文 后来春秋时期的共叔段,也是分封于此地的。此事详细见《左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 约前660年,共国被卫国兼并。此时距离共叔段逃到共地的公元前722年,已经过去60多年了。
这座共城,现在已经找到了!就在河南辉县。
整个周代的共地,指的就是河南辉县无疑。 河南辉县 共国,来自于商代的子龚国,是商代的诸子族之一(张光直认为,妇,子,侯,伯都是商代的爵位)。其祖先则是上古时代的共工氏。
《韩非子》则记载共工谏尧的史事,“尧欲传位于舜。。。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位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而《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 辉县孟庄龙山遗址 《尚书尧典》就有共工治水之记载。可见共工确实是从颛顼到尧舜禹时期的一大强族,世世代代以治水为业。 共工氏的遗址,现在已经找到了,就是河南辉县的龙山时代孟庄遗址!
龙山城遗址位于遗址西北部。。。二里头时期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城址之上。殷墟时期遗存主要有城址、灰坑、水井、墓葬等。 ![]() 公元前3000年,辉县就开始建筑城池,说明辉县确实是龙山时代共工氏古国。
夏商两代,共工氏之国还一直存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子龚,龚子”的卜辞,这也是李学勤先生把辉县出现的子龙鼎视为子龚鼎的原因。 有读者要问,共工之共怎么又和龚,龙有关系了呢?除了上文“共伯和即龙伯和”一个证据以外。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龚,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百家姓考证》则载:“龚姓系出共工氏”。 ![]() 龚之金文 举凡涉及与“共”有关的人名、国名、地名、器物名时,均无一例外地:“共,读曰龚”,或“共作龚”(《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诂林》《故训汇纂》)。 《元和姓纂》所言:“共,共工氏之后。……今河内共城是其地也。” ![]() 子龙鼎铭文 其实这个龚姓就是共姓,并不是因为避难加龙而成为龚的。而是因为共工之子句龙。句龙非常有名,被尊为后土。 史料记载共工之长相,“人面蛇身朱发”—《归藏·启筮》。其子名为句龙,则共工也应该是龙形,我们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龚字就是龙字加了一个共。龚,应该是共工氏句龙一脉。 共工之子句龙,即后土,也就是社稷之神皇天后土的说法,形成于周代。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黄帝, 其神后土。” 后土是辅佐黄帝的中央之神,他是谁呢?史料记载,他是共工氏的儿子。
![]()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于龙的说法。
夏代的社神名曰句龙,意即蟠曲如句之龙。
陶寺蟠龙盘,或为句龙形象 后土等于句龙,因此共工后裔句龙一脉给自己的姓氏加上了一个龙,共工即龚工无疑。
句龙就是后土,也就是最初的社神关于句龙的身世,《山海经》记录得很详细。
句龙又名为勾龙。古字通假。
句龙形玉器 后土就是社神,社稷之神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 '社'本义指土地神,殷商时期便有祭社的传统,甲骨文卜辞中有“土”字,王国维先生在《殷礼徽文》一文中认为卡辞中的“土”字为“社”字的假借,学界多从王氏之说,可知卜辞中的土即为社神。 甲骨卜辞以'土'为'社',战国时加'示'成为'社'。
先秦两汉的文献训释中,《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载“诸侯祭土。何休注曰:“土,谓社也。” 又如《诗经·绵》“乃立冢土,戎丑做行。”毛传:“冢土,大社也。” ![]() 祭祀土地神,即为社祀,社祀就是祭祀后土 句 龙。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淮南子》也言“禹劳天下而死为社。”从中我们看到,禹也曾被祀为社。《汉书·郊祀志》所言“以夏禹配食宫社”,《三辅黄图》云;“又立宫社,配以夏禹”。再往后,土地神就泛滥了。这是题外话了。 结语从商代子龙鼎的铭文来看,它出土于共工氏之故地,也就是商代龚子(龚地子爵)国(子姓龚地领主)铸造之器。 龚,就是共工氏之子句龙一脉,由于共工氏在夏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句龙(也就是后土大神),所以辉县共地一带就把句龙家在共上,以龚为共,显示句龙族的荣耀。到了战国时期,共伯和被称为龙伯和,则是子龙鼎应该名为龚子鼎或子龚鼎的核心证据了。 商子龚鼎反应了商代辉县为共地之史实,是我们研究共工氏和句龙氏的重要依据,其研究价值早超过了它是最大的商代圆鼎这件事本身,对于中华上古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才是子龙鼎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感谢您的点评和转发。 |
|
来自: 摄影姥 > 《…旅游.考古.古墓》